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故事】遠去的傳奇——1個糖廠的利稅佔了全省一半多
原標題:【非虛構故事】遠去的傳奇——1個糖廠的利稅佔了全省一半多
糖廠北門
中國過去製糖方法落後,靠的是牛拉石碾壓榨甘蔗的古老方法製糖,小作坊遍布城鄉,糖的產量及質量都非常落後,大量食糖靠進口。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了。一名叫格拉吐斯的波蘭士兵負傷了,留在哈爾濱附近的阿什河邊養傷。他是一個細心的人,他覺得這個地方的氣候、土壤可能適合甜菜種植。
他猜對了,後來我們知道北緯40°以北,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廣袤的土地特別適宜甜菜生長,無霜期短,日照較長,晝夜溫差較大,甜菜的單產和含糖率高,病害輕。
作為一名製糖商人的兒子,他知道商機來了,從波蘭取來種子進行試種。不出格拉吐斯所料,試種非常成功。當時中國沒有甜菜,農民對此很好奇,給這種酷似蘿蔔的植物取了一個東北味十足的名字——甜菜疙瘩。格拉吐斯向他父親——俄屬波蘭留布林製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建議:在阿什河畔建個糖廠吧。父親接納了這個建議,把廠址選在了中東鐵路附近的阿什河西岸,距離阿城火車站南500多米的地方。三年後,也就是1908年中國第一座機制甜菜糖廠落成,可日處理甜菜200噸。
1915年東北地區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製糖廠——呼蘭糖廠。1916年,日本人在瀋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製糖所」,也就是後來的范家屯糖廠,日處理甜菜750噸,後改為吉林省製糖廠。
范家屯如一顆珍珠鑲嵌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上。它在道光年間興起,距長春30公里,位於長春與公主嶺之間,地處交通要道,中東鐵路哈大線1903年建成,這條鋼鐵大動脈穿城而過,已經35年了。小城北邊有著名的八大泉,幾平方公里內均勻地分布著八個清泉,水量充沛,泉水甘冽,汩汩而出,終年不絕,它為糖廠大量用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當年日本人就是看到了這個處於北緯43°線上的東北小城是建立甜菜製糖廠的最佳地點,得天獨厚,無可挑剔。
范家屯糖廠在東北三個糖廠中,機器設備先進,規模大。日本人的設計的確精明,比如糖廠內有輕便鐵路三條,有公路一條,還有流送溝多條。東北的甜菜收穫後運到糖廠製糖的時間基本上是冬季,寒冷的氣溫將甜菜疙瘩凍成了「鐵疙瘩」。堆滿了甜菜的范家屯糖廠原料站台距車間有一百多米遠,中間用流送溝連接,這流送溝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溝內流動的是熱水,溝深水急,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借用溝水的力量把貨場的凍甜菜送到車間;二是溝內的熱水將鐵疙瘩甜菜軟化,並使表皮上附著的泥沙沖洗掉。流送溝的水源是利用結晶罐和蒸發罐凝結的熱水,利用的是餘熱,用沉澱池的水作溫度調節。處理未凍甜菜時水溫15—20度,處理冰凍甜菜時水溫20—25度。溫度過低,凍結的泥沙不能融化;溫度過高又會導致糖分的滲透損失。甜菜經過除草器、揚送輪、洗滌器、選別機、升降機,再到切絲機。切絲機將甜菜疙瘩切成人字形長絲條,目的在於增加甜菜絲與水的接觸面,又不會斷,大小適宜。
到1945年,7年的時間范家屯糖廠創造了巨額財富。偽滿垮台時,糖廠遭到了破壞。
1949年5月,吉林省工業廳接管了原「新京製糖所」,並派李次峰為廠長,帶領12名幹部到糖廠進行修復。他們動員全廠員工和居民獻納器材。僅3個月,就收回各種器材2927件,摺合人民幣133萬元。工期緊迫,外來支援的單位幹勁十足,長春的機械廠把機床搬到了糖廠。哈爾濱益友機械製造廠來了十幾個人,主要是修理髮電機。
糖廠有一個老工人於風江,一個大字不識,但他是糖廠的專家,所有的管道工藝設備全都在腦子裡面。當時八大泉每天限制用水500噸,他提出了一個「回水工程」設想,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凝結水重新使用,此項發明,節約了大量用水,受到了蘇聯工程師的高度讚揚。後來於風江成為全國特等勞模,成為了生產廠長。
在修復過程中,專家們因意見不同爭論非常激烈。
糖廠原來的切絲機是立式的,有專家認為立式切絲機落伍,要換平式的,遭到了另外一派專家與工人的反對。
沙糖的工序比綿糖少一道,生產成本低,市場價格是900多元,蘇聯專家認為應該生產沙糖。綿糖也叫杠粉糖,是在沙糖的基礎上加工出來的,工藝複雜,大約1100元一噸,中國人喜歡吃綿糖,市場暢銷,最後統一了意見——生產綿糖。
1950年10月糖廠終於修復,11月1日,天氣涼了,但范家屯的人們卻熱情洋溢,奔走相告,糖廠舉行開工典禮了,停工五年的工廠要開工了!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持衡剪綵,「新京製糖所」更名為吉林省製糖廠(亦稱范家屯製糖廠)。
