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若行若住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3)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若行若住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3)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10):

若行若住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3)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一、一、六、七、默

一、一、六、七、一、思惟

復如有一,隨先所聞隨先所習,言善通利究竟諸法,獨處空閑,思惟其義籌量觀察。

「復如有一,隨先所聽聞」的,隨先所聽聞、學習的佛法,「言善通利、究竟諸法」,對語言文字的佛法,已經善巧的通達、明了,為了究竟通達諸法的道理。「獨處空閑」,一個人住在空閑的地方。「思惟其義」,「思惟」文句裡邊所詮釋的道理。「籌量觀察」,籌量法義的相貌,觀察它的個道理。沉默的「思惟」法義。

一、一、六、七、二、修習

一、一、六、七、二、一、止

或處靜室,令心內住、等住、安住、及與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或處靜室」,住在靜室裡邊。「令心內住、等住、安住、及與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這是九心住,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註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1.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系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系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2.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系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凈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3.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4.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5.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6.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慾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7.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云何名為專註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註一趣。9.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一、一、六、七、二、二、觀

或復於彼毘缽舍那修瑜伽行。

「或復」,復又學習「毗缽舍那」的觀,「修瑜伽行」,修止也是瑜伽行,修觀也是瑜伽行。止若成功以後,觀才有力量斷煩惱得聖道的,所以先止而後觀。但是隨時一座之中,也可以先止而後觀,也可以先觀而後止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四種毘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1.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凈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凈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2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3.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4.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如是等類說名為默。

思惟法義、修止、修觀,都是默然的,不講話了。

延伸閱讀:

1、《雜阿含經》卷第十八(五〇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三禪具足住。......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8

韓清凈《披尋記》:「或處靜室至修瑜伽行者:此中止觀,名瑜伽行。令心內住乃至等持,是名止行,此即九種心住。四種毗缽舍那,是名觀行。如下自釋應知。」此處文中所說止觀,稱為瑜伽行。內住逐漸修習,乃至等持,稱為止行,這是九種心住。四種毗缽舍那,是名觀行。如下文(《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還會解釋。

一、一、六、八、勞睡

復如有一,於其熱分極炎暑時,或為熱逼或為劬勞,便生疲倦非時惛寐,樂著睡眠;是名勞睡。

「復如」有一位禪師,「於其熱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夏天是最熱的時候,熱的時候「極炎暑時」,熱的時候有最熱、極熱的時候。「或為熱逼」,或者這個人,為熱所逼有逼迫苦。「或為劬勞」,或者是經行宴坐、宴坐經行太多辛苦了。「便生疲倦」,為熱所逼就生出疲倦來,或者劬勞的時候也會有疲倦,疲倦了的時候「非時惛寐」,不是睡眠的時候也有睡眠的需要。「樂著睡眠」,心裏面就歡喜要去休息,要去睡覺了。可以休息一下,「是名勞睡」。

一、一、六、九、正知住

一、一、六、九、一、明正知

一、一、六、九、一、一、於行等相

若復於行廣說乃至於解勞睡所有自相,能正了知。

「若復於行廣說乃至於解勞睡」,修行人的行住坐卧乃至解勞睡的自相,所有的情況,「能正了知」,都能正確的了知。

一、一、六、九、一、二、於應行等

於所應行,乃至於所應解勞睡,能正了知。

知道現在應該去經行,應該住,應該坐卧,乃至應該解勞睡,能正確了知。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於所應行於如所行者,此有二釋:一雲所應行事簡諸惡者不應行事,於如所行者即如余善丈夫所行如是而行也。一雲於所應行者佛所許處也,於如所行者佛所制處也。」

一、一、六、九、一、三、於行等時

於應行時,乃至於應解勞睡時,能正了知。

「於應行」的時間,「乃至於應解勞睡」的時間。應該是應該,但不是時候還是不能做,還要正確時間的,「能正了知」。

一、一、六、九、一、四、於如行等

如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能正了知。

「如所應行」如同所應該要行的時候,乃至如所應解勞睡,也是「能正了知」。對於應該要作、要修的能正確了知。

是名正知。

如前所說是名為正知。

一、一、六、九、二、顯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於其自行、乃至於其自解勞睡,正知而行、乃至正知而解勞睡。

若所應行、乃至若所應解勞睡,即於彼行、乃至於彼解於勞睡。

若時應行、乃至若時應解勞睡,即此時行、乃至此時解於勞睡。

如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如是而行、乃至如是而解勞睡。

由於成就這正知的因緣:

1.從行至解勞睡的自相,能夠正確的明白了知,正知而行,乃至正知而解勞睡。

2.於所應行的行動,乃至應解勞睡的行動,能夠正確的明白了知,就於這樣而行,乃至這樣而解於勞睡。

3.若時應行,乃至若時應解勞睡,時間的掌握,也要正知而住,於此時行,乃至此時解於勞睡。

4.如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對這些事情要如所應行。如是而行,乃至如是而解勞睡。

如是名為於行、於住、於坐、於卧、於其悎寤、於語、於默、於解勞睡、正知而住。

這樣稱為對於行、住、坐、卧、悎寤、語默、解勞睡等能正知而住。

以上將此六種正知而住作個解釋,這是別顯、別辨其相,各別分別它的相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世親菩薩為什麼把一切法分為五種?
空不異色的「色」是啥意思?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