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電影創作的藝術操守

微電影創作的藝術操守

內容提要虛構性劇情類的微電影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它是互聯網發展、草根文化流行和青年群體社會壓力釋放與文化消費需求的集中體現。面對微電影商業性、功利性的喧嘩與浮躁,堅持短片創作在立意、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構思和聲畫語言運用等方面的藝術操守,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微電影 草根敘事 草根文化 藝術操守

微電影創作的「喧嘩」與「浮躁」

儘管在命名上仍存在爭議,但是虛構性劇情類的微電影作為一種飛速發展的網路業務,已經廣為流傳並被接受。與那些紀實類短片、形象宣傳片、植入性廣告片不同的是,虛構性劇情類的短片擁有更為廣泛的受眾群,不僅是因為劇情類短片風格迥異形態各異,也因為有些短片以系列劇、季播劇的形式創作與傳播,影響力大而且持久。微電影的紅火以及產業影響,隨著幾部「網劇」的「病毒式」擴散,已經遠遠超過想像。截止2015年8月23日16:00點,《萬萬沒想到》的總播放量是858,839,593次,集均播放量是48,364,052次;《屌絲男士》第1季的總播放量是871,946,098,第2季是778,005,315,第3季是1,231,907,996,第4季是1,014,833,044次。如果沒有《屌絲男士》4季近39億次的網路播放量作為觀眾基礎,很難想像董成鵬導演的《煎餅俠》會在2015年的暑期檔獲得超過11.59億元的票房。

另據報道,《2013中國微電影發展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微電影年產量僅有30部,而到2013年底,這個數字暴增了333倍,年產出一萬多部微電影。《新媒體影視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14年微電影產值超過5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18年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這樣的數字,讓微電影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速度最快、市值最高的文化項目之一。《青春期》、《青春失樂園》與《青春期3:遊戲青春》三部微電影在網上創下累計約23億的點擊量。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曾在院線獲得超過7億的超高票房,而該片在三家視頻網站的總點擊量只有7684萬次。[1]也有報道稱,目前國內微電影產業總產值已達到700億元,年產量達2萬部。[2]

兩則報道里的「微電影」,應該是微電影的總稱,包含了劇情短片、紀實類短片、形象宣傳片以及植入性廣告片等在內的各類依靠網路平台傳播的視頻形式。當然,劇情短片無疑是最為吸引網民眼球的。無論微電影的年產值是500億還是700億,都已經遠遠超過了2014年大電影296.39億元的全國城市票房規模。微電影只用了4年時間就超越大電影,成為上升最快的文化產業板塊,其速度之快,恐怕令大電影界與學界都大感意外。

微電影尤其是劇情短片的強勢崛起,可以看成是新媒體與90後「網生代」觀眾「主宰」「歷史舞台」的標誌性事件。然而,微電影的「喧嘩」與「浮躁」似乎是共生的。在近乎瘋狂的點擊量與光鮮的產值數據之下,埋藏著的卻是「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內容題材局限、產業鏈無延展、盈利模式單一和色情擦邊球」[3]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切實解決,當網民出現「審美疲勞」或「接受疲勞」癥狀的時候,那麼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微電影的點擊量與商業利益,也會制約微電影的進一步健康持續發展,使這種嶄新的視頻樣式陷入生命周期短暫的泥潭。

微電影急遽發展的社會基礎

微電影這種形式,並非國內獨有,卻在國內得到了令人驚詫的膨脹式發展,是存在一定必然性的。

首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民規模,而且呈現出向低齡群體、低學歷群體滲透的趨勢。

《第36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89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佔比最大。與2014年底相比,20歲以下網民規模佔比增長1.1個百分點,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截至2015年6月,整體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的佔比為12.4%,較2014年底上升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專及以上人群佔比下降0.8個百分點,中國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6小時,相比2014年底減少0.5個小時。

