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日媒發文感慨:中國車突然甩開山寨路線 設計躋身頂級行列

日媒發文感慨:中國車突然甩開山寨路線 設計躋身頂級行列

汽車最前線

熟悉掌握買車、賣車、用車

來源:參考消息

國產哥:之前,彭博社在一篇報道中分析認為,中國汽車之所以在美國吃不開的很大一條原因就是「山寨」。

報道稱,中國車企在自家新款車型的設計方面都會大幅度的參考國外的一些現有車型,而其內在質量卻不能夠令消費者放心。

2015年,國外消費者只有22%的比例能說出一個中國品牌。可見品牌知名度也是打開國際市場很關鍵的因素。

報道分析認為,中國自主車企只有改善品質,擁有自己的設計,才能逐步獲得國際用戶信任。好在目前已經有部分車廠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其實自主品牌在90年代和21世紀初因為起步晚、技術不到家,走過一段「模仿」、「山寨」的黑暗道路。在許多業界人士認為,這其實是自主品牌提高知名度、發展壯大不可缺少的一段歷史,模仿、借鑒不是什麼壞事,卻可以讓他們快速成長起來,但是不能一直靠這樣的道路走下去。行業就是在模仿、借鑒中又有自己的「創新」進步起來的。許多自主品牌現以脫離模仿的道路,在經過不斷創新,已經出現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車型,並且大獲成功。然而有些車企還沉寂在「山寨」的路途,還未迷途知返。

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雅虎日文網站6月15日報道,更令人吃驚的是,2017年上海車展上,人們還能看到數台仿德國、日本的山寨車,但在2018年的北京車展上已經一台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帥氣酷炫的中國汽車製造商自己打造的參展車。這些車的未來感十足,同時某些地方的設計還會留下一些東方元素。首先我們先來介紹幾台這樣的車:

比亞迪 秦

從車名就可以看出來是一款極具東方色彩的汽車。比亞迪王朝系列的汽車車名都是以秦、唐、元等中國的朝代而命名。除此之外,比亞迪的電動公交車在全球聞名,倫敦就已經在使用其製造的雙層巴士,日本沖繩的港灣航站接送巴士車、京都的公交線路也都採用了比亞迪的電動巴士。

比亞迪「秦」轎車

領克01

領克是由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汽車集團與沃爾沃汽車合資成立的汽車品牌。領克01於2017年發售,並創造了137秒6000台訂單的世界紀錄。這款車型在上市宣傳時提到的很大一個賣點就是與沃爾沃XC40採用同一平台打造。

資料圖片:2017年,吉利與沃爾沃合資品牌汽車領克01正式上市。(新華社)

駿派CX65

駿派是天津一汽夏利汽車面向年輕人設計出來的品牌。夏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了日本豐田旗下的大發Charade系列轎車技術而開發的品牌。

從前面介紹中可以看到,最近的中國車不斷引入海外的設計者和技術人員,主要表現於引進了以賓尼法利納為首的設計,而由於中國用戶較為青睞德國產汽車,所以中國汽車製造商也積極採用了原奧迪公司、梅賽德斯-賓士的設計師。曾經在日產汽車擔任首席設計師的中島敬如今成為長城汽車技術中心副總裁兼造型設計總監。

那麼,中國製造商的工程師是怎樣看待山寨車驟減這一趨勢的呢?在北京車展上,中國一汽的一位工程師表示:「如今的中國車主並不願意購買山寨車。同時,近年來一些新的汽車品牌日漸嶄露頭角。這些新車傾向於將汽車的外形設計全盤外包給日本及歐美的設計師,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喜好的炫酷外形。由於中國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商及自主研發的品牌,因此與外國設計師合作研發有中國特色的汽車。」

中國汽車在設計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的同時,其安全性也隨之發生了質的提升。比如,以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而著稱的沃爾沃和梅賽德斯-賓士,兩大巨頭品牌也與中國的製造商有著密切的聯繫。

中國吉利,在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於2018年開始成為梅賽德斯-賓士的製造公司——戴姆勒公司的第一股東。而製造安全性高的汽車,也逐漸成為中國汽車的製造標準。

資料圖片:2010年8月,吉利與沃爾沃汽車簽署收購計劃。

此外,汽車界最具權威的安全認證機構「歐盟新車安全評鑒協會」的評價中,中國汽車擁有壓倒性的成績。2013年,奇瑞汽車的QOROS 3轎車在同類參加測試的汽車中,超越了同等級的雷克薩斯IS 300h和梅賽德斯-賓士 CLA,獲得了碰撞五星評級。

總之,一直以來不斷模仿的中國汽車,現在開始走向自己的快速進化之路。不僅僅是外形,內部構造也在精益求精。這一情況也使得中國汽車製造業開始躋身於世界頂級車的行列。

本文來自國產車之家,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他用獨特古法手工,山區種魔芋,帶領鄉親致富
老奶奶幾十年如一日,賣鹹鴨蛋,月掙18萬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