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盤點人類大腦的7種基本能力,是否可以將其強化?

盤點人類大腦的7種基本能力,是否可以將其強化?

幾乎所有重要的大腦功能都從注意力開始。注意力,

決定了我們在任何時刻意識到的東西是大腦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我們隨時隨地都需要對周圍的一切信息進行篩選,將注意力集中於我們所關注的相關信息,不然,我們將會被周圍的海量信息所淹沒。不僅如此,大腦注意力集中程度對我們的學習和記憶也至關重要,如果你能提高注意力集中程度,那麼或許可以令你生活登上一個新台階。

簡單來說,大腦注意力是由兩個系統構成的。

一個是「自下而上」的系統,大腦自動「抓拍」一些新的潛在的重要信息,如關注移動著的物體,或者突然響起的聲音,或者某種觸摸感覺等。這是一個即時反應的、無意識並且隨時隨地都開啟著的系統,這個系統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始終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另一個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是我們有意識關注某事物的一種注意力,此時大腦會儘力聚焦於我們需要考慮、需要關注的東西,並持續足夠長的時間。這種形式的注意力對我們是很有用的,我們需要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

1關於注意力有壞消息與好消息。

壞消息是注意力的分散性,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分心」,常常會不請自來,這是注意力渙散的現象。注意力渙散既是我們大腦功能中的一個「漏洞」,或者說是「缺陷」,也是大腦與生俱來的一個特性。「自上而下」的注意力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努力關注某事,但往往會因「自下而上」注意力系統的突然干擾,而導致下意識的一時「失神」。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對注意力「設置」進行「調整」,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一個辦法是努力減少或降低「自上而下」注意力系統的干擾,比如,在我們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關掉電子郵件提示功能,將手機設置為靜音模式,等等。英國倫敦大學認知神經學家尼莉·拉維指出,減少外來因素干擾可大大提高大腦集中思考的效率。

不過,拉維的研究還表明,掌控「自上而下」注意力的更好辦法,不是減少輸入信息量,而是增加正在處理的信息。根據她的大腦負荷理論,一旦大腦達到感官信息處理的極限,就再也不能容納更多的信息進入,其中當然也就包括那些會讓人分心的干擾信息。

拉維指出,有辦法克服「分心」或「神遊天外」現象。在完成某個任務時,加上某些視覺方面的感官刺激,可以更容易而不是更難集中注意力,比如文字材料周圍的彩色邊框可以吸引你更專註於閱讀的內容,也許其他的感官刺激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果,例如,不太吵的背景聲音也可能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研究結果表明,適當的大腦訓練或多或少都會有助於提高和改善注意力。在適當的時候冷靜放鬆和緩和情緒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冥想可以讓注意力更加集中,經過短時間冥想的測試者,在完成與注意力相關任務中的得分成績明顯會更好。

提高我們的注意力也許很簡單,長時間繃緊著的大腦也會疲勞,張弛有度才能高效率。科學家還在繼續對大腦注意力進行更深入廣泛的研究。

2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也叫短期記憶。像注意力一樣,工作記憶是大腦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所知道和記住的一切,無論是某件事情,某種技能,或是某個令我們心馳神往的場景,在最終儲存並保存在我們的大腦里之前,都要經過工作記憶這段必經旅程。

長期以來,工作記憶都被描述為一個暫時存儲信息的「便箋本」,信息暫存在那裡並進行處理。如果你正在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說明你正在充分利用工作記憶。但工作記憶並不只是一個為長期記憶服務的「信息交換中心」這麼簡單。

不可否認的是,有的人的工作記憶顯然比其他一些人更優秀。對於學業成績來說,工作記憶能力的強弱比智商更為重要。因此開發大腦的這一潛力是非常有用的。

好消息是,工作記憶系統有可能「升級強化」。一些研究表明,針對工作記憶的大腦訓練可有效提高工作記憶潛能,市場上甚至有售這類大腦訓練的軟體包。但這些軟體除了能提高工作記憶測試成績之外,還有些其他什麼作用,目前還不甚清楚。理論上說,工作記憶能力的提高,應有助於改善大腦其他一些認知能力。

