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北亞兩大霸主遼、金與高麗的戰爭

東北亞兩大霸主遼、金與高麗的戰爭

以契丹、女真為主體建立的遼、金兩朝歷時300餘年,高麗與其相毗鄰。遼與高麗西北部以清川江為界,金東北的東南部與高麗交界。遼、金與高麗發生了數次戰爭,主要是為爭奪邊界鴨綠江以東重鎮和易懶甸地區,由於這些城鎮和地區控扼鴨綠江下游和半島東北部一帶,是契丹、女真和高麗交界處的戰略要衝,軍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遼、金與高麗戰爭交涉的焦點。

遼朝是公元916年以契丹為主體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當時遼朝東北的東南部與高麗相接。遼太祖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當時渤海南部以泥河(今朝鮮龍興江)至大同江上游一帶與新羅接壤,遼疆域因此直接與高麗相鄰。遼太祖神冊三年(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相繼滅掉了新羅、百濟,完成了半島的統一。高麗統治者繼續推行其向外擴張政策,以西京(今平壤)為根據地,通過築城、置官,向其東北和西北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進攻。高麗統治者在泥河和大同江以北地區建置了龍崗、安北、連州等幾十座城鎮和要塞。高麗定宗、光宗又建置了和州、高州、定州、安戎等城鎮。後來到成宗統治時期,高麗的勢力範圍已達到了清川江流域。北宋太宗為收復被遼所佔的燕雲16州,準備出師北伐,遣監察御史韓國華帶著詔書使高麗,誠邀高麗加人戰爭,但高麗因為兵弱將寡,不敢出兵策應,只是表面答應,心存疑慮,聯麗制遼最終以高麗的毀約而失敗,契丹已將高麗視作對立派。遼朝與高麗之間,邊界問題是他們的矛盾所在,有時矛盾相當尖銳,只好訴諸武力解決。遼與高麗之間發生的重要戰爭有四次。

東北亞兩大霸主遼、金與高麗的戰爭

第一次戰爭,戰爭性質是為了收復被高麗所侵佔的領土,為了讓高麗「稱臣奉貢」,為了讓宋麗雙方不能結成軍事同盟,解除其伐宋的後顧之憂。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人有的歸附遼朝,直接接受遼朝的統治,有的沒有入遼籍。居住在鴨綠江流域至朝鮮清川江一帶的女真人被稱作鴨綠江女真。聖宗統和元年(公元982年),遼開始向鴨綠江女真挑起戰爭,戰爭勝利。統和三年(公元985年)七月,聖宗詔諸道繕甲兵,即有大規模東征高麗之意圖,但是八月,因遼澤(大遼河及其支流)泥濘不通,士兵行進過程比較困難,所以遼聖宗不得不罷師。統和九年(公元991年),遼在鴨綠江下游築威寇、振化、來遠三鎮,以此有效的管理女真人。統和十年(公元992年),鴨綠江下游南岸的女真民眾被高麗驅逐到長白山以北的地區,並建威遠鎮。女真舊地是遼麗爭奪的焦點。

統和十年(公元992年)十二月,遼聖宗發動了東征高麗的戰爭,他任命東京留守蕭恆德為主帥率軍渡鴨綠江出征。翌年,蕭恆德攻破蓬山郡(今朝鮮龜城西南),遼軍抵達清川江一帶。統和十二年(公元994年),高麗王成宗派遣朴良柔奉表請罪,歸還所侵佔的遼地,戰爭結束。遼冊封高麗國王,確定了兩國之間的藩屬關係,並「詔取女真鴨綠江東數百里地賜之」。高麗得到賞賜的土地後,就築城鎮來抵禦契丹。所賜之地包括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興化(今朝鮮義州東)、宣州(今朝鮮宣州)、龍州(今朝鮮龍州)、鐵州(今朝鮮鹽州東)、郭州(今朝鮮郭山)、龜州(今朝鮮龜城)等江東六州。

東北亞兩大霸主遼、金與高麗的戰爭

第二次戰爭,戰爭性質是索回江東六州地。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X刃年),聖宗行柴冊禮即親政,聽說高麗政變,欲征伐高麗,想索回六州地。統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高麗國王穆宗被貴族康肇所殺,遼聖宗親率大軍由顯州東征,渡鴨綠江,攻打高麗。然興化鎮守將楊規、李守和等固守不降,聖宗只好分兵進攻麟州南和通州,高麗守將康肇與遼大戰於通州,最後被擒。統和二十九年(公元ron年)正月,聖宗攻人高麗開京(今朝鮮開城),高麗王詢棄城而逃。高麗顯宗元年十一月「遣河拱辰及戶部員外郎高英起奉表往丹營請和」,戰爭結束。然而,高麗所降諸州再次反叛,拒絕歸還六州舊地。遼最終沒有要回已經喪失的領土。

第三次戰爭,前兩次戰爭後,高麗王詢雖然遣使乞稱臣如舊,但是對遼態度堅硬。遼多次詔王詢親朝,他卻稱病不能朝。遼曾派耶律資忠出使高麗,索取六州舊地。高麗拒絕歸還,並且扣留了耶律資忠。遼為索回鴨綠江東數百里女真舊地,共遣使高麗四次,高麗無歸還舊地之意。這是導致遼麗第三次大規模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遼聖宗於開泰三年(公元1014年),詔國舅詳穩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石等出兵征討高麗,造浮梁於鴨綠江、城保、宣義、定遠等州。高麗對於遼在鴨綠江東岸置保州、宣州、定遠等州城深感不安,並遣將攻之,企圖焚毀這些城寨。遼遣蕭敵烈攻打通州,興化鎮將軍奮力抵抗。後又攻打興華鎮,最後遼慘敗。