2014.12-2015.6中國網民對各類網路應用的使用率

2014.12-2015.6中國手機網民對各類手機應用的使用率

2014.12-2015.6網路視頻/手機網路視頻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路視頻用戶規模達4.61億,較去年年底增加2823萬人,網路視頻用戶使用率為69.1%,比去年年底上升了2.3個百分點。其中,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3.54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了4154萬人,增長率為13.3%。網民使用率為59.7%,相比2014年底增長3.5個百分點。手機端視頻用戶佔總體的76.8%,比2014年年底提升了4.6個百分點,移動視頻用戶的增長依然是網路視頻行業用戶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4]從以上的圖表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普通網路還是手機網路,與排名前幾位的其他應用相比,視頻應用使用率是除了新聞之外,增長速度最快的,而搜索和音樂應用的使用率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勢頭。

網民構成向低齡化與低學歷化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並改變了網路視頻的格調與風格,搞笑、輕鬆、穿越、淺顯直白、逆襲、「槽點」等成為流行元素;而基於信道帶寬與信道容量大幅提升和3G、4G技術基礎之上的網路視頻與手機視頻業務的快速發展,為網路視頻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可能性。

其次,「草根敘事」的全民狂歡。

與「高大上」的大電影相比,微電影拍攝製作的門檻極低,「草根敘事」、「草根情緒」成為微電影標誌性的特徵。加上網路視頻內容的「審查」是下放給獲得視頻播放執照的網路運營商的,因此只要不在政治、民族、宗教等重大敏感問題上出現原則性差錯,視頻網路運營商一般不會關閉或者刪除製作者們自發上傳的作品。而充滿民間智慧的嬉笑怒罵有時反而更能引起網民的關注。就像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中國現代社會的修辭形式發生了質的飛躍:從改革開放前的革命修辭向網路空間的公共修辭轉變。具體而言,當危及公共利益的社會事件堂而皇之地上演時,底層話語便會藉助各種間接的、迂迴的、游擊性的、偷襲式的戰術進行抵抗。它秉承了亞文化與生俱來的激進、批判、顛覆與對抗特質,即通過對主流話語的戲仿和反諷,以此傳遞一種另類的政治姿態。[5]

微電影的「草根敘事」,集中體現在底層小人物形象、底層社會話題以及效果比較強烈的慣用的民間敘事技巧(如誇張、鋪陳、對比、逆轉、甚至惡搞等)上。有學者評論民國傳奇影片時這樣說:「這些角色的草根身份,就使得影片製作者們擁有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和無禁忌的表達自由,因此民國傳奇大片往往都以凌空虛構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的敘事手法、狂歡戲謔的喜劇風格為風格特徵,在銀幕上演繹了一段段酣暢淋漓的熱血傳奇」;影片在立意上不再以既往宏大敘事的革命倫理作為核心訴求,而是用世俗倫理取代了革命倫理,取代的方式至少包括這樣幾種:「用人性的光輝而非黨性的神聖來解釋革命動因;用『愛情』來沖淡意識形態的崇高感;用商業包裝來弱化革命的政治寓意」。[6]以這樣的評論來看待當下的微電影創作,似乎也是合適的。

微電影的「草根敘事」,使得它們呈現出較為濃重的「草根文化」特色。有學者提出,一般意義上講,草根文化與底層文化、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的概念相一致,與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相對立。草根文化生於底層,長於民間,被主流意識形態的涵化、規訓與形塑的烙印不明顯,天然飽含著原生態的本真,散發著鄉土的芬芳……作為一種「副文化、亞文化」現象,草根文化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和易變性,易被社會大多數人所接受,被主流文化所排拒與提防。[7]

也有人指出,「草根文化」的創造者是「草根群體」,他們處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底層,這種文化是他們在其日常生活、交往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提煉,是他們主體獨立意識的反映。「草根文化」是一些真實反映平民百性利益、生活等狀況的思想觀念,這些觀念反射於他們的日常活動當中,表現於每一個人的日常行為,影響於整個社會。「草根文化」是「草根群體」的一種話語權實踐表達,他們形成這個文化之後,總是或強或弱地表達著他們的話語,訴說著他們的需求。[8]

