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小D幼兒園這周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周了,從進入6月幼兒園就瀰漫著不舍的氛圍,有些孩子需要提前離開,明年也不會再回來了,有些助教老師也要轉去其他幼兒園了。

幾天前小D放學回家,突然一把抱住我,和我說,「Mum, I feel so sad. We said goodbye to Charlotte」(媽媽,我好傷心,我們今天和夏洛特說再見了)(因為這個問題被問很多次了,今天統一說一下,小D在家大部分情況說中文的,但很經常從幼兒園回來她會慣性說一段時間英文)。

我當時正準備思考如何幫助她理解告別的含義,幫助她疏導不舍,沒想到抱了我幾分鐘後,她自己抬起頭和我說,「We can still feel together even though we are apart」(即使我們分開了,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在一起),然後馬上就開心了。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這整個過程轉變是我完全沒想到,卻又是無比欣慰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這是我從小D很小就開始努力幫助她學會的。看到這,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她現在情緒管理特別好了(我都做不到,何況才4歲的孩子,哈哈)。

但關於「離別」這個話題,完全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幼兒園在做的。因為女兒的這個行為,我特地去了解了這一整個月里,幼兒園做了什麼,覺得有很多值得我們作為父母學習借鑒的,就想和大家分享。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再見不是永遠,再見不是結束,再見意味著我會想念你,期待我們下次再見!


預熱-聊聊「再見」意味著什麼

從進入6月開始,每天幼兒園的開會時間(就是孩子們圍圈排排坐),老師們就會帶著孩子們談論「再見」這個主題。這裡的談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非常具體的討論。

比如老師會在掛著的日曆上標註好夏洛特離開的那一天,然後問大家,「這是夏洛特最後一天在學校,她下學期也不會再回來了。那天我們要和她說再見,到時候我們想說什麼,夏洛特想說什麼呢?」

這樣的場景化的描述讓孩子可以真的去設想那一天,然後不少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我會難過;這不公平,為什麼她要走。但出乎意料的,絕大部分的孩子(包括小D)之後的反應竟然是疑惑,都在問老師們,我會離開嗎?我什麼時候離開?

於是,老師們就開始在日曆上標註需要提前離開的孩子們的名字,同時在今年學期期末最後一天(也就是我們時間的明天,這周五)畫了一個大大的星號,這是所有人說再見的時刻。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開始談論每一個孩子,包括老師們接下來的計劃,於是孩子們都清楚了,我們還可以在學校多久,離開後是否還會回來,下學期哪些朋友還會繼續在這個班級。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這是第一點我感觸特別深的,雖然我們很多父母都明白,要提前知會孩子一些生活的改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常常只是告知,卻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理解是什麼。

比如,老師告訴孩子們的只是夏洛特離開,作為成人我們預設的肯定就是幫助孩子梳理「捨不得」的情緒。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孩子們接受到這個信息後最大的反應是疑惑,他們開始考慮的是自己什麼時候離開。

因此,提前告知孩子時的討論很重要,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去確認孩子是否明白,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們的解讀是什麼,從而更好地進行引導梳理。

這也就意味著,不能只是用「套路」或者預定的育兒技巧去做預熱,而是真心地去聆聽,去和孩子討論。時刻記得,聆聽不是為了回應,而是為了理解。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保持對話-你的感受我在意

據班主任和我說,這段時間孩子們的談話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的,好多自發的對話:

I feel happy and sad because in September I"m going to new school.(我既開心也難過,因為九月我要去新學校了);

I"m going on a vacation and then I"m going back to Room 3.(我會去度假,然後我就會再回到這個教室);

I"m sad because I"m going to miss this room; but I"m also excited because I"m going to new school.(我很難過,我會想念這個教室的;但是我也很興奮,因為我要去新學校了)

面對孩子們的這些對話,老師們不會說,「沒事的,沒關係的」這樣的看似「寬慰」卻無用的話。她們只做一件事,就是告訴孩子,「你想聊聊嗎?我願意聽」,不斷地讓孩子明白,老師在這裡,隨時願意和你們一起討論你們的感受和計劃。

