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法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改變世界的心靈導師,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等中外名人一致推崇!
陽明心學是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讓讀者學會開啟和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走出人生困局。
01
心即理
心即理的理論基礎是物我一體論,即身、心、意、知、物是渾然一體的,不可以相互獨立的存在。王陽明認為,人對外物的認知是一種本能,心的本體就是「至善」。
但是人的本心隨著人出生以後,其身心受到社會環境的習染,遮蔽了原有的本心。所以需要不斷修鍊自己的內心,內心就會變得安靜強大,做到修己安人。
像大文豪蘇東坡一生被貶33次,仍是榮辱不驚不改本心,積極快樂的生活,內心豁達、樂天、寬厚。當宰相時從不利用職權報復他人,被貶各地時不消極氣餒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一生留下了許多有趣感人的故事,寫下了很多壯美的詩詞。他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可見將心即理這種本能發揮到極致就能夠心如明鏡,映照萬物,此時的心便是天理。
02
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他說道「人皆可以為堯舜」,他認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達到的,並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這與佛家中「萬物皆有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對格物致知做出了新的解說,他認為「心即理」,認為人心中的理就是良知。
03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可離開親躬實踐而空談學問,因為知與行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去實踐了,你才擁有 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
像練書法時看字帖上寫的很好看,理論知識也能看懂,可自己寫就是寫不出來,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刻苦練習才能做到。《左傳》云:「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意思是懂得一件事的道理並不難,難得是按照道理去做。大道理人人都懂,雖知不行,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到。
人的一生不是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行。面對浮躁虛華的當下世界和迎接不懈的未來世界。有的人痴迷於外求,有的人寄託於內修,但同時能滿足心靈和實踐內外兼修雙得、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宏大之門應當做到王陽明心法的精髓,達到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
人生成大事必須經過三大境界:第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縱里尋她千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代社會,我們不僅要傳承傳統國學文化,更要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創新出心靈和實踐內外兼修雙得的健康價值觀。
桃藝無疆物語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TAG:桃藝無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