從此,范家屯糖廠像跨上風馳電掣的千里馬,1950~1952年三年恢復時期累計產糖31953噸,共獲利稅1794.5萬元,全部收回修復時投入的1702萬元的資金。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平均每年為國家提供的利稅佔全省工業利稅的51%——一個工廠的利稅竟能佔全省的一半多,這是范家屯糖廠人的驕傲,是吉林省全省人民的驕傲,范家屯糖廠被譽為吉林省地方工業的搖籃和財政收入的支柱,一直到今天,一些知情的老年人還常常惋惜地談論糖廠的輝煌。
當年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規定,超額完成指標按比例提成,糖廠有了巨額提成。於是修建了工人俱樂部,修俱樂部時沒有圖紙,從哈爾濱現找來了俄羅斯建築工程師,他設計的牆很厚。用那筆提成款還建了圖書館與大食堂。
殘留老建築修建於1953年10月的工人俱樂部
糖廠正式生產後,規模很大,光食堂就有三個:大食堂,為工人服務;中食堂,主要為幹部服務;小食堂,主要為外國專家提供西餐,小食堂買了很多刀叉,有兩個西餐廚師。當時工程師有東德的,白俄羅斯的十幾個工程師在廠里常住。甜菜絲榨出糖以後,要烘乾打包,叫干粕,出口英國餵奶牛。1957年以後就不出口了,飢餓年月給人吃了。每年種植甜菜時,各級政府都要按計劃落實甜菜種植面積,提供優良種子。農業技術員從開春到秋後都要到田間地頭負責技術指導,秋收工廠派人負責收儲。
當年因為親蘇,購買種子還曾經發生過很費周折的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任范家屯糖廠廠長的雷振海先生博客這樣記載:
最早去北京是1953年,那時候火車站在大柵欄附近,城牆還沒有拆,火車進來以後要倒回去。我們住在草市衚衕的一個四合院裡面,那時候吉林省的北京辦事處就在這裡,院里有一棵大樹,有一個天井,晚間大家都圍著大樹坐下,一起仰望天空。我們的任務是從波蘭進口甜菜種子,波蘭的比蘇聯的好多了,可是農業部長堅決不同意,讓我們進蘇聯的。沒辦法,有人支招讓我們找輕工業部長沙千里,見到沙千里後,我與他談了一個小時。他了解完情況後,找到了周總理,周總理給簽了字,批准了我們從波蘭進口甜菜種子。農業部見總理都同意了,也就沒脾氣了。
1992年,范家屯糖廠跨入國家大型企業行列。50萬平方米廠區內設有4條鐵路專用線,有全民職工2366人,集體職工1593人,固定資產6616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2017萬元,實現銷售收入8809萬元。產糖37222噸,顆粒粕14728噸,酒精2364噸。
糖廠擁有附屬中小學、醫院、電視台和報紙,其中糖廠中學在教書育人中創造了輝煌。1967年7月糖廠在子弟小學(南工地)建立子弟中學班,1981年中小學分家。糖廠中學因為起步晚,影響小,生源差。周邊有不少名校,比如公主嶺的,省城的,就是在范家屯也有名聲遠遠高過糖中的一中。糖廠中學就是在這樣的夾縫中勤勤懇懇,努力發展,即使在連續數月不開支的情況下,教師們也沒有影響教學,教學成就令人驚艷。高考升學率多年來一直處於公主嶺市第二名,僅次於公主嶺一中。語文學科平均分幾次超過公主嶺一中。學校有一支體操隊,非體操專業出身不會動作示範的高老師就是靠笨功夫把幾十名學生送進了體育院校、師範院校。糖中的體操隊代表地區參加省體操比賽,參加全國比賽,取得了好名次。
然而,白雲蒼狗,世易時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甜菜製糖遇到了雙重困難:一是國際糖價便宜,糖廠的銷售價格受到影響;二是農民不願意種甜菜了,不掙錢。中國的甜菜製糖越來越困難,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東北三省全部糖廠由於生產原料不足,處於大面積虧損階段。九十年代後期,東北「黃金玉米帶」的提法,完全徹底的把東北甜菜製糖行業淘汰出局。據了解,黑龍江省的阿城糖廠、和平糖廠和哈爾濱糖廠,吉林省的范家屯糖廠、新中國糖廠等技術先進的糖廠,均在這一時期結構調整中破產。高聳雲天的糖廠大煙囪不見了,過去一到冬季就四處飄逸的甜菜香甜味沒有了,白山牌綿糖沒有了,范家屯人引以為傲的輝煌的范家屯糖廠遠去了,原址上是一排排嶄新的建築,是一家大型的物流公司。
牙買加有一個建於1740年的糖廠,現在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其實那裡就是一個山包,上有幾棟房子、草坪,是當年糖廠主人的莊園,附近有工廠廢墟,一個巨大的齒輪立在廢墟旁,導遊介紹,這曾經是一個有三千工人的大廠,其他東西沒有了,只有遊客的想像了——這就是著名景點。
牙買加糖廠廢墟景點
公主嶺地區有影響的文物景點很少,要是把糖廠的製糖車間變成「製糖博物館」,倒可能是全國獨一無二的。
我們期待你的好故事
如果你有親身經歷的好故事,感懷於心,不吐不快,願意分享給大家,請給我們來稿。在這裡,有44萬微信粉絲和百萬紙媒讀者,可以和你一起歡笑,一起哭泣。
故事要求:非虛構,真情實感,文字好,有力量。一經採用,將視同您授予報刊文摘編輯部版權。我們將支付稿酬。
投稿郵箱:baokanwenzhai@126.com
如在其他微信號原創首發,請給本號(ID:baokanwenzhai)開白名單。
請在郵件題目註明【非虛構故事徵稿】並留下您的真實姓名+能收到匯款單的聯繫地址+郵編+聯繫手機。
來稿眾多,編輯可能來不及回復,10個工作日後未收到回復可自行處理。
TAG:報刊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