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扶搖》里楊冪和阮經天搶的「百芝蘭」,在菜市場就能買到

《扶搖》里楊冪和阮經天搶的「百芝蘭」,在菜市場就能買到

世界盃期間,和家裡球迷搶電視看劇可還行?這個暑假大冪冪帶著《扶搖》來啦~和大多數主角一樣,女主角扶搖十分重情重義。

這不,有一天,為了救性命垂危的小白(扶搖很喜歡的一隻豬),她決定勇闖禁崖,採摘那朵可以救命的百芝蘭

《扶搖》第二集截圖 | 騰訊視頻

採摘的過程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這裡,男女主角相遇,為了這朵花不惜大打出手!

男女主角為了爭奪百芝蘭打鬥畫面 | 騰訊視頻

不打不相識的戲碼固然好看,但是本AI真的覺得不至於啊!那什麼百芝蘭不就是洋薊嗎?

《扶搖》第二集截圖 | 騰訊視頻

瞧瞧這一層層的苞片、這「碰瓷」菠蘿的外觀……這玩意兒救不了命啊!

《扶搖》第二集截圖 | 騰訊視頻

它可以吃倒是真的!

菜薊(jì)(Artichoke)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是它有多麼美味,而是它的崎嶇——單看外表,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和「能吃」二字聯繫起來的。充滿吃貨智慧的人類,能把長相抱歉的任何事物變成美味珍饈,包括菜薊這種長得跟「食物」十分不搭邊的東西。

圖 | pixabay.com

認識菜薊,需要先吃為敬

一顆結結實實的菜薊跟小個兒的菠蘿差不多大,堅硬棘手的外殼跟菠蘿有點異曲同工,但要吃上它,可比菠蘿難多了。一層一層、有如盔甲一般的「鱗片」,彷彿永遠剝不盡;要吃到最美味的部分——神秘的菜心(Artichoke heart),得使出十八般武藝才行。這麼一看,吃到菜薊的過程和採摘「百芝蘭」一樣難呢!

其實,這一層層的「鱗片」,是菜薊花的苞片。而這顆菜薊(Cynara scolymus),自然就是一大個花苞啦,這麼一想倒也讓菜薊硬邦邦的面貌軟和了一點。成熟的菜薊長在近半人到一人高的莖上,要在合適的時候摘下來不摘會怎樣呢?當然是開花啦,那時候就徹底不能吃了

圖 | pixabay.com

等等,這花怎麼看著眼熟?素以強硬和勇猛著稱的蘇格蘭人以帶刺的薊花(Thistle,Cirsium vulgare)作為他們民族堅忍不拔抵禦外侵(a.k.a.英格蘭人)的象徵,這薊花和菜薊都屬於菊科下的菜薊族(Cynareae)。

在菊科里,鐵齒銅牙個兒大的菜薊,毫無疑問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但只要切開它,裡面的「choke」就會「出賣」它的真實身份——頭狀花序上一簇一絲絲待發育的管狀花,和薊花、乃至其它菊花都是一回事兒。

圖 | forwoman.m.enjob.ru

圖 | mwf136.deviantart.com

好的,讓我們回到廚房。吃菜薊,首先需要和菜薊一樣堅硬的意志,和不那麼餓的肚子。(不然你會瘋掉噠!)

先切掉菜薊的頭,露出它一層一層的內部面貌;

切掉柄,只留下1-2厘米;

然後,用一把剪刀,把一片片「鱗片」尖端戳手的部分剪掉,底部特別硬的一圈剝開,塗上一些檸檬汁(以免氧化變色);

圖 | Elise Bauer

圖 | Elise Bauer

費力氣「修剪」完,丟進加了一丟丟鹽的水裡煮,或者蒸,個頭大的1個小時,個頭小的40分鐘[1];

煮熟之後,菜薊會從青綠色變成淺棕色,涼一下就可以開吃了。

圖 | Elise Bauer

圖 | Elise Bauer

這個「吃」,依然不是輕鬆活兒——要一瓣瓣把苞片剝下來,蘸上蛋黃醬(Mayonnaise)、荷蘭醬(Hollandaise),或是黃油為底、檸檬或醋調味的醬,吃它底部嫩嫩的部分。大嚼是行不通的,菜薊苞片上的纖維可饒不了你的口腔黏膜,正確的吃法是用牙齒將裡面的「內容」刮出來,讓它和醬料在嘴裡融合。

