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里的古人有多會玩?
看歷史看世界
壹
敦煌古人真會玩
熟悉敦煌壁畫的人會知道,這幾百個洞窟的壁畫主要反映的是佛教題材,但其中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壁畫里的人物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樂,經歷著婚喪嫁娶,總之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群人「。
然而你要是以為古人娛樂就是拍拍手跺跺腳就太小看這幫腦洞大開的祖先了。就算生活很艱苦,也要學會做一個精緻的古人,敦煌壁畫上的人物「找樂子「的技能可是完全MAX的。
首先來看這位田間地頭的力能舉鍾之士。
舉鍾-莫高窟第61窟-五代
比照現在,是不是很像能在競技體育里看到的舉重大力士?通過舉起常人難以想像的重物來體現自己的力量,不僅現代人在玩,古人早就開始玩了。這幅圖出自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佛傳屏風畫,講的是悉達太子習武舉鐘的故事,堪比東方海格力斯。
中國現代舉重名將龍清泉
其實,舉重物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保留娛樂項目,歷史上能舉起缸或者鼎的大力士很多。秦武王就舉過,最後把腿弄折了;朱高煦舉過,不過後來被明宣宗派人給烤了;所以舉重還是要小心一點,應該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練過力氣之後,就可以去參加多人競技的活動了,比如摔跤。
摔跤-莫高窟第290窟-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連環畫中就描繪了一場緊張的摔跤比賽,為的是體現悉達太子與釋迦族年輕人較技時的戰無不勝。畫面上,兩名頭扎丱(guan)角髻,下穿兜襠的對手正在一決勝負,旁邊還繪有裁判。這幅千年前的畫面將摔跤、相撲比賽中講求技巧和戰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看這兩位的姿勢,左邊這位好像已經快輸了,被摁在地上摩擦,讓人揪心。
摔跤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技藝,在古代被稱為相撲。這個辭彙最早出現在東漢建安年間,很有可能就是和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大般涅槃經》就有:「王家有大力士……與餘力士角力相撲」的說法,進入中國後就成為了一種非常常見的雙人娛樂方式。
要是覺得這些項目對力量的要求太高,那還有一個不錯的項目安利你。
步打球-榆林窟第15窟-宋
唐代宗年進士王建作詩有云:「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打步球。」宮裡的侍女和兒童就拿這個「步打球」當平常的鍛煉。
上圖來自榆林窟第15窟南壁中,這幅畫不僅表現了當時的兒童遊戲內容,同時也反映唐宋時期步打球活動的珍貴圖像資料。
emmmm,等一下,這個孩子左手拿著一個圓球,右手持彎頭槌杖,腳踩蓮花,身體作蓄力狀,好像在哪裡見過。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曲棍球?
紅色小將
一般認為現代曲棍球源自英國,已經成了很多中國中產家長培養孩子的運動項目。然而大家應該都沒有想到,壁畫中的步打球其實是現代曲棍球的源頭!是中國傳統遊戲文化的一部分。
貳
壁畫里的娛樂
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競技項目,早就在1000多年前就被古人當成娛樂項目了。現代人的時髦遊戲,其實也就是玩人家玩剩下的。更讓人震驚的傳統遊戲還在後面。
現在在中國各地的廟會上,還能看到一些在杆子上表演桿技的演員。這種娛樂形式已經不多見了,對於偶爾趕廟會的城裡人來說,可是新鮮得不行,平時要在雜技團的演出的時候才能看到。
敦煌壁畫里也有。
橦技圖-莫高窟第61窟-五代
這種桿技在唐代被稱為「橦技」,屬於百戲之一,是很受歡迎的傳統娛樂項目。演員需要經過長年的訓練,才能在杆子上保持平衡,演出時更是需要萬分小心——那個年代可沒有威亞。
而且這些「橦技」在充滿佛教氣息的敦煌壁畫里還往往承擔著一些傳道的作用。
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娛樂作用
比如莫高窟第85窟、第61窟里《楞伽經變》的橦技圖,其實是幻術師製造的幻術,讓觀眾在讚歎之後能夠馬上領悟「世界萬有皆心所造」的道理。傳統遊戲還真是做到了寓教於樂的最高境界。
橦技所隱藏的佛學哲理還比較單一,要說起能在方寸之間表達多種多樣道理的傳統娛樂項目,還得看木偶戲。
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
雖然孔子對「始作俑者」深惡痛絕,但能夠通過簡單構造實現人物形象,從而具有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人偶玩具此後還是層出不窮。而且從漢代開始,這些偶像已經從喪事轉用轉向喪喜兩可了。到了唐代,無論是中土還是西域,木偶戲已經蔚然成風。
莫高窟第31窟窟頂東披的《法華經·序品》中就有一幅「玩木偶圖」,畫面中女子右掌托著木偶,右臂前伸,逗弄面前的孩子玩耍。很顯然這時候的木偶戲也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載體了。和流傳至今的木偶戲和布袋戲之類的娛樂活動比,傳統的木偶戲已經相當成熟。
嘿嘿,就不給你
戲玩木偶-莫高窟第31窟-盛唐
如果覺得用木偶表現神鬼凡人不過癮,在敦煌壁畫里,人們還可以選擇親自戴上假面,扮演各色人物。
比如這位朋友。
大頭仙人-莫高窟第249窟-北魏
這是一個大頭仙人的面具,也是當時人們用於假面舞會的道具。假面舞也叫假面戲,娛樂性和互動性很強,從壁畫上看,很受當時人的歡迎。
人類戴上面具的最原始動機,是想通過模仿這些神鬼生物獲得它們的超自然力量,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宗教儀式。現在在中國西南還能看到的儺戲,就是那時候假面舞會的遺存。歐洲的假面舞會成型,是在17世紀,這個創意可是比敦煌壁畫上的古人晚了幾百年。
如果腦洞再大一點,好像也可以管壁畫上的傳統假面扮演叫大唐cosplay?
叄
傳統遊戲——重點打擊對象
好了,看了一圈,有沒有覺得敦煌壁畫上的古人可以說是相當時髦了?
但是很可惜,這些有趣的傳統遊戲,在後來宋明兩代的理學浪潮中,逐漸被擯棄了。對於正襟危坐的理學家們來說,摔跤也好,步打球也好,假面舞會也好,都是奇技淫巧,對人的自我修養是不利的,屬於重點打擊對象。
理學家的生活
壁畫上隨處可見的這些傳統遊戲,於是面臨著或是失傳,或是式微的結局。其中有一些當然通過民間微弱的傳承方式得以延續,更多的則永遠停留在了色彩斑斕的壁畫上,自身卻永遠地失去了生命力。以至於在敦煌壁畫被發現前,中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傳統文化里還有這麼樂趣紛呈的好東西。
本文關於敦煌壁畫中娛樂活動的介紹和配圖,來自圖書《敦煌古代遊戲》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