很喜歡這張照片,據班主任說那天小D就很難過,那個年輕助教陪著她聊了很久,兩人還約定了以後想念時可以做的「小秘密」,最後她們兩個人非常開心地擊掌了。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這也是我感觸很深的一點,我們為人父母不想讓孩子「受傷」,總在試圖粉飾這個現實世界,希望讓孩子們的感受好一點。比如面對孩子的任何負面情緒,我們第一反應都是「沒關係的」;因為害怕孩子面對離別的哭,而讓上班的父母偷偷離開;因為害怕孩子面對死亡、手術這些的恐懼,而編一個故事騙孩子。

但老師們的行為卻是告訴孩子們現實,儘管現實會讓孩子們不開心,但與此同時告訴孩子們,發生再大的事,他們都在,給予孩子們這份安心和篤定。

其實想想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外面遇到再大委屈,回家有父母的擁抱和親吻,這才是最好的治癒吧。

據老師說,六月中旬後,孩子們已經開始把不舍化為行動,教室里有了很多很多擁抱、感謝的友好行為。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視角轉變-哪些變了,哪些沒變

老師們聆聽了孩子們的情緒和計劃,和他們談論了變化後,並沒有止於此,而是開始和孩子們討論,有了變化後,我們可以怎麼應對?於是,大家自發地開始畫畫、唱歌來表達對某個朋友、老師的思念。

然後慢慢地,不少孩子都發現了,儘管有一些朋友離開了,可是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做很多一樣的事情的,就和他們在一起時一樣的事情。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就能想起這些人,這種感覺很棒呢!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在一起寫信給已經提前離開的Leo(其實是畫符號,都還不會寫字呢)

這是我感觸很深的第三點,對於情緒處理,包括我們很多成人都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選擇逃避無視,要麼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然在這整個六月,老師們沒有逃避無視孩子們感傷的情緒,而是幫他們認識情緒,鼓勵他們面對討論。

但最棒的是,老師們引導孩子們認識到了,有的事情改變了,但是有些事情其實永遠都沒變。這個視角轉換是我最喜歡的, 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人的一種寶貴財富,怎麼過都是一天,我們無法控制生活的變數,但我們可以控制看待它的角度。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每一天,我們可以做出選擇

記得在有一期的《奇葩說》里,羅胖曾經說過,在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有一條溝,你陷在裡面,那個感覺就是挫折;你能把這道溝填上,爬出來,把新遇到的問題包容進自己的世界,重建了自我,這就是成長。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不是幫孩子躲避溝,而是當孩子每次陷入這些溝時,可以給予他們支持和力量,讓他們爬出來。有很多事情儘管很難,但學會面對,這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大J叨叨叨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學齡前孩子玩樂高的另類玩法《買來的樂高只會疊高,這些陪玩方法參考一下!》一位讀者朋友和我分享了她11歲的兒子用樂高作為道具拍的小動畫,配音、編輯都是全部獨立完成的。我看完只能一個勁地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得了!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看,這位媽媽說需要得到孩子的同意後才能讓我發,讓我們期待一下吧。

我最近特別忙,除了自己的日常學習任務外,還在在準備自己的第三本書,每天睡眠時間已經壓縮到5小時了(大家千萬別學我,這真不是值得拿出來說的)。老公體諒我,這個周末他在家帶娃,我一個人出門小小放鬆一下,準備去多倫多玩一下(只是因為離紐約很近)。估計大概應該周一就要請假了,哈哈哈,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了哦~~~

和你們分享兩個我最近新收的小物,忙碌小蜜蜂水壺和小貓爪按摩器^_^

不想說再見,但學會面對離別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1、如何回答孩子的一些困難話題

  • 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我們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 我們有錢嗎?那人為啥坐輪椅?孩子的尷尬問題這麼答
  • 媽媽你為什麼有乳房,我沒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體吧
  • 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們卻從未重視過!
  • 放下就要學會和孩子談論,關於離婚單親這個問題
  • 保護孩子求知慾就要回答他的每個「為什麼」?大寫的錯!

2、給予孩子成長的滋養

  • 每個孩子天生是雄獅,卻被我們最終養成了小貓
  • 所謂「問題少年」,都是父母從小沒教如何解決問題
  • 這個神奇的詞語,讓孩子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
  • 經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時候父母肯定沒做這三步
  •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3、幼兒園選擇

  • 選擇美國幼兒園經歷|我問了哪三個問題讓園長稱讚不已?
  • 據說過早送孩子入托會影響安全感,那到底幾歲合適呢?
  •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哄睡|澳洲居然還有寶寶睡眠學校,媽媽分享實踐心得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