正因為如此,微電影創作呈現出的「全民狂歡」的汪洋恣肆態勢,也可以看成是民間話語、民間訴求的一種集中的「婉轉」表達方式。

再其次,社會壓力的無序釋放。

與「草根敘事」相一致的是,微電影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社會群體,尤其是底層群體的生存壓力。有研究者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談中國青年群體的社會壓力,認為我國的社會變遷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從「我們-認同」到「自我-認同」、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國家職能從「全包」到「不包」、社會流動從國內到國際化,由這4方面的變遷給青年群體帶來的壓力主要在於「陌生的城市」、「艱難的職場」、「孤獨的奮鬥」及「缺失的安全」。[9]一般認為,這些社會壓力主要體現在就業、擇偶、發展與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一項剛剛完成的國人壓力調查顯示,社會轉型期,20-30歲人群壓力最大,壓力均值為71分。」[10]

如果在視頻網站瀏覽劇情短片,就會發現,諸如「潛規則」、「托關係」、「職場哲學」、「扶不起」、「富二代」、「官二代」、「民二代」、「貧二代」等「中國式」社會問題以及房價、食品安全、空氣污染(「霧霾」)、醫療、養老等衣食住行方面的「中國式」生活問題,或多或少都會在片中有所體現,不過體現的方式有隱有顯、有曲有直罷了。有一部名叫《二奶的貢獻》(後更名為《賺大了》)的劇情短片,講述了一個大款在外面買房包二奶被老婆發現的「段子化」的故事,這部加上片尾字幕才短短11分多鐘的短片,把夫妻關係、情人關係、房價上漲、大款買房包二奶的賺賠邏輯等多方面相對醜惡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追逐利益、貪圖享受、沒有道德底線等實際問題與生存壓力。

其實從影視創作的角度看,能夠在作品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壓力,應該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過由於「草根」創作人員的個人情操與專業素養千差萬別,因此在劇情短片中體現出來的對待社會現實問題與壓力的態度與表達方式也千差萬異,在相當一部分短片中,對於社會問題與壓力的戲謔與調侃,常常又給人一種津津樂道的「世俗快感」與「世俗得意」之感,社會問題與壓力的釋放呈現出「無序」、「失范」狀態,很容易讓低齡受眾喪失應有的價值判斷。

微電影創作的藝術操守

微電影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來自高校的相關專業學生或短片製作愛好者,他們有時間和熱情,也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劇組創作與技術人員。有人將學院微電影(劇情短片)的創作優點概括為「博愛與人文精神、批判與反思精神、創新與先鋒精神」[11],這無疑是對高校劇情短片創作的一個褒獎,因為就高校短片創作的整體情況而言,恐怕只有極少數作品配得上這樣的「褒獎」,絕大多數作品都缺失這些「優點」,而且作品中獨立思考的東西日漸減少,跟風、廉價的段子與噱頭越來越多。但是「博愛與人文精神、批判與反思精神、創新與先鋒精神」,應該是微電影創作應該樹立的理念,也是應該堅守的藝術操守!

首先,要尋找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立意。

所謂「審美」,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與狀態,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與世界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上的特殊關係狀態。文藝作品作為人類創作實踐的成果,歷來都是人類審美的重要範疇與對象。而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或作用,一般體現在「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培養人的愛美之心,使人的性格得到全面發展」、「對人的心靈起凈化作用」這三個方面。[12]

由此,筆者提出微電影創作立意審美價值的三個層次:讓人思考、讓人感動和讓人愉悅。「讓人思考」的作品是指具有審美認識價值的作品,它們可以培育、修正、改善、加深人們對於社會及人類自身的認識與了解的能力與深度,從而增強人們的社會歸宿感與認知;「讓人感動」的作品是指可以激發人們情感共鳴的作品,它們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記憶或引發情感想像,從而起到精神撫慰、情感釋放與遷移作用;「讓人愉悅」的作品是指可以讓人在觀看時享受到「快感」的作品,或者是理智與情感方面的快感(有「笑」果),或者是視聽效果方面的生理快感(視覺奇觀、運動感、高顏值演員陣容、美妙的音樂、節奏感等等),可以讓觀眾/受眾休閑娛樂、放鬆心情。

