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規則,提高攝影的靈活性?
「
你有沒有曾想過
在拍照時
提高自己的靈活性,
釋放自己,
不受任何法則的拘束,
比如著名但荒謬的三分法則,
或者強加給自己的任何已知或未知的法則。
今天攝影君就給大家分享下
打破攝影規則的一些小技巧。
」
作者:Bruce Barnbaum
Bruce被認為是全球傑出的暗房技師之一,無論是黑白攝影還是彩色攝影,都有其過人之處。他對光的理解幾乎無人能及,並將這種理解融合到構圖中,運用豐富的攝影技巧拍攝了極其廣泛的題材。
我在《攝影的藝術 1》中向讀者介紹「好的構圖」和構圖元素時,我沒有提及構圖法則。我不提它們,是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每一個構圖都是獨特的,遵循某些捏造的公式並不能保證帶來好照片。沒有公式,沒有構圖法則。我強烈建議每一位攝影師,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老手,拒絕任何聲稱有這些法則的指引— 它們都是假的。
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要保持靈活變通,你要根據自己所處的條件來調整工作,即使條件不是你想要的。你會經常遇到意外情況,所以你要學會讓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適應你沒有預計到的情況。往往,攝影師過分寄望於某種情況,當無法得到需要的光線、氛圍、人物外形或任何他希望的條件,他的雙眼和心靈就被蒙蔽了。在下面的例子里,我首先會給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適應我不想要的光線條件的,然後會分析兩張照片,討論它們符不符合所謂的法則,或者那些被定義為成功的條件。我的意圖是鼓勵你提高自己的靈活性,釋放自己,不受任何法則的拘束,比如著名但荒謬的三分法則,或者你強加給自己的任何已知或未知的法則。
不可能的作品,而是跟自己說:「能不能在這片區域中找到柔和的光線,讓我可以拍攝一張正經的照片?」我和學生們對光線進行了討論,嘗試改變此前設定的關於森林內的拍攝題材的共識。
亨利 · 福克斯 · 塔爾博特(Henry Fox Talbot)創造了「攝影(photography)」這個詞,它由兩個希臘單片語成,「photo」是光線的意思,「graphy」是繪畫的意思,因為他把攝影看成「用光線繪畫」。如今,攝影仍然離不開這一概念。於是,我把自己的視線從陽光直射、陰影濃重的高反差區域移開,移到我可以在當前條件下拍攝的對象上。
很快,我就不再觀察這一整片可愛的森林,並開始留意到陽光正在路邊的大型植物葉子和其他完全遮蓋的葉子上方掠過。於是,我集中精力觀察巨大的頂針莓葉子(圖 8-1)。
圖8-1:頂針莓葉子當光線不合你的需要時,你最好改變自己的方法,拍攝自己身處的光線條件允許的題材。除非你在影棚里,否則你可能無法控制光線,尤其是在戶外。所以,當我在晴朗的晴天下午身處我家附近的密林,我沒有拍攝高反差的全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於陰影或柔光下的細節。新生的頂針莓葉子完全處於陰影中,這是理想的現場光條件
利用光線
很多攝影師覺得好的光線都出現在日出、日落前後。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攝影創作限制在這些時段,你就會損失很多有價值的時間,錯過拍攝到好照片的機會。
2013 年,我在我家開了一個研習班,在那之後,我和幾位多留下來一天在本地創作的學員一起外出。那是一個晴朗無雲的日子,對於在密林中的攝影創作,這不是有利的天氣。我懶於從肩後的背包拿出自己的4×5 相機,於是我拿起了我的佳能 G10 小型數碼相機。當我們在附近的森林小路閑逛的時候,我發現一幅照片無法完全覆蓋森林中的整個亮度範圍。我沒有嘗試創作
不到一小時後,太陽就下山了。現在,所有東西都處於陰影中,到處都是柔光,我可以給森林拍照了,而在之前,森林的反差太高了,被分成零散的光照和陰影碎片。最後,我們等到了我在那條小路上經常看到的光線類型— 光線沒有被隨機分割,而是柔和地帶出這片森林的光彩和豐富性(圖 8-2)。
