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戰斧」VS「LRASM」,未來美國艦艦導彈何去何從?
原標題:「反艦戰斧」VS「LRASM」,未來美國艦艦導彈何去何從?
美國海軍2015年提出「分散式殺傷」的新理念後,便開始重新重視反艦能力的發展,重拾水面艦艇反艦能力的方案也被擺在了檯面上,為此還一度推出了「進攻性反艦武器」(OASuW)增量2計劃,競爭者包括最熱門的新版反艦戰斧和艦射版LRASM,以及一個沒有存在感,但最近卻贏得了「瀕海戰鬥艦超水平線武器」(LCS OTH)的挪威NSM反艦導彈。
戰斧Block IV本身進行了隱身修型,裝備有雙向數據鏈,可以在發射前或發射後才輸入目標參數,飛行中途修改攻擊目標,在目標上空盤旋,以及使用彈載攝像機為後方人員進行殺傷評估提供相應圖像,是一款性能優秀的對陸巡航導彈;不過在A2/AD環境和「分散式殺傷」戰略的影響下,結合戰斧Block IV將於2019年開始進行中期資格再驗證的背景,美國海軍決定將其升級為新版反艦戰斧——「海上攻擊戰斧」(MST)。
雷聲於2017年獲得美國海軍價值1.19億美元的合同,用於研發「海上攻擊戰斧」的多模導引頭,此前雷聲自己透露,希望MST可以採用主/被動雷達+紅外成像的三模引導頭方案,但目前美國海軍仍未向外界透露其最終決定。
2019年後每年將大概有200枚戰斧進行中期資格再認證,美國海軍打算將其中升級為「海上攻擊戰斧」,預計2020、2021和2022年將分別有32、50和80枚戰斧Block IV升級成「海上攻擊戰斧」,2022年「海上攻擊戰斧」將形成IOC(初始作戰能力),屆時美國海軍裝備MK41的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理論上都將具備攻擊上千公里外的地面和海面移動目標的能力,使得美國海軍中可以執行遠程反艦任務的艦艇數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加上現在制的導技術不30年前同不可日而語,MST的性能要遠超現役的「短腿」魚叉和90年代草草退役,飽受詬病的舊版反艦戰斧——TASM(戰斧反艦導彈),美國海軍的遠程反艦能力在「海上攻擊戰斧」服役後,「質」和「量」上都將會出現顯著的進步。
而LRASM是OASuW增量1計劃的產物,目的是彌補美國海軍需求最迫切的空基遠程反艦能力,LRASM衍生自JASSM-ER,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BAE公司生產的制導系統,該制導系統類似供F-22、F-35和B-2使用的ESM(電子支援裝置),但體積重量都被大大縮小小,通過廣角天線收集和分析敵方發射出的雷達波;該制導系統的具體性能指標仍被列為機密,BAE對其也是表示制導系統提供的跟蹤和導航能力使得LRASM可以無需倚賴外部信息支持,在高威脅以及惡劣環境下獨立搜索目標,在遠距離實現對目標的發現、跟蹤和識別,具備史無前例的半自動跟蹤能力等;空射版LRASM預計2018年在B-1B上形成「早期作戰能力」(EOC),2019年在F/A-18E/F上形成EOC。
儘管沒有美國海軍的支持,看中艦艦導彈這一廣闊市場的洛馬依舊毫不猶豫地自費搞出了VLS版和傾斜發射架版LRASM,兩者都是在空射版LRASM的基礎上加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使用的MK114助推器;其中前者已經完成陸上和艦上的發射測試,後者則只是完成了陸上的發射測試,計劃在2018年的某次軍演期間進行艦上發射測試。
然而相比空射版LRASM的不可阻擋的發展勢頭,艦射LRASM卻備受冷遇,OASuW增量2已經不再是可從空中、水面和水下多平台發射的通用反艦導彈,而是轉變成單純的空射反艦導彈,OASuW增量1的進一步發展,原空缺被「海上攻擊戰斧」所填補,加上LCS OTH被NSM拿下,洛馬已經兩次落敗於雷聲,不過仍未死心,又把希望寄托在USV(無人水面載具)上,同時積極尋求海外用戶。
「海上攻擊戰斧」的脫穎而出可以說是美國海軍「一彈多用」思想的一個縮影,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讓對陸打擊和反艦的功能整合在同一枚導彈上,這種情況下再往戰斧的地盤引進艦射版LRASM就顯得非常多餘了;而「海上攻擊戰斧」能讓美國海軍用較低的成本,成倍提高其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反艦能力,還提高了對縱深陸地目標實施打擊的靈活性,不管是作戰能力還是對戰場環境的適應性都要優於混合搭配單一功能的反艦導彈和對陸巡航導彈,正是認識到這點,戰斧的接班人——「下一代對陸武器系統」(NGLAW),雖然具體是何種體制的導彈仍是個謎,已被美國海軍欽定,要打造成一款既能反艦又能對陸打擊的新導彈。
TAG:中外艦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