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懲罰重刑犯,為何不斬,而會選擇流放?這種做法挺聰明!

古代懲罰重刑犯,為何不斬,而會選擇流放?這種做法挺聰明!

「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紹聖四年,已經六十二歲高齡的蘇東坡,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的海南島,本來這是一種比滿門抄斬僅僅低一級的重罪,然而蘇東坡卻並不以為然,他把海南島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那裡辦學堂教學生,在宋朝的一百多年裡,海南島從來沒有人能夠進士及第,然而自從蘇東坡開始教學後,那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蘇軾為了這一喜事而寫下了這句詩。

蘇軾雖被流放,但是卻為當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今天的海南儋州,依然留有諸如東坡村、東坡井、東坡橋等遺迹,表達了當地人對他的感激與敬佩之情,然而要說起蘇東坡當時能有這樣一番作為,還真的應該感謝當時朝廷採用的這一種處罰方式,因為不管他是不是被冤枉的,但是如果直接把他斬了,也就不會有後面的事迹了。

在中國的古代,流放這種刑罰,指的就是把已經定罪的罪犯,押解到偏遠荒僻的地方去,以彰顯懲罰,這種懲罰方式看上去比死刑要好得多,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犯人寧願自盡也是不願被流放的,一是被流放地往往路途遙遠,一旦踏上流放之路,很難再回到自己的家鄉,那種孤獨與寂寞感往往讓人生不如死,而這一路上歷經千山萬水,犯人還帶著沉重的枷鎖,導致很多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已經沒命了。

二是即使足夠幸運到達了目的地,那裡的生存環境也是極其惡劣的,從中國這幾個朝代的流放地點我們就可見一斑,秦朝時期,秦始皇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修長城,當時因為修長城的工匠們很多都累死、餓死在了長城上,所以非常缺人手,那時的犯人只要一被流放,大多就是去修長城了,而這條路往往是一去不返;宋朝的時候,一般就會流放到偏遠的海南島,也就是蘇東坡被放逐的地方,到了清朝,一般是被送往新疆地區補充人口發展經濟。

但是即使是這樣,流放這種處罰方式,它本身的意義,相比於直接殺頭來說,也是要好許多的,中國有句俗話:活著就有希望。有些幸運的流放犯,就因為後來罪名被平反而得以回家,比如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家人,當時就因為岳飛被陷害而受連累,流放到了嶺南,後來宋孝宗趙昚即位,岳飛一家被平反,又得以返回家鄉。除此之外,這些被流放的犯人,也會為當地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諸如蘇東坡,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涵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大清第一座皇后陵,千古一帝首創,等級卻為何還不如一個妃園寢?
她13歲進宮成皇后,20歲守寡養大千古一帝,成大清最久皇太后

TAG:星涵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