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冊立自己的養子趙瑋為皇太子,並為其改名為趙眘,六月,賜字「符永」。不久之後,宋高宗就禪位於太子趙眘,是為宋孝宗。史書對這位宋孝宗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南宋難得的好皇帝,甚至認為他是有望恢復中原的中興之君。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對這位所謂的聖君有這樣的評價:


天資英明,豁達大度,左右未嘗見有喜慍之色。趨朝就列,進止皆有常度。騎乘未嘗妄視。平居服御儉約,每以經史自適。

宋孝宗是一個儒家理想主義君主,與其養父高宗趙構那種略顯懦弱的現實主義執政策略有很大不同。高宗即位第二個月,就下詔給冤死的岳飛平反,並著手處理秦檜當年涉及的其他冤案。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失敗之後,高宗就重新啟用了罷黜近二十年的主戰派代表張浚。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宋高宗

孝宗即位之後,又任命張浚為江淮宣撫使,入京共商恢復大計。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南宋朝廷同時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史浩為右相;陳伯康為左相。孝宗起用鷹牌,很明顯是要對北方動武的信號。但是,這時候金朝方面卻有意維持和平。海陵王失敗之後,金朝高層發生激烈的政治動蕩,最後金世宗完顏雍己經掌握了政權並成功掃清了反對勢力。

金世宗改變前任海陵王激進的南進政策,主張維持南北和平,一心一意搞好北方大金國的經濟建設。金世宗向宋孝宗搖起了橄欖枝,但是南宋方面卻憋著一肚子委屈,想一下子洗雪當年的靖康國恥。金世宗為了實現南北均勢和平,採取了以戰壓和的政策,任命仆散忠義為都元帥坐鎮開封,統一指揮黃河以南各路金軍,對南宋保持均勢壓力。大定三年(1163)春,金國大將紇石烈志寧進兵靈璧,同時致書張浚,發出戰爭威脅。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宋孝宗

金軍的南下只是小規模的侵擾,並沒大舉南侵的意圖。但是,一心要做千古聖君的孝宗皇帝卻覺得這時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北伐良機。說來很奇怪,對孝宗即位有決定性作用的右丞相史浩卻反對北伐,「和不忘戰,姑為雪恥之後圖;戰不忘和,乃欲緩師而自治」是這位老成持重政治家的對金戰略。支持孝宗北伐的只有張浚了,他認為「中原久陷,今不取,豪傑必起而收之」。

史浩則認為中原根本沒有什麼豪傑了,「中原決無豪傑,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史浩並不是反對北伐,而是反對毫無準備的軍事盲動,「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以圖僥倖?」

孝宗皇帝太想恢復中原,做個千古聖君了,所以有人大談什麼光復河山,就很能迎合聖意,根本就不會去考慮方案的可行性了。《宋史·趙雄傳》記載趙雄的發跡就說:

(趙)雄極論恢復。孝宗大喜曰:「功名與卿共之。」······請復置恢復局,日夜講磨,條具合上意,除中書舍人。自選人入館至此,未滿歲也。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張浚

趙雄這個人是個典型的書生,並無多少行政能力,也不是會打仗的人,不過是大談什麼北伐、恢復,這就正中了聖君的下懷,因而青雲直上。

孝宗的北伐主張在朝廷並沒有多少官僚贊同,大多數理性的官員沒有那麼狂熱不現實,史浩還因此辭職了。正是因為擔心官僚集團的阻撓,孝宗乾綱獨斷,繞開了文官系統,直接給張浚下旨北伐,「命從中出,三省、樞院不預。」宋孝宗為了鼓舞士氣,作出要和金人血戰到底的架勢,「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五日,詔親征。可令有司排辦,候秋涼擇日進發。」

這次被稱為隆興北伐的戰爭,起初宋軍確實取得一定戰果。張浚沒有等孝宗到前線親征,就命李顯忠出濠州,攻靈璧;邵宏淵出泗州,攻虹縣,張浚親往督戰。宋軍先是拿下靈璧,而後又招降了駐守在虹縣的金軍。宋軍「乘勝進克宿州,中原震動,歸附者日至」。宋孝宗稱讚其為「數十年來無此克捷。」但是,從真正的戰爭規模講,這次宿州之戰只是宋軍小規模的勝利。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隆興北伐

隆興元年五月,金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率領十萬大軍反攻宿州。在金軍的強勢反攻下,加之宋軍兩位主將李顯忠和邵宏淵二人不和,宋軍指揮系統混亂失調。最終,宋軍在宿州潰敗,宿州又叫符離,故稱之為「 符離之潰」。此戰失敗之後,南宋與金重開談判,雙方進入戰和糾纏之中,最終在隆興二年歲末,雙方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其主要條款有:

宋金世為叔侄之國;「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為二十萬兩匹;南宋放棄所佔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雙方交換戰俘,叛逃者不再其內。

這場草草了事的隆興北伐不過是回到了當年高宗的紹興和議的起點,但是這場戰爭給南宋經濟帶來的衝擊卻不小。首先,北伐帶來的是糧價的暴漲。紹興和議以後,南宋大部分地區的糧價下降了。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東南地區的米價每石是2貫,己經恢復了紹興初的價格。紹興三十年(1160年)隆興北伐前兩年,在宋金戰線的四川地區的米價是每石13貫。南宋朝廷準備北伐,故屯駐大軍的四川地區的糧價上漲了。

這個皇帝為岳飛平反,一心要收復中原,躊躇滿志卻落個慘敗下場

趙宋偏安是定數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開始北伐時,在與金交界地區的米價大幅上漲,米價每石達到600至700貫,「隆興元年,紹興府大飢,四川尤甚。平江、襄陽府、隨、泗州、棗陽、盱眙軍大飢,隨、棗間米斗六七千。」因為戰爭的影響,隆興元年(1163年)的米價比5年前的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漲了10倍。除了糧價之外,戰爭還帶來了紡織品和不動產價格的暴漲。

物價的上漲就會帶來政府財政開支的擴大,為了平衡財政壓力,已經掌握紙幣魔術的南宋政府用的就是紙幣發行來應對。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正式發行會子(南宋的紙幣),以後會子發行量猛增引起了會子貶值和物價上漲。紙幣的增發和物價的上漲,這些壓力最終傳導的還是南宋百姓。


孝宗想要成為千古聖君,代價就是普通的百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