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啟重用魏忠賢被後人唾罵,得知這三件事後,專家澄清:錯怪他了

天啟重用魏忠賢被後人唾罵,得知這三件事後,專家澄清:錯怪他了

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歷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終其一生,似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當好一名木工上,相比之下,就將另一個職業皇帝給耽誤了。所以在後代人的觀念里,往往將其視為昏君的代表,總結原因有二,一是荒廢朝政,二是寵信魏忠賢。尤其是第二點,簡直是將千萬黎民推進火坑。在清朝修編的《明史》中,更是給他扣了一個16字的帽子: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在研究了那段歷史之後開始給他翻盤,其中舉出來的三件事,可以從側面證實一個觀點:或許天啟皇帝算不上一位明君,但也絕不是昏君。對此有專家澄清,後人可能真的錯怪他了。

一、天啟能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歷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讓他們手中掌握生殺大權,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命,往往毫不在乎,歷史上即使是李世民或是康熙這樣公認的明君,也都曾犯過這樣的錯誤。不可否認,他們或許是一個好皇帝,但未必是一個好人。相對而言,天啟在這一點上做的還算不錯。

天啟即位之後,雖然對於自己的皇后張嫣並不滿意,但終其一生,也沒有廢黜重立的念頭;而他的乳母客氏,也正是憑藉和天啟的關係,使得她在以後的日子裡為非作歹。

二、天啟其實能清楚地認識到朝局的癥結所在。明朝初期,為達到監管目的,朱元璋設立了一個叫言官的職務,開朝初期,確實起到了一些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到明末,這些言官基本上已經不幹正事,而是整天的攻擊和貶斥大臣,導致朝綱混亂,對此後來的康熙一語中的:明之國事,全由言官所壞。

天啟即位之後,雖然年僅16歲,但他已經清楚的認識到這一問題,所以屢次下旨對言官進行痛斥,按照他的認知,這群人光說空話,卻毫無能改善朝局的實質性舉動,而且最重要的是,一點都不聽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魏忠賢的得寵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三、天啟頗有戰略眼光。當然,這一點跟他的老師孫承宗的教誨也密切相關。當時外患之下,幾乎所有人的目光全部放在如何防禦努爾哈赤的進攻之上,但天啟卻準確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防禦雖然重要,但騷擾也非常必要。所以在很多朝廷大臣漠視明朝皮島總兵毛文龍根據地的時候,天啟卻屢次嘉獎前者,「復遼之基,端在斯乎」。

除此之外,對於清軍的進攻線路,天啟也能準確判斷,一直以來,努爾哈赤的進攻主要是放在了遼東山海關一帶,但從崇禎二年開始,開始繞道山西內蒙,企圖從薄弱處入關。其實這一點,早在天啟四年的時候,天啟皇帝就有所預料,曾下旨提醒邊關:「清軍假道長驅,為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並且勒令兵部拿出針對措施,嚴加提防。可以看到,在防禦清軍方面,天啟可以說要眼光有眼光,要態度有態度,實在不像是一個昏君的所為。

不過儘管如此,朱由校還是缺少當皇帝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權力的渴望,所以可以看到,即位之後,儘管他明白很多東西,卻懶得去收拾這個攤子,更多的時候,還是希望聽話的魏忠賢能幫自己解決很多東西,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親手製造了一個歷史上權勢最大的宦官出來,而他本人,也難辭其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通論 的精彩文章:

兩個縣令先後請慈禧吃飯,慈禧卻對身邊人說:把第二個殺了

TAG:古今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