3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

我們人類自視為是擁有邏輯思維能力的理性生物。但是事實上,我們需要一些主觀努力,才能真正成為有理性的生物。

邏輯思維需要我們像微處理器一樣思考,按照邏輯原理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操作」。要自然而然地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才行。

大腦成像研究顯示,邏輯思維訓練讓左側大腦左前額葉皮層更活躍,顯然,通常人們所說的「左腦擅長於邏輯思維」的說法有其合理的內核。但當邏輯信息與我們已經擁有的一些觀念產生衝突時,右側前額葉皮層就會出來干預,幫助梳理解決這些衝突。佔上風的通常是右腦。多項研究表明,當新進入的信息與本來已經存在的信息發生衝突時,我們的大腦通常傾向於保持原來的信息不變,而不是接受新的信息來改變想法。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與人們通常認為不同的是,情感情緒並不總是與理性對立衝突的「敵對關係」。大腦前額葉皮層受損的人,在處理情感情緒信息時做決定會比較困難。

因此,在並不符合邏輯的情緒主導下作出的決定,實際上也許能幫助我們作出更理性化的選擇。但並非總是這樣,另一些研究表明,強烈的情緒會干擾我們作出理性的決定,特別是關係到我們的親近之人時,也就是所謂的「關心則亂」。

那麼我們能不能讓自己的大腦變得更為理性化一些呢?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維諾德·戈爾認為,也許有一天,大腦刺激技術能幫助我們實現這個願望。最終,大腦刺激技術將為改善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提供新的途徑。最近,他的研究小組用類似的大腦刺激方法進行了強化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實驗。不過,他也認為眼下還沒有強化大腦這種能力的捷徑,訓練和實踐是最好的選擇。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作為攻讀法律學位學生訓練科目的一部分,經過幾個月的理性思維訓練之後,他們前額葉皮層和頂葉之間,以及大腦兩半球之間神經元連接的數量明顯增多。但是,如果缺少經常性的訓練,這一效果在訓練課程結束的幾個月後,也會漸漸消退。

4學習能力

學習是大腦一種自然而然的能力。事實上,從出生前大約一個月開始,胎兒醒著時的分分秒秒,大腦都在學習。通常,在大腦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吸收和儲存了許多有用的信息和技能,顯然還包括了一些無用的冗餘信息。那麼,我們能讓大腦的學習能力更有效率一些嗎?

問題在於,當我們在學習時大腦發生了什麼樣變化。在大腦處理信息時,大腦新的神經元連接不斷產生,同時原來的神經元間連接也會進行重塑,不斷生長和得到強化的神經突觸或與相鄰的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或令原有的一些神經元連接萎縮退化。在我們努力學習的時候,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的速度明顯超過舊神經元萎縮退化的速度。老鼠實驗表明,這種大腦神經元重新連接的過程非常迅速:老鼠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夠學會某種技能,比如設法進入某個孔洞內,獲得食物獎勵等。大腦的某些部位,最明顯的是大腦海馬區,在學習過程中甚至會生長出新的神經元來。

但在新的大腦迴路形成之後,還需要經常使用才能夠鞏固。這種鞏固在很大程度上可歸結於髓鞘的形成,多次受到強烈刺激使大腦迴路的神經纖維髓鞘發育得更好,更有利於神經衝動傳導速度,提升大腦迴路的運行效率。

那麼,學習某些東西並在大腦里鞏固下來的最好途徑是什麼呢?任何上過學的人對下面的答案都不會感到驚訝:集中注意力,啟動工作記憶,然後,再對學習內容進行複習和重溫。

英國約克大學的阿蘭·巴德萊說: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也是大腦強化新的神經元連接的過程。他建議,可以有意識地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聯想起來,這樣可以使得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更加牢固,因為大腦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長時間不用是會「生鏽」的。

學習是貫穿一生的過程,那麼為什麼在我們成年之後,會感覺學習越來越困難呢?好消息是,沒有數據證明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似乎很可能與我們在學習新東西上所花時間越來越少有關。而且即使我們也會學習一些新東西,但卻少了小時候上學時的那份熱情和專註。