圖 | Elise Bauer

這一片片吃下去,可需要耐心呢。義大利一句諺語叫「la politica del carciofo」,直譯為「菜薊的政治」,意思就是面對敵人,需要各個擊破。還真是貼切啊。

隨著苞片的層層深入,可吃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馬上就要接近最精華的菜心,心情也跟著越來越激動;旁邊堆的吃剩的苞片,也成了一座小山。終於,你看到了那團一絲絲的花,趕緊拿著小勺把它們都挖掉,然後就是這顆費盡千辛萬苦取到的真經吃到的真味了。

圖 | Elise Bauer

跟苞片底部一樣,菜薊的心有種淡淡的鮮,口感有些像不那麼韌的竹筍,吃完之後口中回蕩著一股清甜。這還真是和它扎手而兇猛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似是堅硬外表下一顆溫柔、香甜的少女心。

圖 | oodnetwork.com

據說,喜愛折騰吃食的法國人都是這麼吃菜薊的,磨磨蹭蹭可以弄好幾個小時。超市裡也賣菜薊罐頭和做好的菜薊心,但總覺得缺點意思。這倒是頗有上海人拿著全套工具從蟹腿里撈肉的精神,獲取美味本身的冒險,或許才是美味真正的涵義呢

但我還是想問,第一個發現菜薊可以吃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菜薊的折騰史

菜薊,又稱洋薊,也有人叫它朝鮮薊,但卻跟朝鮮或者韓國並不相關,系命名時候的訛傳[2]。

談原產地,菜薊的故鄉在地中海沿岸,早在公元前就有種植,作為食物的記載最早見於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文獻。也難怪,只有處於上層社會的希臘和羅馬貴族會有閑心撥弄這種吃起來充滿儀式感的食物,還為它準備了一段傳說——

相傳多情的宙斯看重了一個美貌的民女,邀她登上奧林匹斯山成為女神,在一番少兒不宜的劇情之後,姑娘因為想家而「還俗」,宙斯氣不過,把她變成了一株菜薊。

先不管希臘神話腦洞是不是有點大,這個姑娘的名字Cynara,確是菜薊拉丁名的來歷[3]。

不過,有證據表明,一開始在地中海廣泛種植的其實是刺棘薊[4],而今天的食托菜薊(Globe Artichoke),實際上是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拉伯人/摩爾人,經過了漫長選育和改良之後的品種。菜薊的英文名artichoke,源於阿拉伯語Ardhi Shawki。摩爾人把菜薊種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西西里島(名字變成了古西班牙語的alcachofa,義大利語的carciofo),然後中世紀又傳到法國英國,喚作artichoke。單從名字,也能看出菜薊在歐陸的旅程。

Abraham Bosse, Taste (Le Go?t). The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羅馬皇帝尼祿隨軍醫生裴答紐斯(Pedanius)的記載中,菜薊是一種藥用植物;羅馬貴族們喜歡將嫩菜薊泡在糖水裡,或者配上蜂蜜、醋和孜然食用。在希臘羅馬上層社會,菜薊不僅僅是閑得蛋疼搗鼓的美食,傳說中也有壯陽、催情的功效,直到中世紀,它依舊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本1576年的自然書籍中,作者聲稱菜薊能「喚醒男人和女人體內的愛神」。這種事情聽聽就好,古代歐洲人對於催情與否的判斷,比民間得子偏方還不靠譜。

16世紀義大利貴族美蒂奇(Medici)家的凱瑟琳公主(Catherine)嫁給法國王子亨利二世,從義大利帶去了廚子、叉子和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菜薊,這讓菜薊開始在法國貴族中流行起來。傳說,和凱瑟琳一起遠赴阿維尼翁的,除了菜薊,還有蘆筍、豌豆、歐芹、松露等等好幾十種食物,並讓吃相難看的法國佬用上了刀叉,義大利人無不驕傲地宣稱,自己才是法國美食的奠基人。

凱瑟琳公主(Catherine de Medici) | Francois Clouet

對這點,法國人並不輕易認賬,當時嫁過來的14歲不到的凱瑟琳,哪有這麼多火車皮都拉不下的嫁妝。但不可否認的是,菜薊,和同時代來自地中海的香料、蔬菜和新世界的新鮮食材,大大豐富了西歐的餐桌,烹飪技術的進步也讓這些美味能夠更好地發揮本領,亦形塑了後世的歐洲飲食文化和人們的味覺記憶。

菜薊之鮮,蒸煮烤炸煎

菜薊的「難吃」,人們也並不是沒有抱怨。古羅馬的自然學家普利紐斯(Caius Plinius Secundus)就說菜薊是「大地育出的怪胎(earth』s monstrosity)」,但他自己卻常常愉悅地大吃特吃,可見人們對它的愛恨交織。就像一開始說的,人們的吃貨智慧能搞定一切。連河豚都能鼓起勇氣吞,菜薊又算個啥!

