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只有南極有企鵝,北極怎沒有?其實北極曾有過

為何只有南極有企鵝,北極怎沒有?其實北極曾有過

其實在北半球也曾經有一種擅長游泳卻不會飛的水鳥,而且和企鵝長得很像,它們就是大海雀。

很不幸的是,這種大鳥現在已經滅絕了。不過,看過大海雀圖片的朋友一定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哎呀,它和企鵝真的好像啊!

單選題:大海雀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北極海鳥,它滅絕的主要原因是。

A、被北極熊它們吃光了

B、慘遭人類無底線捕殺所滅絕了

C、某一年比往常更冷都被凍死了

D、食物減少,自己太笨被餓死了

答案後文為您揭曉。

沒錯,不過大海雀和企鵝之間並沒有任何親緣關係,它們的外貌相似,是一種典型的趨同進化。

什麼是趨同進化呢?簡單點講,就是兩種沒什麼血緣關係的生物,為了適應相似的生活環境,它們獨自進化出了相似的外貌或習性。舉個身邊的例子吧,我們知道蝙蝠依靠超聲波定位技術探尋路徑和食物,而在海洋中,海豚也獨自進化出了類似的聲納定位技術。為什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卻依靠幾乎完全一樣的方式捕獵呢?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蝙蝠和海豚需要面臨一種類似的生活環境,即在視野不佳的環境下捕獵:蝙蝠在黑夜中看不清飛蟲,海豚在渾濁的海水無法發現魚群,而用回聲定位的方式更適合二者快速找到獵物。這種因為類似的環境演化出類似的功能的現象就是趨同進化。

捕獵中的蝙蝠群

那麼具體到大海雀和企鵝,企鵝屬於企鵝科,大海雀屬於海雀科,兩者並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如果非要給大海雀找親戚的話,應該是下邊這一位:

那為什麼沒有血緣關係的大海雀和企鵝都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又都進化出了傑出的游泳能力呢?這也需要從兩者的生活環境入手去探究。

我們知道,大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的島嶼上,和企鵝生活的南極大陸一樣,這裡的海面下也有豐富的魚群,俗話說靠水吃水嗎,大海雀也正是靠著這些魚類過活的,為了捕捉魚類,大海雀進化出了緊貼在身上的防水羽毛、適合撥水的腳蹼,以及類似於企鵝的紡錘形的軀幹,這些特徵使得大海雀可以更方便的潛水捕魚,而它們在這方面做得也確實不錯:根據有限的記載,大海雀可以下潛到75米處捕捉大西洋鯡魚和柳葉魚,最深的記錄甚至達到了130米。

潛水中的王企鵝,緊密的羽毛便於防水保溫,紡錘形的身體減少阻力,鰭狀的翅膀成了划水工具

也同樣是在環境的塑造下,大海雀失去了飛行的能力。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鳥類都有飛行的能力,這種能力帶來的是現實的意義:有的鳥類依靠飛行躲避陸地和空中的天敵,還可以把巢穴築在樹上、懸崖等捕食者無法企及的地方,保護脆弱的鳥蛋;有的鳥類依靠飛行極大地擴大了捕食的範圍,甚至可以隨著季節遷徙到食物更充足的地方。但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飛行是一種耗能極高的運動,大多數鳥類在飛行時的新陳代謝消耗是休息時的十幾倍,有些高空飛行鳥類則是二十多倍,而最誇張的就是北極的海鴉,它們飛行時需要消耗休息時31倍的能量。對大海雀來說,北大西洋豐富的魚群提供了充沛的食物,而它們棲息的島礁又幾乎沒有陸地和空中的天敵,它既不需要飛行覓食,也不需要飛行躲避天敵,飛行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相反,提供飛行能力的巨大翅膀還會在潛水時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當一種使得它們飛行能力退化的變異產生的時候,它非但沒有影響大海雀的生存,反而成為了一種優勢:沒有了飛行能力的變異大海雀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潛水,可以以更低的新陳代謝消耗存活,相對於會飛的大海雀,它們吃的更好,長得更壯,它們的後代也就更有存活下來的優勢,這種基因變異也就被保留下來,反而是會飛的大海雀被慢慢淘汰了。