另外還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成年人懂得的比較多。美國內華達大學的加布里爾·沃爾夫研究發現,成年人在學習與身體運動有關的技能時,關注的重點與兒童不同。比如在學打高爾夫球時,成年人關注的是球的運動軌跡等細節,而兒童則不太會操心這類細節,他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將球打進預想目標的孔洞中。在實驗中,沃爾夫讓成年人像兒童那樣學習打球,結果發現他們的球技水平提高更快。

在信息接收方面似乎也是一樣,成年人有許多心理上的捷徑可走,一些細節可以跳過而不必過多考慮,但是成年人並不缺乏像兒童那樣的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克服想走捷徑的誘惑,成年人也可以有能力學習更多的東西。

久經考驗的方法就是讓大腦保持活躍。大腦組織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萎縮,對大腦勤加鍛煉,讓大腦重新煥發活力也並非不可能。一項研究表明,每次40分鐘的大腦鍛煉,每周三次,堅持一年,可增加對於學習和記憶都至關重要的大腦海馬區的大小,從而能夠更輕鬆地學習和鞏固新的知識。

5知識理解能力

吸收新知識,並理解其意義,是大腦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的知識越多,就越能自如地面對人生挑戰。

那麼究竟什麼是知識?大腦又是如何對各種知識進行保存和整理,並在需要時檢索提取出來的呢?知識的吸收和存儲固然需要依靠記憶,特別是存儲一般性信息的記憶,如物體、地點、事實和人物等。例如,我們知道巴黎是法國的首都,法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國家等,就屬於這類知識類型。

但是知識並不只是在大腦里存儲這類信息那麼簡單,知識需要經過大腦整理歸納和系統地處理,所形成的對周圍世界一切及其聯繫的豐富而詳盡的理解。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條狗的時候,腦子裡會自動出現一些與狗相關的信息:比如它們的毛色,叫聲,跑起來的樣子,還有狗是人類從狼馴養而來的,你所熟悉的一些狗的名字,還有你對狗的觀感如何等等。這些就是你所了解的關於狗的一些知識。

大腦如何擁有如此強大的知識理解能力,我們還遠沒有搞清楚。最近的研究認為,大腦有一個對各類信息進行處理的「中樞」,我們所知道的和遇到的一切,都在那裡被分門別類,並標上專門的標籤,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會與新的相關信息產生聯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蒂姆·羅傑斯在2003年提出,這個「中樞」就是大腦顳葉前部(ATL)。如果這一部位的腦損傷會導致語義性痴呆,患者漸漸地失去了對詞語和物體所代表意義的理解,但一些技能和自傳體記憶仍然保留了下來。之後的一些動物實驗也都支持了這一理論:當用微小的電磁脈衝讓ATL暫時性失效時,受試動物果然就失去了辨認物體名稱和理解詞語意義的能力。

羅傑斯說道,如果大腦沒有這樣一個系統,很多簡單的事情都會讓我們感到困惑。例如,你在和孩子一起玩拼貼畫遊戲時,如果膠帶紙用完了,會不會想到用膠水來代替呢?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若是不具備相關知識,問題就不會那麼簡單了。羅傑斯指出,膠帶和膠水在形態、顏色和使用方法上,基本上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你只有具備了它們在用途上有相通之處的相關知識,才能知道:哦,用膠水來代替膠帶,效果是一樣的。

好消息是,我們大腦似乎能夠容納無限多的知識,據我們所知,世界上還沒有人發生過吸收知識時大腦容納空間不夠的這種事情。但是,據德國圖賓根大學的邁克爾·拉姆斯卡爾推斷,雖然我們的大腦似乎可以無限制地吸收知識,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人在有生之年吸收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他提出,人的認知能力之所以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大腦的萎縮退化,而是因為大腦里已經裝了太多的東西——就像一個使用過多的硬碟一樣,大腦在吸收新知識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對大腦里積累的知識過濾篩查一番。

