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西方藝術評論家說:從徐悲鴻至陳逸飛的中國仕女油畫皆未掌握西方古典油畫的神形

為什麼西方藝術評論家說:從徐悲鴻至陳逸飛的中國仕女油畫皆未掌握西方古典油畫的神形

這個問題直接說出了中國油畫與西方油畫存在的差距,那就是:中國油畫雖然用得是油畫材料,油畫技法,油畫創作思維,畫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面孔和風景,但除過這些外,缺乏油畫那種明顯的質感和神韻。

這種質感和神韻從何而來,說到底,還是文化理念差異所造成。

徐悲鴻《愚公移山》局部

我們的文化理念里,善於概括和總結,概括事物內在規律一直是我們的強項。因此,我們的藝術,重在展現內在規律,化繁為簡,表達精神層面的東西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西方人對待任何事物都非常嚴謹,持科學理性態度一直是他們的原則,在文化理念上同樣如此。表現在視覺藝術上,那就是對錶象的構成,從來都是一絲不苟, 追求真實感和完美至上的理念。這從他們早期的雕塑作品中完全能感受到。

徐悲鴻素描

受宗教思想影響的緣故,宗教人物一直是西方繪畫的重中之重,他們始終抱著一種虔誠態度,如同敬畏神靈一樣的態度來畫畫,在畫中體現那種莊重典雅,聖潔崇高的感覺。

早在原始圖騰藝術中,東西方在審美對象上就表現出差異。西方繪畫史是一部表現人的歷史,中國繪畫史沒離開過自然。這個現象可以通過東西方同時期的陶罐上的圖案為證。

拉斐爾《聖母子》

油畫是西方文化基因下生成的東西,他們佔據了油畫的制高點。從這個角度講,西方油畫不論在創作技巧,還是藝術思潮永遠走在我們前面。

康有為曾在《義大利遊記》中,欣賞完拉斐爾作品後,有這麼一段話寫:此君繪畫筆意逸妙,生動之外,更饒秀韻,誠神詣也,宜冠絕歐洲矣。……吾國畫疏淺,遠不如之,此事亦當變法」;「吾每入畫院,輒於拉斐爾畫為流連焉,以其生動秀韻,有獨絕者。此如右軍之字、太白之詩、東坡之詞,清水照芙蓉,乃天授,非人力也。」

拉斐爾《三美神》

拉斐爾繪畫形神兼備,康有為把他的繪畫跟王羲之的書法,李白的詩,蘇軾的詞相提並論,認為那是天才手筆,常人可望不可即。

我們在100多年前正式引進油畫,是一種「拿來主義」,是借用油畫的外殼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和文化。因此,就牽扯到一個改造油畫的問題。

徐悲鴻《田橫五百壯士》

徐悲鴻屬於中國第一批油畫改造者。他引進了西方油畫的寫實理念和創作手法,用油畫那一套方式畫中國面孔,中國風景,中國的風土人情,旨在讓油畫這個舶來品跟中國文化拉上關係,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作品《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壯士》就是油畫改造的代表。

陳逸飛《預言者》

畢竟是第一次改造,難免在許多方面都是摸索著前進,沒有做到形神兼備在所難免。

陳逸飛屬於後來的油畫改造者,是把油畫向著本土化和民族化大力推進的代表畫家。他從古典仕女畫中尋找靈感,把侍女用油畫的方式描繪出來,給油畫中注入了中國式的古典風情。

陳逸飛作品

但由於文化隔閡和文化差異,西方評論家並不能理解仕女在中國文化里的象徵意味,陳逸飛不被認可並不說明他畫得不好。

同時,陳逸飛這樣畫也是一種探索和嘗試,這個過程也是被逐漸接受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縹緲的國源 的精彩文章:

TAG:縹緲的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