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兆林:寫山川精神 抒胸中浩氣——山水畫研習隨感
荊兆林
荊兆林,1958 年生,山西省臨猗縣人,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劉大為工作室人物畫家、中國文人畫院常務副院長、大魯藝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專家學者書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
主攻人物,兼擅山水。先後數十次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美術展覽,並有部分作品獲獎。多幅作品作為國禮贈送國際政要和友人。作品《春風》被中央軍委「八一」大樓收藏陳列;應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委會邀請創作的巨幅人物畫《金秋》被收藏並懸掛於天安門城樓大廳;應邀參加「炎黃名人」中國畫全國名家精品展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展;作品《雛鷹展翅》入選2008 年奧運美術大會,被主辦方永久收藏;應人民大會堂管委會邀請創作的巨幅山水畫《黃山疊翠》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2008 年入選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的百名人物畫家。
出版有《荊兆林畫選》《中國畫名家藝術研究——荊兆林國畫人物》《中國名家畫譜——荊兆林人物畫精品》《彩墨世界——荊兆林國畫作品精選》等。
寫山川精神 抒胸中浩氣
——山水畫研習隨感
文/ 荊兆林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它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它的不斷完善和成熟,是歷代無數畫家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從東晉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到唐代的「金碧山水」、從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的「文人畫」萌芽、從元代的「元四家」到明朝的「吳門畫派」、從清代畫家的「循規蹈矩」到近現代的再度興盛,無不體現出歷代畫家,特別是歷代山水畫大師們
的不懈奮鬥與追求。
荊兆林 門外青山苒苒多 68cm×68cm 2017年
荊兆林 山鄉幽居圖 68cm×68cm 2017年
歷代山水畫大師為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在我們面前豎起了座座藝術豐碑,使後人難以超越。然而,社會的變遷、時代的進步為山水畫的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清代山水畫家石濤也曾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可見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創新。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和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需要我們付出畢生精力去不斷探索的。我是人物畫家,然而對山水畫也情有獨鍾。人物
畫的創作,特別是寫意人物畫的筆墨借鑒均來自山水,山水畫是人物畫家的必修課。每當我在人物畫與山水畫的交替探索過程中,總會產生新的感受,使我的創作受益匪淺,這也許是我對山水難以割捨的原因吧。
荊兆林 扇面之一 2014 年
荊兆林 扇面之二 2014 年
我是一個興趣愛好較為廣泛的人,孩提時代對民族樂器如醉如痴,因條件所迫曾自己動手製作竹笛、二胡、板胡,在自我的「音樂」世界陶醉。真正
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還是在中學時代。但那個年代是漫畫、連環畫、年畫的天下。對山水畫產生興趣大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記得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從一本小冊子上見到了一幅黑白山水畫,心裡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表現衝動,也試圖照葫蘆畫瓢,但結果不言自喻。後來有幸進入藝術院校,方才認識曾讓我產生表現衝動的藝術大師——黃賓虹。
這一時期,我對歷代的山水畫大師有了一些了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沈周的《廬山高圖》《雪霽停舟圖》都是我學習的範本。
荊兆林 扇面之三 2014 年
荊兆林 扇面之四 2014 年
我還大量臨習了文徵明、石濤、石溪、龔賢、黃賓虹、張大千、黃秋元的山水畫。為我學習傳統打下了基礎。多年來,我在創作之餘,還是手不離卷,或讀畫或選臨,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在學習傳統基礎上,我堅持走向自然,走進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做到有感而發,為大自然傳情寫照,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山水畫。
我先後到五台山、太行山、華山、泰山、張家界、黃山、十渡等地寫生,親身感受到北方大山的雄渾博大和南方山川的秀麗壯美,積累了大量的一手創作資料。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我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不斷尋找繼承傳統和為自然寫照的契合點,使我的山水畫逐漸成熟老道。收藏家對我作品的厚愛、社會對我山水畫的肯定認可是對我的最大褒獎。
荊兆林 移舟尋幽 68cm×136cm 2016年
我在山水畫創作的實踐中逐步體會到以下幾點:傳統是山水畫創作的基石、神韻是山水畫創作的靈魂、出新是山水畫創作的根本。