圖 | christinacooks.com

清水煮菜薊再蘸黃油醬的吃法,源於法國大廚皮埃爾·瓦亨內(Pierre de la Varenne)。這個法餐的開山大廚,將黃油的濃香和菜薊的鮮香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食物本味和簡約烹調的相輔。這種吃法,隨著18世紀移民美國、定居路易斯安那的那幫法國人,傳到了美利堅。直到現在,美國人還會將整個的菜薊買回家,自己蘸黃油醬吃[5]。

如果不喜歡成熟菜薊的不近人情,嫩菜薊(baby artichoke)是更好的選擇。一般超市裡賣的罐裝菜薊,或者義大利熟食櫃檯的橄欖浸菜薊,都是用還沒成熟的菜薊烹熟製成。特別是橄欖油、牛至和紅椒泡過的嫩菜薊,鮮味被油封住保存,和地中海香料也十分相配,直接吃或者拌蔬菜沙拉都是極好的。

圖 | saporerustico.com

義大利人畢竟是辦法多,大名鼎鼎的「四季披薩」(Four Season)中,菜薊也是必不可少的,代表著「春」,還有夏之橄欖、秋之蘑菇與冬之熏肉。要是完全受不了剝菜薊剝到休克,直接把中間挖空、填上各類時令蔬菜、香腸熏肉、麵包碎以及乳酪,烤制一下,又是一道不錯的菜薊(Stuffed Artichoke)——喂,真的不是菠蘿飯失散已久的兄妹嘛?

圖 | Peter Cassidy

在義大利羅馬附近,流傳著據說是猶太風格炸菜薊。剝掉比較硬的殼,直接丟進橄欖油里,炸到「開花」撈出來,外面一瓣瓣脆脆的,菜心則是鮮嫩如初。異曲同工的還有西班牙人的烤菜薊。不管怎麼搞,千辛萬苦過盡,套路走完,為的還是那「心上的一塊肉」啊。

菜薊富含抗氧化成分,它的葉和莖裡面提取的西那林(Cynarine,和Cynara是同源詞),是一種護肝葯。於是乎,菜薊作為保健食品,也被商家用來大肆忽悠。在這裡不得不吐槽,很多一眼看上去不太好吃的東西,最後的出路都是抗癌減肥保健,也還真沒什麼創意。

在我看來,還不如自己親自去買個菜薊,從頭到尾體驗戰勝了那層層鎧甲,吃到甜美菜心時候的那種滿足。或許,這種體驗,也是構成美味的一部分呢。

圖 | seriouseats.com

作者註:

[1].當然如果你比較閑,把整個菜薊剝乾淨只剩心也OK,不過吃的時候就體味不到樂趣了。

[2].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並沒有定論,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為當時未能分清楚朝鮮薊與其他相近的大薊(Cirsium japonicum,明明是日本啊怎麼又朝鮮了,植物命名真是大坑,暈),而把大薊的故鄉之一朝鮮定為了朝鮮薊的名字。

[3].拉丁名的另一部分scolymus則跟spiny(多刺的)相關,也算是描述了菜薊的外貌。

[4].刺棘薊(Cardoon Thistle),學名Cynara cardunculus。現在也有,不過吃的是它的莖,而不是花。

[5].雖然吃菜薊的傳統源於路易斯安那,但現在美國菜薊100%產於更類似地中海氣候的加利福利亞。收菜薊是一個有趣的活兒,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油管上搜視頻看看

一個AI

為了洋薊開打,你們人類是喜歡搶著剝么?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ID:guokrpac)

萌點奇怪的『冷知識』

豐富『走心』的自然科普

給日曆娘發送「剝剝剝」

讓你一次剝個夠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NASA新發現,四捨五入……還是沒有發現外星人
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