圖 8-2 :森林,基督山公路
這張照片和前面的葉子照片拍攝於同一段森林小路,但它是在太陽下山後拍的。柔光讓我可以捕捉這片魔幻森林,它就在皮爾查克山的山腳,和我家只相隔的一條斯蒂拉瓜密什河
經過多年觀察,我發現之所以有這麼多攝影師覺得好的光線條件只出現在日出日落時分,是因為他們想拍攝某種照片,某種他們覺得只能在早晚時段拍攝的照片。他們要開放思想,考慮能夠在中午時分拍攝的不同照片類型。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日出和日落之間還有很多個小時,忽略它們會大幅降低你的產量,減少你的創作選擇。在白天時分,你不應該把相機放在一邊,而是要尋找適合其光線的不同拍攝對象。
如果你在創作戶外人像,道理也是一樣的。你無法控制場景中光照和陰影部分的反差。如果是遇到這種問題,你可以考慮把拍攝對象移到建築或大樹的陰影下。對於只有在人造光下才能看清楚的陰影區域(比如逆光的面部),我們可以用填充閃光來照亮它們。又或者,你可以在畫框外放置一個大型反光板,把光線反射到處於陰影中的人物面部。反光板可以摺疊起來,便於放在你的攝影包或攝影箱里運輸。這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但你有時會沒法立刻想起來。
錫達斷層,冬日
這張向下俯視猶他州錫達斷層國家保護區的照片
(圖 8-3)是在 1979 年拍攝的,當時是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間。我和我的太太、寵物狗和幾位朋友一起進行了一次越野滑雪,我們從布萊恩度假村滑到照片的拍攝地點,然後停下來吃午餐。我在吃三明治的時候發現,在我們的下方,錫達斷層峽谷里的雲霧開始升起和消散,露出下面壯觀的分層懸崖。
圖 8-3 :錫達斷層,冬日
這幅照片攝於中午,主體位於畫面正中,而且左下角的被陽光直射的雪地毫無細節,它打破了所有「法則」。但我覺得它是成功的。你覺得呢?
我毫不猶豫地架起相機,對準我正前方的針葉樹,它的後方是雲霧和懸崖。我希望創造一種我所處的高台地(海拔約 3200 米)和遠處懸崖之間的縱深和距離感。我選擇這棵樹為錨點。我覺得它可以立馬抓住視線,因為它遠離場景中的其他一切元素,並和周邊形成高反差。更重要的是,它產生了一種前景和背景間的縱深感,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覺得它可以幫我達到目的。
有趣的是,我的幾位同伴看到我正在做的事情後,建議我站到旁邊去,只拍攝深谷和雲霧,他們認為那棵樹是干擾物,而我覺得那棵樹正是我需要的。
我也希望觀眾能感受到樹兩側被大雪覆蓋的斜坡。你可以看到地面從兩側升起,直到樹的位置。但你再看一下— 畫面的左下角沒有任何細節,純白一片。當你第一眼看到畫面的那片區域,你會看出來有一個緩坡通向那裡,就像右側有陰影的斜坡一樣。直到我現在指出左下角沒有細節,你才會意識到那裡空無一物。
如果風景照片中有一大片區域缺乏細節,尤其是這個區域位於角落,而且不是天空,我們會斷定畫面一定會遭到破壞,這樣的推斷是合邏輯的。避免這樣的空白元素,似乎是一種構圖「法則」,但對於這幅照片,空白似乎沒有起到破壞作用。實際上,在我把你的注意力引到那片區域上之前,你似乎還看到了通往那棵樹的坡線。換句話說,你的大腦補充了本不存在的細節。我們可以聯想一下俳句,它不需要詳細描述,就能構建一個畫面。在這個例子里,你的大腦也是這樣的:它會讓你看到不存在的細節。
那麼,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例子打破了哪些法則吧。首先,這是一幅中午拍攝的風景照片。很多攝影師會叫你在日出的第一個小時內和日落的最後兩個小時內拍照,因為你會找到好的光線。對此,他們絕對沒錯。他們還會告訴你,在這兩個時段之間,你應該把相機收起來。對此,他們絕對是錯的。白天的任何時刻,都有絕佳的攝影機會:你只需找到與光線配合的拍攝對象。在影棚,你可以創造自己想要的光線;對於風景攝影,你要在光線的約束下創作。《錫達斷層,冬日》是在中午一點拍攝的,它說明了整個白天都可以找到攝影拍風景的好光線。