傳統是山水畫創作的基石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書法入畫」。它的獨特作畫材料工具,決定了它更適合於意向的表現形式——注重作者心源的表達。因此,不同的畫家形成不同的畫風。在長期的實踐中對一幅畫優劣的判定標準也形成了共識。所以,學習中國畫必須先從傳統開始,先把傳統的一招一式學到手,再到大自然中尋找創新的靈感。
荊兆林 尋源入谷水潺潺 136cm×68cm 2017 年
荊兆林 清雅山居 180cm×96cm 2016 年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必須把握好一個度,太傳統可能流於形式,淪為為人作嫁的結果。太注重對物象的描畫,追求所謂的「是」,反倒會似是而非,失去中國畫的特定表現語言。我在創作實踐中,感到判定中國畫優劣的標準應該是作品要有過硬的基本功,畫家要有造型能力。
中國畫的特殊工具,要求做到「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畫家能較好地把握造型變與不變的度,做到誇張有度,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荊兆林 清夏松風圖 68cm×136cm 2014年
正像國畫大師齊白石一再強調的:「作畫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畫家要有合理的章法架構能力。早在南朝齊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就提出了「經營位置」,即要求章法構圖必須嚴謹,不能草率從事。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對此也有精闢地論述:「畫事之布置,須注意畫面內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虛實,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縱橫曲折,然尤須注意於畫面之四邊四角,使與畫外之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能得趣於畫外矣」;畫家要有過硬的筆墨功夫。
荊兆林 青山綠水悅人心 68cm×136cm 2014年
中國畫的用筆包括「起筆」「 行筆」「轉折」「提按」「收筆」等。最關鍵是要把握好力度速度、筆鋒筆順、用筆用墨等幾個環節。力度、速度:有力度的線條才能給人以美感。用筆的提按就是體現力度的重要方法,也是體現作品風格和氣質的重要標誌。行筆時用力往下按線條則粗壯,往上提筆線條則秀逸。
荊兆林 雨過千峰潑黛濃 68cm×68cm
行筆的快慢本無絕對標準,行筆快未必草率,行筆慢未必澀滯。行筆的快慢全在畫家的秉性和氣質。總的要求是平穩、沉著、有韻致。古人講的「棉里裹針」「如錐畫沙」「屋漏痕」等都是用筆力度、速度的極好形容。用筆、用墨(用色):此項的關鍵是能否處理得恰到好處。
如在石濤大師的畫中時常可見,其運筆用墨干中帶濕,有著 「 有血有肉有骨」的效果。再如山水畫大師錢松嵒的繪畫作品,其設色往往是隨畫境而定,於每幅畫中均能達到重而不滯、艷而不俗,既有對比又不顯刺目,既有統一又不覺單調。
荊兆林 春山橫舟圖 180cm×96cm 2016 年
神韻是山水畫創作的靈魂
一山一水皆有靈性,為山水寫照絕不是畫山水標本,要力求抓住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神韻,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大山水。在創作中我的體會是:作品神韻是指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美學特徵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重點把握三點:一是氣韻生動。
荊兆林 雨後更覺山色新 96cm×180cm 2013年
謝赫在繪畫 「 六法 」 中首推 「 氣韻生動 」。一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衡量中國畫的最高標準。「 氣 」派生出氣勢、骨氣、風氣,是指畫面中貫注的一種激情。「 韻 」派生出趣味、滋味、韻味,偏重指畫面的節奏、旋律等構畫要素的和諧。 因此,「氣韻生動 」是繪畫作品的最高境界。二是意境深邃。 意境
是指作品中傳達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
荊兆林 家山疊翠積雲深 136cm×68cm 2017 年
意境深邃的中國畫作品,能引起人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聯想和進一步的思考,並使人產生健康向上的動力。三是格調高雅。格調是指中國畫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藝術家藝術造詣、文學修養、審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匯總體現。中國畫作品的格調有雅俗之分。
荊兆林 人在秋色白雲中 68cm×136cm 2014 年
格調不僅取決於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時也取決於作者所能達到的藝術境界。高格調一般不僅要表現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內容,還要求藝術家有精湛的藝術表現力。從創作角度來看,格調是藝術家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的最高體現。
出新是山水畫創作的根本
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傳承和變革歷來就是一對矛盾,繼承難,創新更難。我感到,在創作中尋求個性是每個畫家能否確立自己藝術面貌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畫家的立身之本,也是能否得到社會認可的重要因素。個性是藝術家發展的自然流露,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個性的形成與畫家的修養、性格、環境、師承等有著密切的聯繫。好的藝術品都有被社會認可的獨特創新面目。綜上所述,是我在從事山水畫創作實踐中的一點初淺感想體會,懇求得到同道指正。
主管:貴州省文聯 主辦:貴州省文聯
TAG:南風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