6創造力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作者J·K·羅琳曾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誕生是她在等待一列晚點火車時突然產生的靈感。我們也常常會有這種突然「計上心來」的類似體驗,一瞬間的靈光閃現,也許就有了一個好主意、好想法,那麼創意靈感來自何處?有沒有辦法讓這種創意和靈感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招之即來」呢?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庫尼奧斯提出,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羅琳那樣了不起的作家,是因為有些人的大腦天生就比其他人的大腦更具創造力。腦電圖測量數據表明,用頓悟能力而不是邏輯思考能力來解決問題的人,在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思考的自然情況下,他們的大腦右顳葉比其他人明顯更活躍。庫尼奧斯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的這一特點可能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即使你擁有一個比較專註而較少創造力的大腦,也不要灰心喪氣,科學家可以為你支上幾招,教你如何讓大腦轉換進入更具創造力的模式。

首先是要打好基礎,在腦中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知識和信息的儲備庫,讓大腦擁有潛意識學習的物質基礎。潛意識學習的作用不可低估。之前的一些觀點認為,知識學習只要專註些,將所有的事實安全儲存進入大腦就可以了。誠然,在這個階段,任何能夠幫助集中注意力的外力,比如咖啡因,都能有助於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但是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加放鬆而活躍的情緒,可以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看一些輕鬆的娛樂性的電視節目。研究實驗表明,在構思新的創新想法之前,觀看輕鬆愉快喜劇片的人,顯然比觀看緊張刺激驚悚片的人更有成效。在構思新想法時,讓大腦放鬆一下,比讓疲勞的大腦繼續努力思考效果更好。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喜歡早睡早起的百靈鳥類型的人,他們的創造力高峰是在晚上;而喜歡晚睡晚起的貓頭鷹型的人,他們的創造力高峰時間是在早上。

當你某個重要任務限期迫近時,心情疲憊是比心情放鬆更常見,如果好主意苦思不得,那麼先放在一邊,讓大腦休息放鬆一下,也許什麼時候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就會不期而至。大腦刺激實驗表明,右顳葉活動增強,左顳葉活動受壓抑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了40%。基於此,未來也許有一天,某種「思考帽」能夠幫助我們,讓創新想法如泉涌而來。

7智力與智商

智力是個難以量化的東西,它似乎涉及大腦的大部分區域。長期以來,評分標準不一的各種「智力測試」表明,一些成績優秀或者成績不佳的人,在此類測試中也很少會取得好成績。這種差異可以歸結為智商高低的不同。高智商者,在學業成績、事業成功率,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甚至壽命長短等諸方面,都要優於低智商者。

顯然,高智商是件好事,但是高智商來自哪裡?大部分答案表明,高智商似乎與遺傳基因有關。1990年,最早的雙胞胎研究顯示了一個令人詫異的事實,異地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智商得分,比在一起長大的異卵雙胞胎的智商得分更為相近。自那以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好幾個與智商有關的基因,但同時他們發現,這幾個基因對智商的影響甚微,於是他們認為,也許對智商產生影響的基因不是只有這幾個,有可能涉及幾千個基因。

但這並不能全盤否定環境的因素,至少在大腦發育的孩童時代,成長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包括從飲食到教育以及其他各種刺激因素,對於智力成長所需要的大腦結構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童年時營養跟不上,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高智商基因的潛力也許就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但是對於擁有良好教育和優裕生活的人來說,成長環境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減弱。基因對成人智商測試得分結果影響的因素佔60%~80%,相比之下,基因對年幼兒童智商測試得分的影響只佔30%。無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由於基因的影響,年齡越大,我們的智商與家族近親成員就越來越相像。

基因對我們智商的影響如此之大,成年之後智商是否還能提高呢?好消息是,有一種智力的提高是可以貫穿一生的。大多數研究人員會將「液態智力」和「晶化智力」區別開來。液態智力是一個人生來就能進行智力活動的能力,即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依賴於先天的秉賦;而晶態智力則是一個人通過其液態智力所學到的並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過學習語言和其他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液態智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消退,而晶化智力則不會。因此,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智力發展上我們可能會失去某些優勢,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仍然在變得越來越聰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蘑菇的形狀通常能超出常人想像,這些菌類可以說是「千奇百怪」
關於辣椒的一系列科學,比如為什麼有人愛吃辣椒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