其次,儘管拍攝主體是錫達斷層的懸崖以及和它交相輝映的雲霧,但你首先注意到的卻不是它們。你的視線首先會落到那棵樹上,然後把它和後方的風景與雲霧聯繫起來。
再次,樹位於畫面正中。很多攝影俱樂部的導師會警告我們,不要把任何重要元素放在正中。但我認為這是行得通的,而且非常奏效。這是無視所謂構圖法則的另一個例子,我能感覺到怎樣才是最好,而我追隨了自己的內心感受(請注意,《月升》中的月亮其實就是在畫面正中)。
最後,左下角陽光下的雪地是一片純白的區域,它打破了一切法則,甚至有點違反邏輯。但它就是沒問題,眼睛給它補充了不存在的細節。在多次擴印售賣這幅作品後,我開始思考,那片空白區域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只是我心裡覺得它是可接受的罷了。於是,我回到暗房,試圖壓暗那片區域,讓它產生一些細節。但結果是,照射在雪地上的陽光非常均勻,即使我充分壓暗了那片區域,得到的只是一片均勻灰色,沒有任何影調變化。這樣的照片顯得灰暗邋遢。我向自己證明了,更好的方案是保留最初的方案:沒有細節或影調,讓觀眾用眼睛去補充細節。
屋頂,海德堡
第二個例子是一幅彩色數碼照片,攝於德國海德堡
聖靈大教堂塔樓的瞭望台(圖 8-4)。這座老建築的外觀很壯觀,但我沒法用三腳架和 4×5 相機垂直向下拍攝下方屋頂的抽象幾何形狀。由於圍牆很厚,相機要離開三腳架中心 1 米遠,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選擇就是使用我的數碼相機。但除非把自己連同相機一起伸到外面去(這實在是太危險),不然我沒法看到構圖。
圖 8-4 :屋頂,海德堡為了拍這張照片,我要盡量把相機伸到厚厚的塔樓圍牆外,越遠越好,這讓我無法在按快門前看到構圖。經過幾次嘗試後,我終於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畫面,突出表
現了我下方的屋頂的抽象幾何形狀
所以對於這張照片,我不得不打破自己的法則—
實際上應該是個人喜惡,而不是法則— 先拍照,然後再通過顯示屏回看拍了什麼。我一直反對數碼攝影師慣常的攝影程序— 過快按下快門,以至於在拍攝前很少考慮構圖。我強烈提倡認真觀察,然後再拍照。很多數碼攝影師是先拍再看,剛好反過來。我已經在這本書里批評過這種做法。但在這個例子里,我就是這麼做的,為的是不賭上自己的性命。
我希望畫面能完全垂直,裡面的線條能夠和畫框的
四條邊線平行。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我能在畫面正上方垂直向下看。於是,我讓屋頂的下邊緣平行於畫框的底邊。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我要在塔樓圍牆邊上手持相機拍許多張照片,直到底部完全對齊。然後,我就可以用 Photoshop 的透視裁切工具修正左、右和上邊緣。
所以,儘管我拍攝這張照片沒有打破任何法則,但我克服了我的個人喜惡、我的個人法則,即先認真觀察,即使過程很快,然後再按快門按鈕。在這個例子里,這是行不通的,於是我只能通過唯一的辦法獲得想要的畫面。它成功了,這是最重要的。而且,我覺得這麼做很有趣。
這兩個例子都打破了法則。第一個例子打破了一系列被很多人認為不可打破的標準法則。第二個例子打破了我給自己設定的法則。有一句老話: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對於構圖法則,這同樣適用。實際上,我認為最好永遠不去學習所謂的構圖法則,這樣你就不需要下意識去打破它們了。這本身就是一種障礙。對於我給自己定的法則— 先觀察後按快門,我依然會捍衛它,但我意識到,有時候這也是要被摒棄的。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內容可購買
《攝影的藝術》
詳細閱讀喲!
作者:Bruce Barnbaum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年:2017-04-01
ISBN:9787115445308
點擊封面進入購買頁面
TAG:ptpress攝影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