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名城西羌古城:兩千年的人文吟唱至今
原標題:揭秘古代名城西羌古城:兩千年的人文吟唱至今
?臨潭,古稱洮州、臨洮,因黃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經得名。曾為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的西羌人故鄉,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馬司之一。臨潭,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是農區與牧區、藏區與漢區的接合部。古稱洮州、臨洮,因黃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經得名。曾為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的西羌人故鄉,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馬司之一。海拔在1900至3926米之間,如今生活著漢、回、藏等10多個民族。
5月的臨潭,一夜的降水使山上覆蓋了厚厚的白雪,而在白雪下,碧綠的青草已有數厘米高了。出蘭州市往西南大約300公里就到了偏僻的臨潭,在這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卻遺存著江淮地區600年前的風俗。舊時的洮州設城在今日的臨潭新城鎮。
遠古時期,著名的仰韶文化、齊家文化、辛甸文化都在這裡留有殘跡,漫長的歲月將鮮活變成碎片,留給新城鎮的只有北魏、明初的城堡,以及滲透在臨潭人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為鼎盛的還是明初文化。」新城鎮文書孟攀峰說。孟攀峰是臨潭縣少數研究當地歷史的政府工作人員之一,對臨潭各個角落的歷史碎片能一一道來。
兩千多年的古道咽喉
關於洮州最早的記載大約出現在公元前477-444年,被拘於秦廷為奴的羌族首領無戈爰劍西遷,在公元前156年左右南遷至洮河及白龍江流域,西羌在此興盛。北魏時期,鮮卑族吐谷渾王從遼東遷徙到羌族人的故鄉洮州,在如今的臨潭縣縣城修建了一所城池,後來又在今新城鎮鎮政府所在地修建了另一所更大的城池,稱新城,原城稱舊城。
唐時,洮州是漢人進入吐蕃的咽喉要塞,文成公主進藏便是從這裡通過。唐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洮州,改稱臨洮。北宋初,崛起於甘青地區的吐蕃贊普「聯宋抗夏」,但其子孫木征、鬼章等反宋,被生擒。宋廷給木征在洮、河兩州封地,其屬下遂成為洮州藏族土著民族。洮州自古戰事頻繁。
古代文人對洮州(也稱臨洮)有很多描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玉門西路出臨洮,風卷邊沙如馬毛。寺寺院中無竹樹,家家壁上有弓刀」、「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百戰洮河西備羌」等。
對洮州漢族最早的記載是秦代被發配到此的山西上黨人。但如今當地漢族人的先人則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平定叛亂駐紮下來的軍隊。1403年,朱棣調鎮國將軍李達守洮州,李氏成為洮州的第一名門大戶,統治洮州達240多年。強大的明朝在用軍隊征服洮州的同時,也將漢文化傾瀉到了這片土地。
六個世紀的墓群
一片墓群,被守護了近6個世紀。
5月的一天,雨點大了起來,46歲的守墓人王生壽還沒從林子里出來,他的愛人將晾曬的農具匆忙拿進屋。房子右邊的大片土地上,青青的麥苗散發著草香,大滴雨落下來,更激起了土地的芳香。田邊上立著一塊碑,上書:李家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這塊一平方米大小的磚碑,只有連片的麥田,沒有一個墳頭。
「文物就在麥苗底下。」孟攀峰固執地認為在文物上面種地,也是很好的保護。墓群建在葫蘆底部的開闊平地馬蓮灘上,佔地約十畝。原來四周有圍牆,正門朝南,「大躍進」敲碎了墳墓的圍牆以及巨大的翁仲、石豬、石羊,初期開放的無序又把早已敲碎的痕迹一洗而空,有的成了村民房屋的地基,有的被當做垃圾清理。
「莊稼在上面,要挖墓就要破壞莊稼,村民肯定不同意!」這塊土地的主人在枯骨上耕種了多年。為了這片墓群,他們的家族在這裡守候了300多年,守墓人的角色一直沒有改變。如今的李家墳守墓人共5戶。孟攀峰說因為他們,這片墓群的地下部分才能保存得很完整。
600年前,這裡遍插錦旗,刀光閃亮,漢藏等各族在這裡和諧共處。某日,貴為鎮國將軍的李達病逝,明英宗派工部右侍郎高谷萬里奔喪,在新城城外不遠處為李達修建了墳墓。之後,李達子孫治理洮州達240年,死後均結冢葬於此,故名「李家墳」。
