冬病夏治三治法
青田葉忠針灸推門診部 葉忠 副主任中醫師
何謂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性、寒性疾病,如咳嗽、哮喘、關節腰背冷痛、宮寒腹部怕冷等,利用夏季三伏人體陽氣最旺盛之際,用艾灸、埋線、貼敷等方法刺激穴位可以更好地扶陽驅寒、祛除冬病,並可為秋冬儲存陽氣,則冬季不易被寒氣所傷。
我適合冬病夏治嗎?怎樣自我判斷?
從體質上看:最適合的這類人就是《靈樞經》中說的「能春夏不能秋冬」的一類。就是說,一到春夏天,天暖和了,就覺得比較舒服。一到天氣轉涼、寒冷了,就特別難過。或是夏天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就受不了。在九分法中的主導體質多屬於陽虛質、氣虛質,也可有痰濕、瘀血等兼夾體質。
從疾病上看:多屬於夏伏冬顯的疾病,一到秋冬季節就發作或病情加重,比如:反覆感冒、怕風怕冷、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胃腸炎、痛經、慢性盆腔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中醫辨證屬虛寒型的都屬於這個範疇。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以中醫穴位給葯或刺激最為直接有效。現介紹三種最有特色的冬病夏治療法
一、三伏貼療法
採用天然中草藥運用特殊工藝製備純中藥膏劑,以氣相應,以味相感,通過中藥對人體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三伏貼方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貼敷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於三伏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伏前與伏後各增加一次。連續貼敷3年至5年,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終身貼敷。
三伏貼特點:方便快速,貼後馬上離開,一年3至5次。發泡時瘙癢難受,少數人有時色素沉著較長時間。
二、穴位蛋白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等埋入穴位,一方面利用腸線作為異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機體應激、抗炎能力;同時,腸線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對穴位起到持續刺激作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埋線療法適應廣泛,一般來說,凡能用針刺療法治療的疾病,均可應用穴位植入療法治療,尤其對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療效顯著。其特點如下:
1.以線代針、針葯雙效
穴位埋線是集多種方法(如針刺、埋針、穴注等)、多種效應於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其機理為多種刺激同時發揮作用。腸線作為一種異性蛋白埋入穴位後可提高機體營養代謝和應激、抗炎、抗過敏、抗病毒的能力,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2.刺激持久、療效鞏固
《靈樞·終始》:"久病者,邪氣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腸線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時,對穴位起到"長效針感"效應,延長了對經穴的有效刺激時間。對於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慢性、頑固性疾病療效顯著。
3.就診次數少
埋線療法一般15天治療一次,對於慢性疾病,就診次數減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三、艾灸療法
三伏艾灸勝人蔘
中醫認為,寒為萬病之根,有「寒則濕,濕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的說法。人體寒氣過重,易出現酸麻脹痛、炎症等癥狀。其實,中醫臨床常用的艾灸是一種祛除人體寒氣、補虛助陽,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在三伏天,運用艾灸外治等療法,借天之陽而補人體之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理論,三伏時節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艾灸補充的是人體元陽之氣。艾為純陽之物,在陽氣最旺盛之時行艾灸治療,可將雙重陽氣作用於體內,祛除寒濕,打通經絡,使疾病快速癒合。三伏天艾灸是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令陽氣滲入經絡,通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所,標本兼治。艾灸有溫經通絡、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等作用。冬病夏治配合三伏天艾灸,可使補陽祛邪之力達到極限,勝似食用千年人蔘,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反覆感冒、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凍瘡、手足發冷和女子宮寒以及脾胃虛寒病人效果甚佳。
三伏天艾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脘、中脘、神闕、關元、氣海穴等,可以在家中自己灸,每周灸1~2次,也可以到醫院去做。
GIF
TAG:葉忠針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