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侯爭霸的巔峰對決,為何楚成王不全力以赴?

諸侯爭霸的巔峰對決,為何楚成王不全力以赴?

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強爭霸的第一次大交鋒,列來被視為是諸侯爭霸的最巔峰對決。由於在戰爭爆發之前,楚國已近兵鋒整個中原。華夏諸侯們雖迫於楚人的威勢而紛紛選擇附楚,然而由於文化、習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華夏諸侯們的內心仍常感到瑟瑟不安。城濮之戰算是晉國把華夏諸侯們從楚人的「魔爪」下暫時解救出來了,所以華夏諸侯們將之視為拯救,都對這場戰爭極盡渲染之能事,其實這場戰爭卻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激烈。

楚成王本身並不願與晉國尋求決戰,可是當令尹子玉(成得臣)向楚成王請戰的時候,楚成王卻又撥給了子玉極少量的部隊。面對晉國如此的強敵,楚國要麼就乾脆再避讓一次(像上次面對齊桓公的那樣);要麼就全力以赴的大戰一次。楚成王只撥給了子玉極少量的部隊,是讓子玉戰呢?還是讓子玉退呢?這似乎在表面上說明楚成王既心有不甘又不全力以赴的意思,但我認為楚成王這樣做的背後是另有情由的!

首先,我們先簡單地了解一下楚國的若敖氏家族。楚國國君熊儀死後被葬在若敖,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謚號「若敖」為族稱的楚國王室的一個旁支,後來其內部又分化為斗氏和成氏兩個支系。從楚武王期間一直到後來的楚莊王前期,若敖氏都一直壟斷著楚國的軍政大權,而且若敖氏有自己的私屬武裝---若敖六卒。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場戰爭的楚軍兵力部署。楚軍分為三軍;令尹子玉率若敖之六卒及楚成王所撥的少量部隊為中軍。子西(斗宜申)率申邑之師,同鄭、許二國軍隊為左軍。子上(斗勃)率息邑之兵,同陳、蔡二路兵將為右軍。楚軍的這次主力就是若敖氏的私家軍隊--若敖之六卒,而申邑之師及息邑之師原本就是被楚國所滅掉的兩個國家申國及息國的舊屬軍隊,可以說楚國王室的直屬軍隊幾乎完全置身於事外。再看楚軍的這三支軍隊的主將,子玉(成得臣)、子西(斗宜申)以及子上(斗勃),無一例外的,都是來源於若敖氏家族。所以這場晉楚的交鋒也完全可以說成是楚國若敖氏與晉軍之間的交鋒。

而在城濮之戰中,雖然說楚國的左、右兩軍皆敗,但那也主要是楚國的盟國部隊的損失較大,而若敖氏主力所在的中軍幾乎是毫髮無損。但是,楚成王事後就派人責怨令尹子玉,終使得令尹子玉羞憤自殺,將司馬子西(斗宜申)貶為商公(這在春秋時期來說是罕見的)。而以蒍呂臣(楚國名相孫叔敖的祖父)為令尹,以圖分若敖氏之權。蒍呂臣雖為正卿,卻難以控制若敖氏,遭到斗勃、斗般、成大心、斗宜生等人的一致反對,楚國的實權仍然掌握在若敖氏手中。蒍呂臣任令尹也僅一年便死去了,而子上(斗勃)便接替為令尹,若敖氏也就再度掌權了。

若敖氏的問題一直到一代雄主楚莊王時期才得以最終解決。楚莊王在位期間,令尹斗越椒以若敖族的武裝囚殺司馬蒍賈(孫叔敖的父親),發動針對王室的進攻,楚莊王提出以「楚三代先王的子孫」為人質與斗越椒講和,被斗越椒所拒絕。最終,楚莊王費盡艱辛平定了斗越椒的叛亂,若敖氏的勢力也就基本被清除了。(此是後話)

齊國是與楚國風牛馬不相及的國家,晉國對楚國而言也同樣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國家。而若敖氏取代楚國王室也並非不可能的事,前不久的晉國就發生了「曲沃代晉」的「以小宗取代了大宗」事件。所以楚國最大的隱患不是晉國而是若敖氏家族,而子玉的性格又過於剛毅(跟楚霸王的性格相似),不知進退。所以,子玉在,楚國王室與若敖氏之間的矛盾就不容易調和。晉文公在聽到子玉死後,大喜,說:「莫餘毒也!」也就是說:「再也沒有人能威脅到我了!」。由此可見,子玉也是一位難得的將才。

所以,筆者覺得晉楚的這場大戰是楚成王想假借晉人之手以削弱若敖氏的實力。撥給子玉極少量的部隊,這極少量的部隊對這場大戰而言本就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其目的就在於防止子玉退兵,逼迫子玉與晉人一戰的意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晉文公封賞功臣時,為何會遺忘介子推?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