第四次戰爭,遼聖宗於開泰四年,繼續以耶律世良、蕭敵烈為總兵征討高麗,打敗高麗,凱旋而歸。隨後,遼又連續多次征伐高麗,都大敗而歸。至此,遼對高麗發起的數次大規模的人侵,歷時數年,數易將帥,兵疲銅匾,最後以遼軍事上的失敗而告終。 後來,高麗國王顯宗十一年二月「遣李作仁奉表如契丹,請稱藩納貢如故」。遼聖宗去世後,遼麗關係再度緊張,因契丹拒絕了高麗德宗毀棄鴨綠江浮橋和保州等三城的要求。於是德宗對契丹的態度由友善轉變為強硬,遼麗關係斷絕。這種狀況一直到高麗德宗去世,靖宗即位後三年才得以緩解。遼重熙六年(公元1037年)十二月,高麗方遣使如契丹復請通好。至此,遼麗關係亦再度緩和。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高麗遣尚書左垂金元衝到契丹復請年號,「並進奉金吸瓶、銀藥瓶、頭、紗布、貢平布,腦原茶、大馬鈴薯、細墨、龍鬚席等。」從而恢復了對遼的朝貢。遼也逐漸意識到戰爭不能完全征服高麗,遼麗關係亦再度緩和,但鴨綠江東六州地仍在高麗控制下,並未歸還。遼麗之間曾就鴨綠江東疆界事進行了討論,但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高麗臣服於遼,但他的侵略本性促使他繼續向北部地區擴張,在北境置關城派兵駐守,修築了一條自西海岸至東海岸的長城,長城由保州東,經威望,沿清川江、大同江上游,向東逾大嶺,中經定平(今朝鮮定州),東止於都連浦。從此,清川江和朝鮮古長城成為遼麗的分界線。

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國家,國號「大金」,以會寧為都城,同年九月攻佔遼北方重鎮黃龍府(吉林農安),遼統治危機四伏。因此,遼天柞帝只好下詔親征,並遣使請高麗出兵助戰,當時高麗非常清楚遼滅亡的局勢已定,未出兵。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金滅遼,次年,高麗「遣鄭應文、李侯如金稱臣上表」。從此,高麗對遼關係轉為高麗對金的朝貢臣服關係。 高麗與金爭執的焦點也是邊界問題。金代東北地區的東南部與高麗交界。即金婆速府路東南與高麗西北部相接,高麗東北部與金易懶路西南部相鄰。遼與高麗西北部以清川江為界,在鴨綠江東岸設置保州、宣州等州城,金朝時,將這一地區賜給了高麗,其疆域因此退至鴨綠江下遊人海口一帶。

東北亞兩大霸主遼、金與高麗的戰爭

金初,金與高麗戰爭的實質是爭奪保州。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太祖命加古撒喝率軍攻保州,久戰未果。但撒喝攻破合主、順化兩城。高麗遣使來祝賀並請求歸還保州。太祖謂使者曰:「爾其自取之。」天輔元年(公元 1117年),撒喝等再次出兵攻打保州,又襲來遠城,遼軍失利,棄城逃跑,高麗乘機遣使索請保州等地區歸屬高麗。金太祖忙於對遼作戰,有意答應,但仍堅持歸還保州及邊疆地區逃入高麗的民眾。 金太宗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高麗王遣使奉表稱藩,金太宗承諾如高麗以事遼舊禮稱臣於金,即把保州地賜給高麗。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高麗王又上表,請求免於索還保州亡入邊戶。在高麗的多次請求下,太宗接受了此請求,「自是保州封域始定」。因此金與高麗西北部以鴨綠江下游為界。而金易懶路西南界,即金與高麗東北部邊界,則基本以遼代舊疆為依據。

金以鴨綠江與高麗為界後,沿江的來遠城和婆速府便成為南邊的門戶。金天輔三年(公元1119年),金與高麗之間又發生了一場戰爭。遼時,高麗曾向東北方面擴展自己的勢力,並修建長城,以長城之東段為兩國疆界。金天輔三年(公元1119年)高麗再次修補舊長城,增築長城3尺,金太祖命軍隊征討高麗,想以此制止,高麗依舊我行我素。朝鮮古長城一直是劃分金麗兩國東段疆界的依據。朝鮮古長城,東起高麗東海岸都連浦(今朝鮮咸鏡南道定平東南),西逾大嶺,經大同江上游,沿清川江,轉向西北而達於鴨綠江口。 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高麗頻繁越境焚毀鴨綠江堡戍,騷擾邊眾,製造邊界事端。五年(公元1165年)五月,世宗因正旦使朝辭,諭之日:「邊境小小不虞,爾主使然邪?若果疆吏為之,爾主亦當懲戒之也。」世宗為了避免尖銳的軍事對抗,息事寧人。這種邊疆的和平局面對於保障北方人民發展生產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遼、金與高麗的戰爭始終是圍繞邊界問題展開的,這些邊界要塞是戰爭爭奪的焦點。遼、金與高麗之間的爭鬥體現在對待女真舊地問題上。遼曾多次征討高麗,但都遭到對方的頑強抵抗,雙方都有勝敗,但是遼朝始終沒有索回江東六州地。遼、金統治者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軍事目的發動了戰爭,平民百姓深受其害。雖然遼、金與高麗發生多次戰爭,但雙方的交流、融合卻從未間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