從目前微電影的整體情況看,第三個立意層次的作品比較普遍,哪怕是點擊量巨大的短片或系列網劇,基本屬於「讓人愉悅」的作品,而且屬於製造簡單「笑」果的作品。從微電影的發展角度看,無論是在作品的思想深度,還是在作品的風格樣式上,顯然都存在不足。提升微電影的立意層次,尋找更具審美價值的故事立意,是微電影創作者,尤其是視頻網站自身投資、組織的專業創作團隊,必須重視的創作環節。因為立意可以決定作品最終的格調與品位,立意往往反映創作者的思想深度,而這恰恰是劇情短片創作的靈魂。

立意與題材有一定聯繫,題材有助於提升立意的獨特性與深刻性,但是題材不是立意本身,立意的出新與突破不是觸碰「邊緣題材」「邊緣人物」,也不是突破表現尺度,而是從一種新的維度來觀照生活日常和人生,給人以啟發。立意是創作者對於題材內容的總體態度、觀點與情感傾向,比如對於女大學生「網戀」被騙財騙色的故事,敘述語調可以是充滿同情的,可以是「冷眼」旁觀式的,也可以是戲謔譏諷的,但是不管採用哪種情感語調,通過講訴此類悲劇或者鬧劇,都要有足夠引起人們深入思考的劇作力量,要有悲憫的博愛和人文情懷,要有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意識,這才是立意。

關注社會熱點,是創作者的一個良好習慣。圍繞社會熱點問題構思故事,也是微電影創作的一條捷徑。由社會熱點事件/問題改編/構思的故事,其立意最好是探討產生這些事件/問題的社會及個人深層原因,而不是「圍觀」一下,湊個熱鬧;或者借個由頭,言說其他。

其次,要塑造一個有意義的個性化人物形象。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鄭洞天先生早在1983年的全國高等院校電影課教師進修班上關於《電影導演》的講座中,談到把握人物基調時,就提出準確的人物基調應該具備這樣幾點:獨特的命運,獨特的精神天地和內心矛盾的複雜性。[13]當然,其他編導著作中關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多「規則」與「技巧」可以借鑒。

所謂有意義的人物形象,一是指具有一定典型性,可以代表某個時代某一類人的真實心理、情感或生活狀態,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當然,這裡的「典型性」非同「主旋律」影片的「典型性」。二是指具有鮮活的生動性,是通過人物藝術性的具體言行來揭示其性格特徵、精神氣質和情感與生命意志的,而不是用字幕、旁白、對白「赤裸裸」地進行說明。三是指個性化,短片主要人物具有較為鮮明的個性特徵、心理與情感狀態、行為目標與方向,最好有他(她)獨特的認知世界與人生的方式與角度。比如劇情短片《拾荒少年》中的老、少年拾荒者,一個行走「江湖」多年,有著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學」與手段;一個「流落」在「江湖」,撿到一張舊照片當自己「媽媽」。兩人從相互鬥智斗勇,到後來「相依為命」,讓人感受到最底層小人物的人性光輝。兩個形象都非常鮮明,令人難忘。

由於視頻短片的時間長度有限,人物「獨特的命運」可能不那麼容易很好表現出來,但是「獨特的精神天地」和「內心矛盾的複雜性」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劇情短片可能更適合塑造「簡單的行為,複雜的內心」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有意思」,主要在於這樣幾點:這是一個陷於困境或困惑中的人;這是一個會思考有想法的人;這個人有一個具體可行的近期目標要實現;他(她)實現目標的過程遇到意外狀況;他(她)的目標具有某種隱秘性且充滿人道主義光輝;這個人的問題是時代問題。

再其次,要有一個相對完整而明晰的故事線,不能把情節零碎化成「PPT模式」。

新媒體時代,自媒體與「微」傳播成了非常普遍的傳播模式。而自媒體與「微」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受眾「碎片化閱讀」的傾向。「所謂碎片化閱讀,一般指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攝入碎片化的信息,這種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14]而「碎片化閱讀」傾向也逐漸培育了一種「碎片化思維」和「碎片化創作」模式,即在很短時間裡,把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信息,以一種類似於PPT的方式「集約」傳播出去。在微電影中,這種省略敘事過程、只傳達「重要信息」的做法可謂比比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做法已經脫離了影視敘事基本的藝術性。然而,年輕網民似乎並不介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傳受方式。

