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教理教義

道教教理教義

文以載道善行天下

圖/文:未知 |來源:雲南道教網

1.道教教理教義

道教在東漢順帝時,天師張道陵創教之初,奉老子為祖師,稱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聖經,以老子所說的「道」與「德」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為什麼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為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德經》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唐吳筠《玄綱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雲,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老子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再由宇宙產生萬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中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太平經》云:「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道經中云:「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鍊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德」,道經中說: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都指的是這個「德」。老子在解釋「上德」時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玄德」說:「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解釋「常德」說:「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積德。老子說:「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說「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唐吳筠《玄綱論》中說:「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 《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的約制,駕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範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繫。唐吳筠《玄綱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說:「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認為:根據「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幫,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陰德」,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佞諂,如此乃為有德。「道」與「德」在道書中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的問題的範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所不同。道經中也有將「德」作為社會倫理規範講的,如「廣修道德」,「積善陰德」,這是繼承了《老子》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慾」、「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

2.道教教理教義

「清靜」是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須遵行的修持方法和處世態度。「清靜」和「無為」是兩個類似的概念。其含義為清心寡欲、無為和靜。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老子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即是「道」之「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靜」作為身心修養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清靜經》中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道教的修養功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清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認為,修道必須收心,而收心的關鍵在於「守靜去欲」。他說:「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君而慧生」;「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道教認為,人修鍊精氣當效法「道」的清靜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海」,「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做到「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最後達到六欲不起,空無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法則。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慾,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認為「有為」者(強所作為)終必失敗,「無為」者(順應自然而作為)則無敗。《老子河上公注》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道德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道教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忘其形骸」。《元氣論》云:「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處境不入,內處安靜,則神定氣和」。

「柔弱」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的主張,成為老子重要的人生觀。道教吸取這一思想,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及方法。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而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辯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

「不爭」 是道教教義內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當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認為聖人應效法天道,長育萬物,自然無為,而不強求爭功奪利,如此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想爾注》告誡說:「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強調聖人不與俗爭。道教講求的不爭並非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儘力而行。以彰顯「天理」。認為天地萬物以及為人處世都要順乎「天理」而不能強求。《雲笈七籤》中說:「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修道者若能爭此不爭者,就達到了道教的「不爭」的教義要求。

3.道教教理教義

「抱一」 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稱「守一」。《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上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養功夫,簡單地說,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所以說「一」就是「混然一氣」的意思。《五廚經》云:「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在「一氣和太和注中說:「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沖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說:「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經》說:「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認為「一」同「道」一樣,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爾注》說:「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太平經》說:「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又云:「子若守一,無使多知,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說:「守一之法,乃萬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說:「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張,修道者若要長生,必須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教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在修鍊方法上特彆強調「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儘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後且具知善惡過失處,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認為「守一」才能消災免禍,益壽延年,長生通神。

「寡慾」 道教教義內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處世都應嚴格節制個人的私慾,否則修道無成。《道德經》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認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物慾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亂。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對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規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說:「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慾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減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慾觀念與修持實踐相結合,認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過傷的的物慾,傷氣害性,為「凶害之根」,修道者應該斷然加以摒棄。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認為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並非「道」之上還有一「自然」實體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德經》中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

「玄妙」 《道德經》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和「德」的一種形容。《老子想爾注》說:「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道教認為若主張「無」或主張「有」都是偏執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於中道」,這就是「玄」。認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以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是道教教義以哲學思辨的特徵。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義之一。意思是個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樣,都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氣,返本歸根,就可以與道同在,壽比天長,強調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為樂,重生惡死。所以強調「重生貴術」,追求長生久視。《抱朴子*黃白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決定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認為經過修鍊可以延壽,如果修鍊有恆,日久年深,可以成為神仙。《西升經》推崇「虛無」和「自然」,認為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氣,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從根本上說,天地與人都為氣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棄智養神,固守本元之氣,就能「與道同久」,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認為道生萬事萬物,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是須臾不離的。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所以強調「仙道重生」。相信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常規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4.道教教理教義

道教在東漢張道陵天師創教時,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為主要理論經典,將「道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為什麼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為所有學道之人對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典論》雲「道士者,以道為事」。

「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論信仰,「清凈為宗 虛無為體 柔弱為用」是「道」的特徵,而所謂「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無處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說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 而有了宇宙,中間的「元氣」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時、五行,由此而生化萬物。《道德經》雲「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又《太平經》雲「夫道者何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玄綱 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內無。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題 同是自然規律。《老子想爾注》將「道」神話,雲「一散形為氣,聚氣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體」

道又是「空」,《清凈經》雲「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德經》雲「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難以言表。

福 生 無 量 天 尊

編輯‖ 宗蒼玄‖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歡迎為本站賜稿,道濟天下。法律顧問:范小瑜律師

本站由雲南洛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起三清,落四御法門詳解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