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做到這四點,方能通人事,曉人心
《六祖壇經》有言:「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這四句話實質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的四條法則,體現出了禪宗和儒家相似的「去惡行善」的道德情操思想和價值。只有身體力行之,方能通人事、曉人心。
一、恩,則孝養父母
我們的身體髮膚都來自於父母,回報父母的生身和養育之恩是本分。對於父母的報恩就是一定要孝養他們,使他們生活安頓、心靈充實、精神愉悅。
「孝」在《說文解字》中釋曰,「善事父母者」,也就是說要對父母誠信真摯地順從。「養」,則是供養父母以衣食,使之生活無憂。
而現實中很多人對於孝養父母的理解往往過分淺薄,「孝順父母誰還不會啊,給他們多打點錢吃點好的就行了」,這樣的言論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有時能聽到。
實際上,不管你給父母打多少錢,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串不斷增加的數字罷了,沒有絲毫孝養的溫情。
古時有一個很孝順的人,名叫崔沔。他母親雙目失明,為了給母親治療眼睛,他四處探求名醫,耗盡了家財也毫不心疼。
他親自侍奉母親三十年,不計辛勞,從無怨言。晚上休息時,崔沔不脫衣冠,就是為了能夠聽到母親的召喚及時到她身邊去。每逢有重大節日,親友皆至,他一定扶著母親到場,讓母親可以與大家說說笑笑,心情也就舒暢了。
母親過世後,為了紀念母親,崔沔決心為母終身吃素。
他做官俸祿優厚,就拿出來接濟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和外甥。問其緣由,原來是母親在世時最牽掛的人就是他們,幫助他們便可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了。
《孝經》說過,「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羔羊知恩跪乳,烏鴉反哺以報,崔沔真心誠意侍奉老母,體貼她的喜憂,關注她的心理需求,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養父母」。
二、義,則上下相憐
「義」指的就是要講仁義道德,「憐」則是尊敬愛護的意思。無論是面對領導長輩還是同輩朋友,又或是子女小輩,都要使別人與你交往過程中如沐春風,不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也並不妄自菲薄。
鄰居馬老師是一位大學老師,平日里待人親和,遇事處理起來公正果斷又不失風度,人人都對他稱讚有加。
其他樓層的孩子和馬老師家的豆豆吵架了,馬老師不會偏袒孩子。問清楚雙方孩子緣由,秉公處理。事後也主動調和,所以小區里的孩子都和豆豆關係很鐵;
每搬來一戶新鄰居,馬老師都會了解這家人的生活作息習慣。每年高考前,都會呼籲小區業主們不要喧嘩,讓高考生能夠休息好;
工作上,面對評職稱、發福利這樣的事情,馬老師也不熱衷與爭搶,「那些東西給那些老教師吧,我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
馬老師用他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仁義,使得左鄰右舍對他讚譽有加,領導同事之間也從無矛盾。
人際關係是一門難得滿分的課程。我們就像是鮮嫩的蚌,每天都被投以些許沙石,唯有用仁義道德去磨動,珍珠才會出現。
生活的和順也是如此得來。
三、讓,則尊卑和睦
「讓」就是講禮貌、懂禮節,知道擺正自己的姿態,把自己看得低一點,高看別人一點。簡而言之一句話,保持謙卑感。
據統計,英國人常掛在嘴邊兒的、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詞語就是「Sorry」,對不起。
兩個人走路擦衣而過時,會互相說「Sorry」。
有時遇到需要請別人幫個小忙,也十分客氣地先說一句「Sorry」或「Excuse me」,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請求。
走在路上問路、問時間或打聽事情,開頭語也必然是「Sorry」。
……
這些只是一些日常生活里常常遇見的小事,但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養,使用「Sorry」,就是禮讓的具體表現形式,對別人尊重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樣一來整個社會都籠罩在和睦的氛圍中。
蒙塔鳩說過,「禮讓不費什麼,而得到一切。」禮讓真的是一項成本尤其低的投資,多加禮讓,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對別人施之以禮,別人便會對你以禮相待」,將心比心就是這麼來的。
反之,如果一個人做事目中無人,驕傲無禮令人頭疼。那麼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心中定無尊卑,人際關係也不會處得和睦融洽。
四、忍,則眾惡無喧
一提到「忍」,有人就會覺得這是懦弱的表現,實則不然。
就像流傳很廣的「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說的這樣,忍是一種適當退步的生活智慧,給自己一個冷靜下來的緩衝時間;同時又是一個蓄力的過程,充滿了一鳴定要驚人的自信心。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一個人能忍,就能夠坦然面對流言蜚語和世事沉浮,與人為善,自在安生;若不能,就將以一腔孤勇撞上生活的槍口,非死即傷。
很喜歡金星的一句話,「填充自己等待機會,表面上是忍,骨子裡是不妥協。因為就算我忍的時候,我心裡也清楚我是為什麼忍,是為了更大的一個目標,能走的更遠。」
人能一忍,便少百憂;人若多忍,終會成功。
※乾隆御筆《心經》,不虧為帝王!
※一個故事,道出了《道德經》精髓,領悟人生真諦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