對於「碎片化閱讀」,有兩種聲音:反對者或者說擔憂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壞處包括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弱化思考能力、摒棄深度閱讀、容易遺忘、易受情緒牽制、喪失閱讀的文化意義等;而讚賞者或者說支持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好處是快捷、方便、高效、門檻低、信息量大、增加閱讀和學習的興趣、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娛樂時尚。[15]而對於藝術作品而言,「碎片化」傳達與閱讀都不能算是一種得體的方式。尤其是影視作品,如果失去了藝術性敘事,也就失去了影視藝術最核心的質的規定性。如果一個短片用「PPT模式」來展示人物關係和人物前史,如果過多依賴旁白和字幕來交代情節、交代人物性格脾性與內心世界,或者「解說」、「提示」畫面效果、短片主題立意,故事情節支離破碎,七零八落,那麼這個短片已經「降格」到卡通敘事與文字敘事的呈現方式了。從影視創作角度看,依賴旁白和字幕進行敘事,都是不夠專業、不夠敬業的表現。

因此,微電影較好的情節安排應該是在較短的時間段內、相對集中的空間里的一個線性故事,人物的行動目標相對單一,人物關係相對簡單,這樣故事線索清楚,枝枝蔓蔓較少,更有利於主要人物主要動作的充分展開。

最後,如果在內容上無法出新,不妨在表達形式上力求做些創新嘗試,使得作品帶有某種實驗性質。

在講述相對老套的故事時,可以嘗試新穎的講述方式,在聲畫語言上進行一些「不合常規」的變動。比如採用默片、黑白影像、單色影像、高調影像、低調影像、曝光過度、聲畫不同步、特殊效果聲、特殊的聲音節奏、風格化的剪接等聲畫形式,來配合也許不那麼精彩的故事,可能會取得意外效果。不過外在形式的反常規使用,要考慮能不能提升表達效果,能不能實現創作者期望的表達效果,不能「為反常而反常」。「為反常而反常」,只會給人「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故弄玄虛」之感,反而會給劇情短片減分。

總之,微電影在主題立意、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聲畫語言方面,都應該在藝術性、規範性、實驗性與思想性上更加嚴格自律,堅持短片創作的藝術操守。面對商業視頻網站和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部門商業性、功利性短片的喧嘩與浮躁,這條道路顯然要落寞、冷清得多,但這是保持微電影健康、持續發展,保持劇情短片藝術生命力的正確方向!(王玉明,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注釋

[1]《中國的微電影讓世界震驚》,http://mt.sohu.com/20150413/n411205974.shtml。

[2]記者盧揚實習記者劉晨,《中國微電影產業總產值已達700億元年產量2萬部》,http://ent.people.com.cn/n/2014/0930/c1012-25768662.html。

[3]同注釋2。

[4]以上數據與圖表引用自《第36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5]劉濤,《網路造句:公共議題構造的社會動員與公共修辭藝術》,《江淮論壇》2012年第1期,第187頁。

[6]王文斌,《草根敘事、革命情結與世俗倫理———論當下民國傳奇大片的類型化策略》,《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19卷第4期,第155、156頁。

[7]朱清河、張俊惠,《「草根文化」的媒介依賴及其社會效用》,《現代傳播》2013年第6期,第16頁。

[8]張峻、張志偉,《「草根文化」含義考》,《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1期,第91頁。

[9]馮莉,《個體化時代城市青年的社會壓力及其應對》,《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第87-91頁。

[10]左玉珍,《論社會壓力下當代中國青年的選擇》,《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3期,第76頁。

[11]王宇潔,《當前中國學院微電影創作研究》,《電影新作》2014年第5期,第106-107頁。

[12]吳中傑,《文藝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5頁。

[13]鄭洞天,《電影導演》,《電影藝術講座》,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46-149頁。

[14]麥小邁,《「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反閱讀」》,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08/25/content_108783969.htm。

[15]同注釋14。

文/王玉明

來源/我國微電影的發展與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韓國對數字貨幣加強反洗錢監管 BTC小幅上漲至6850美元
英國留學行李那點事兒,究竟應該帶點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