李達的三女兒李金花為明仁宗朱高熾的貴妃,最終也在這裡香消玉殞。因為美麗異常,李金花出門總帶著一個麻臉殼,被當地稱為麻娘娘,她入宮後受到其他妃娥妒忌,讒言毀譽後被遣回洮州,憂鬱而死。將軍威、玉女魂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連片麥草和寂寞的空谷、以及空谷中潺潺的流水。
江淮軍營
明朝為了保持邊疆的穩定,營造了以鎮邊將領為原型的神供洮州人崇拜,在端午節進行大型活動,稱龍神賽會,至今已延續500多年。而洮州人所供奉的「洮州十八龍神」是否就是朱元璋定的18位將領,如今從供奉在城隍廟右手大殿的模糊牌位上已經難以分辨。
孟攀峰說也可能是明大將軍沐英帶領來此鎮邊的將軍牌位,故稱為「洮州十八位龍神」。農曆五月初四,洮州各地的18位「龍神」,陸續被用轎抬到新城城郊,附近群眾鳴炮並進行「獻羊」儀式。各路「龍神」彙集東門月城舉行「降香」儀式後,抬起神轎競跑,當地人叫「跑佛爺」,以最先跑到終點隍廟大殿入座為勝,預示著勝者所在地的莊稼將獲豐收。
次日為「踩街」,各路龍神張起自已的全副鑾駕、儀仗,按座次先後下廟到街道遊行,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人們焚香叩頭。夜裡便是「花兒」的海洋,人們在隍廟、街道層檐下或大小客店裡賽唱花兒,直至翌日東方發白才洗臉吃飯,準備抬「佛爺」上朵山攘雹祛災,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祭祀完畢返至西門外,在此才正式進行「扭佛爺」活動,將端午節活動推向高潮。下午是「告辭」儀式,18位「龍神」各回駐地,協力保護洮州地區風調雨順。在當地傳說中,龍神賽會的情節是在重演當年將帥們帶領麾下軍士攻城略地的事迹。第一天表示兵臨城下,各路將帥一舉攻入城中,守城敵軍望風披靡。第二日踩街表示視察城防,宣示軍威,捕剿餘孽,安撫民眾。第三天拂曉,聞報有敵情,於是登高視察,準備迎敵;敵人逃跑後出城商議防守事宜,並於當晚返回防區。
與龍神賽會齊名的有源於明朝軍營的萬人拔河(當地稱扯繩)。從明洪武十二年流傳於臨潭民間,除「文革」期間中斷十年、2009年沒有舉行外一直傳承。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舉行,每晚三局,規模近10萬人次,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持有者。軍營生活枯燥而乏味,將領規定士兵每10天可以出營疏散心情。慢慢地,每到這一天,專做士兵生意的商人就會來到新城,最終形成了方圓幾百公里最大的集市。如今當地人這一趕集習慣,依舊稱為「下營」。
多民族的融合
明朝的強大影響至今,除此之外,至解放前土司一直擁有洮州很大的勢力,他們統治洮州百姓千餘年。清代到民國,洮州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以削弱地方勢力,但由於土司權力巨大,收效甚微。解放後,土司制度才被徹底廢除。范長江《中國西北角》中多有筆墨描述,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為漢、回、藏三民族軍閥勢力的糾結處,發生過多次戰爭。
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10師、12師和婦女先鋒獨立團)長征途經臨潭,和蔣介石馬步芳部馬彪旅進行了激烈戰鬥,在臨潭開闢了甘南臨時根據地。為北上與一、二方面軍會師舉行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當年開會的會址現被稱作蘇維埃舊址,在新城西門正對高台處,舊稱韃王金鑾殿、城隍廟。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為北宋角斯羅(藏族)首領鬼章官邸。元朝建立後,在此設「元帥」府,委達魯花赤鎮守,其後長期為當地群眾祭祀天地神靈及民族英烈的場所。
如今,舊址前開闢出了一片廣場,每天各族婦女會來此跳「鍋面舞」。新城人很喜歡舞蹈,跳完傳統舞蹈後,還會盡興地舞幾曲現代舞蹈。600多年前,駐守洮州的將軍沐英將吐谷渾時期的新城一分為二,在其基礎上建了一座更高的城池—洮州衛。
如今的衛城,除了3個城門(只有西門完好)被毀之外,北魏、明初的城牆基本保存完好,是全國保護最完好的少數衛城之一。為了保護城牆,當地城建部門派專人在此常年巡視,對挖城牆者處以每車50元的罰款,今日,村民用城牆土來摻合農家肥的行為已基本杜絕。
如今保護城牆,僅僅為了旅遊。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詩詞世界,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宋詞
上下五千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做皇帝能忙成什麼樣子?讓朱元璋父子來告訴你!
※徐階究竟是個能臣,還是個巨貪?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