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

五行: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尚書·洪範》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兩者互為輔成,構成了古代人民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其中,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指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 而五行則是原始的系統論,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

五行這種哲學系統觀最早起源於黃老和道家學說,曾長期地被廣泛用於中醫、堪輿、曆法、命理、相術和占卜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了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通常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不是指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別,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於一身的理論。

需要說明的是,《易經》不講五行。秦漢以後,人們才將五行和八卦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行學說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間存在相互抵觸、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春秋演義·五行之義》

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澤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雲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五行大義甄橙論相生》

五行所以相害相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

——《白虎通義》

大哉干支,生物之始,本乎天地,萬象宗焉。有陰陽變之機,時候淺深之用。故金木水火土無主形,生克制化,理取不一。

——《淵海子平》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行與方位、天干、季節的關係

東方甲乙木(春),南方丙丁火(夏),

中央戊己土(秋),西方庚辛金(東)。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滴之水。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於火;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土;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金;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儘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五行與身體、臟腑的關係

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臟皆受氣於其所生,肝受氣於火,心受氣於脾,脾受氣於肺,肺受氣於腎,腎受氣於肝。

——《黃帝內經·素問》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的河圖,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年長即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沒有閏月。干支歷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所以干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單個而言都屬土,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

五行時間

春雨(寅)驚春(卯)清谷天(辰),

夏滿(巳)芒夏(午)暑相連(未),

秋處(申)露秋(酉)寒霜降(戌),

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

節氣歌,每兩個字為一個月,以節為始,以氣為本。(以第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兩字一月)

七分鐘學古文|五行

總而言之,五行學說在內容上是豐富的、發展的、變化的並且與時俱進的,在不同時期更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作用,但它始終都是人們基於現有理性認知下對於事物本質上和整體上的基本運行形式、狀態及轉化關係的分析、歸納、分類和總結,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此處不再詳細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從網上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深入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