而大海雀圓滾滾、巨大的身軀也是這種環境篩選的結果。北大西洋凌冽的寒風中,大海雀想不被凍死,更大的身軀更有優勢。大體型不僅可以儲存更多的脂肪,更重要的是,隨著動物體型的增大,體型與表面積比是在縮小的,也就是說,大型動物更不容易通過表皮流失熱量。實際上,在冰河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大型動物生存下來,靠的就是這個優勢。所以,北大西洋的低溫再一次行使了篩選器的職責,一些體型小的大海雀熬不過低溫就死去了,能活著傳宗接代留下基因的就只有個頭大、圓滾滾的大海雀。

相應的,如此巨大臃腫的身軀,需要解決在陸地上行走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進化方向,其一是盡量降低重心,採用類似於企鵝的站立方式,其二是像鴕鳥那樣進化出粗壯的腿。大海雀的進化顯然是前者,因為它並不需要像鴕鳥那樣在陸地上快速的行走,既然陸地只是一個臨時的棲所,那麼走的慢一點、蹣跚點,也不會對它們的生活構成什麼影響。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極,同樣的事情也在發生。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北大西洋和南極一樣的寒冷,一樣的缺乏陸地和空中的捕食者,一樣的擁有豐富的魚類和磷蝦資源,導致大海雀和企鵝這兩種完全沒有親緣關係的鳥類,演化出了近乎一樣的生存策略和體態特徵。但相比於企鵝,大海雀是不幸的。

大海雀曾經廣泛的分布在北大西洋各處的島嶼和岸線上,它們在岩石上築巢,以捕魚為生。尤其在寒冷的冰島和格陵蘭,大海雀數量非常多。它們的棲息地距離人類活動範圍太近,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也沒有非常系統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格陵蘭島的原住民會捕捉它們吃肉,用它們的蛋做湯,用大海雀的皮毛做衣服禦寒。好在這點捕獵對大海雀的種群繁衍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大海雀曾廣泛的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各島嶼

然而後來的大航海時代,拉開了大海雀悲慘命運的序幕。首先是一些船隊試圖從北極打通西北航線找到通往亞洲最近的航路,水手們在路過北大西洋時,順路就會捕捉一些大海雀作為食物。隨後是紐芬蘭漁場的開發,海量的漁船蜂擁前往漁場,漁民們也會以大海雀為食。要知道,大海雀不會飛,一旦離開水面,在陸地上那簡直是手到擒來。禍不單行,除了好吃之外,人們還看上了大海雀的羽絨,因為身上的羽毛保溫性能強、適合製作羽絨被服。許多大海雀被捉到之後,直接活活扔到熱鍋里燙死,拔下毛運回歐洲做枕頭或者女士的毛帽子,肉和蛋就會被當做美味吃掉。到了19世紀初期,大海雀已經所剩無幾了。1844年7月3日,最後一對兒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殺害。諷刺的是,這對大海雀被殺害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許多博物館出高價求購大海雀標本,用來向公眾宣傳保護大海雀的意義。

我們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的演化確實遵循著這一規律,它們發源於變異,而各種突變其實都是偶然,但在環境的篩選下,更有利於生存的進化變異被保留下來,又反過來塑造了各種生物。但大海雀的滅絕不禁讓我們想到一個新的話題:

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是環境篩選的一種嗎?

有人會說,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被人類活動滅絕的動物,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人這種自然組成所帶來的變化導致的,人不應該對此負責。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探索家 的精彩文章:

殘忍的斗狗,直到另一隻觀眾面前斷氣為止

TAG:動物探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