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築詩與建築師

建築詩與建築師

GIF

文 ? 徐尚志 徐行言

圖 ? 網路

中國建築與詩歌的關係,抑或推而廣之,建築與文學的關係可謂淵源流長。這種關係通常是表現為四種形態:

其一是古代建築藝術為文學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二乃大量的傳統建築憑藉楹聯、匾額等文學形式的點染而得到意境的升華;

三為歷史上不少建築名勝, 往往由於文學名篇的描繪而得以增輝揚名;

其四,自近代建築師成為一獨立職業之後, 一批饒有文學情懷的建築家亦兼作「 票友」,或吟詩以自娛,或寫散文、小說陶情寄志,儘管這些習作未必能自成一家,但優秀建築師因富有文學素養而促使其建築藝術造詣更上一層樓則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文學中的建築美

中國文學中對建築的描寫起於先秦時期,我們從《詩經》和《楚辭》中都可以找到豐富的例證。如《詩經·大雅·綿》一詩在記敘周人創業興國的歷史時,即細緻地描述了古公亶父遷岐建都之初,從勘察地形,占卜、問卦,到規劃疆界、築城建房的全過程。

在《魯頌·閟宮》中,我們看到的則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總的來看,這些描述大都具有樸實無華的風格。

如果說,先秦詩歌中這些篇章還只能算作文學描寫建築的雛形,那麼漢魏六朝賦中的建築美卻已是鏤金錯彩,蔚為大觀了。從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到左思的《三都賦》無不極盡鋪張、誇飾之能事,將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王宮別館、禁苑園林描繪得恢弘壯觀,氣象萬千:

於是乎金城石郭,兼市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營新宮於爽塏,擬承明而起廬。結陽城之延閣,飛觀榭乎雲中……比屋連甍,千廡萬室。— 左思《蜀都賦》

從上面幾段文字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文學中的建築描寫大都著眼於刻畫城郭、宮室等建築群體外在的氣勢。因而難免有刻意誇揚和堆砌之嫌。但它至少表明中國的文學家們已開始從宏觀上領悟建築的美,並且從中汲取創造的靈感。同時, 從這些對建築、山川、園囿的綜合描繪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漢魏時代的中國建築已開始注重建築物與環境關係的處理,強調建築景觀與自然景物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這一點在稍後的詩文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謝靈運的《山居賦》之類即是。

▲ 《歸田園居》詩意圖

陶詩中所寫「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實乃渾然天成的農舍佳境。

自唐宋以降,詩人們才更多地注意到從一些優秀的建築藝術作品中去發掘個性之美。於是出現了大量以具體建築物為題材即景抒情的詩文作品。王勃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可謂這方面較早的傑作。王勃之後,歷朝文人以建築為題材或受到建築藝術的感發而創作的詩詞文章更加豐富。其中著名的文章如杜牧的《阿房宮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大都生動地描繪了建築的特色及其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 滕王閣詩意圖

▲ 水天一色岳陽樓

中國建築與文學另一種獨特的結合方式

中國建築與文學另一種獨特的結合方式,便是在樓閣、廟宇、風景、園林建築中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碑碣、題詞,它們已成為這類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飾,往往與建築物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其地位恰似西方教堂、宮廷和園林建築中常常點綴的壁畫或雕塑,卻又獨具華夏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審美意趣。

中國建築中的楹聯、牌匾所涉內容甚廣,但大體上可歸為三類。

一類是與建築的特定功用或歷史掌故相關的主題。

如:「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成都武侯祠,郭沫若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成都寶光寺聯)。

▲ 成都寶光寺對聯

另一類以寫景攬勝,以吟詠自然風光見長。

如: 「 一潭月影參花影,四面山光接水光」 (青城山寧封殿聯)

此類楹聯中最有代表性的應屬昆明大觀樓孫髯翁所題的近三百字長聯的上聯。

第三類則是將建築的特色與對相關環境及景物的描繪有機結合起來,使之互為映襯,從而使建築的境界得到詩意的升華。這類楹聯最能體現建築與文學相互烘托的獨特藝術魅力。

如: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 柱仗僧歸蒼茫外;

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昆明華亭寺,楊升庵聯。

再如:水石適幽居,想溪外微吟,翠竹白沙依草閣;樓台開暮景,結花間小隊。野梅宮柳接春城。----成都杜甫草堂聯

▲ 杜甫草堂

然而,在最近數十年創作的現代建築與園林作品中,這一獨具特色的建築文化景觀並未能得到有效的繼承和發揚。之所以如此,恐怕主要是由於傳統的楹聯、匾額模式很難與現代建築的風格達於統一。因此,倘能找到一種既可能體現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魅力,又能使建築與文學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的富有時代特色新形式,必將帶來建築造境設計上的一大突破。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尚有待於文學家與建築師們的共同探索。

建築創作與建築師的文學修養

建築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相互溝通的,因此有人把建築稱作「立體的詩」 或「凝固的音樂」,這是很有道理的。長期以來,由於受西方現代建築理論的影響,我們往往單方面強調建築設計的功能性、技術性,卻較少討論建築的文化性藝術性,或者只是在口頭上提一提,實踐上卻不以為然。因此,我們只是把建築師歸入一般的工程技術人員,並按對工程技術人員的普遍要求去衡量他們。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多年來我們的建築設計中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創作,大多數設計停留在互相模仿、因襲的水平上,既缺乏獨特的風格,更談不上深厚的意蘊。我們講了多少年反對千篇一律,卻始終收效甚微,根子便是在觀念上。若再往深挖,仍是一個素養的問題。毫無疑問,要想使建築設計真正成為一種藝術創造,建築師就不能只是一個工程師,而必須同時具備藝術家的素養。

那麼藝術家的基本素養是什麼呢?過去我們只是注重美術方面的基本功,而且還只滿足於要求建築師掌握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表達技藝。其實對於建築創作來說,更主要的應是創造性想像,感悟意境以及進行精神抽象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高低往往與建築師在文學、音樂、哲學等方面的修養和造詣息息相關。可以這樣說,沒有美術的基礎成不了建築師,而缺乏文學,音樂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則難以成為優秀的建築師。對這一點,現在很多人還認識不足, 包括在培養新一代建築人才中,也大都只注重工程技能的訓練,忽視藝術文化的熏陶,有的大學建築學專業連文學課都未設,這實在是很短視的。所以,我們主張建築與文學聯姻,相信這將有助於使我們的建築作品煥發出真正的詩意。

清代詩人袁枚曾有詩云: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均為絕妙詞。

一旦我們的建築師都能從文學的陶冶中得到悟性的啟迪,必能激發出無窮的創造靈感,那麼,我們設計的作品不再會是一堆沒有生命的玻璃、磚石與混凝土的結合物,而成為既能滿足人們物質上的功能要求、又能體現豐富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形神兼備的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

(徐行言:徐尚志子。 西南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南交大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大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誌金牛 的精彩文章:

TAG:方誌金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