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是怎麼誕生的?
腦子誰沒有?就看靈不靈。
天才的腦子是不是更靈氣?當然了。
大腦指揮一個人行動和思想,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大腦作為一個統領全身的將軍,是怎樣運籌帷幄、排軍布局、決戰千里的呢?
大腦是怎麼指揮身體的?是靠什麼傳遞信息給身體?又靠什麼接收身體傳回來的信息?而身體上的各種不一樣的細胞又是靠什麼互相傳遞信息的?
這全部靠的都是我們的一個神奇的細胞——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長在大腦皮層,長什麼樣子呢?就是圓圓的,有一根超長的尾巴(軸突),有些長的尾巴可能會超過一米,另外還有一些小的分叉(樹突)。
神經細胞的功能就是在細胞之間傳輸生物電信號和化學信號。說人話就是我們的各種感知就是靠這個神經細胞做為中介傳達到大腦中,並形成記憶記錄下來。大腦靠記憶庫的數據作出行為判斷再利用神經細胞傳達到身體各個部位。
這個神經細胞很重要吧。
我們從出生的時候只會吃喝拉撒和哭,其他的什麼也不會,慢慢地我們學會了走路、講話、數數、認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長大一點,學會更複雜的運動和更多的知識。
在這個不斷增長認知的過程里,我們大腦與身體的橋樑神經細胞是不是越來越多了?細胞之間的聯繫是不是越來越緊密了?
NONO
在我們出生的時候,神經細胞的軸突就已經在我們的身體里縱橫密布了,已經在我們的身體做好了各種最佳的連接。
人類從出生到青春期的時候,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數量是1000億個,但是到了成年人的神經細胞只剩下了850億個。而且成年之後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與青春期相比,神經細胞之間連接的數量,也出現明顯的下降,將會有接近一半的連接消失。
我猜想帕金森氏症可能就是神經細胞死掉太多的結果(沒找到科學依據),所以才有倡儀老年人要多動動腦子,保持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吧。
看出問題來了吧?神經元細胞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細胞,是不能再分裂的細胞,並且在青春期後,某些已經連接好的神經細胞斷掉了連接。
人類大腦發育完善和積累經驗的過程,實際上,主要是靠原有連接的消失來完成的,而不是增加新細胞或者新連接。
這就是成長。
我們成年之後,為什麼有些神經細胞被保留下來,又有些被刪除掉了呢?
作為大腦它是怎麼斷舍離的?大腦自己是怎麼知道哪些連接需要增強,哪些需要刪除?
我們的地球,由有生命的那一天起,到今天,進化出如此多多姿多彩的生命,都是由同一種單細胞演化出來的,為什麼各種生物間的差異這麼大呢?
我們都是為執行同一個命令「活下去」而出發,任何一個物種活成什麼樣的性狀都不是它自己選擇的,都是自然選擇的,在活下去的過程中遭遇到不同的環境而作出了千姿百態的變化。是「內因」和「外因」這兩個因素導致了我們生物演化的結果。
這是宇宙的真理,哪一樣事物的形成不都是來自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嗎?而另一個真理就是,魚與熊掌真的不能兼得,你選擇了一個方向,你就要放棄另一個方向。
單細胞生物進化到多細胞生物這個質的飛躍,正是弄明白了這個道理。邁出這一步搞懂這條真理單細胞花了多長時間?20多億年。而多細胞進化出分工與合作也就是明白魚與熊掌這條真理,也是遵循了外因和內因的規則,使得多細胞各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生命充滿了多樣性。
不說那些看不見的細胞,就說我們看得見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與生存方式,一個民族的輝煌與衰退,一個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哪一樣離得開外因和內因?
而大腦是基於什麼去判斷神經細胞的去留?也是由於「外因」和「內因」,更多的選擇結果是來自於外因,環境中的各種刺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神經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封起來,讓其見不到光,經過幾個月之後再打開,這隻眼睛再也看不到東西了,儘管檢查這隻眼睛的各種結構都是完好無損的,但這隻眼睛就是廢了。
也就是說,在這幾個月里,因為沒有外部光線的刺激,本來已經連接好的神經細胞傳達給大腦的信息就是這隻眼睛用不上,既然用不上,大腦就放棄了,然後再也長不回來了。大腦是靠身體和外界的接觸,並通過神經元的傳遞,接收到需要的信號才保留某根神經線連接的。
視覺需要通過光信號給予持續的提示才能完成,那麼其他的功能呢?
什麼是聰明?科學已經有了定義:聰明程度通過認知能力的高低來體現。而認知能力只與一樣東西有關,那就是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數量。
決定動物的聰明程度的是大腦神經元的數量而不是腦容量,人類之所以比動物的智力高,是人類的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數量遠遠地高於其他物種。
也許你也知道我想說什麼了,我不是在做科普。
是的,每個人從出生起,大腦就已經搭建好跟身體的各種連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成為一個天才的潛質,而能不能成長為天才,是後天的環境決定的。
不服嗎?再來看一個例子:莫扎特是公認的音樂天才,6歲會作曲,7歲的時候就舉行了大型的音樂會,令到音樂界廣為震驚,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更讓人震驚的是莫扎特在他4歲的時候就能分辨任何音樂的音調,哪怕只是象音樂的音調,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敲鐘的咚咚聲,或者是打噴嚏的聲音,他都能分辨出它們的音調,這種能力是極奇罕見的,大約一萬人之中才會有一個人會出現這種完美音高的能力。莫扎特的這種完美音高一直被大家認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絕好例子,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天生稟議。
2014年,日本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招募了24個2到6歲的小孩,給他們訓練了一年之後,這24個小孩全部,注意重點是全部具備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也就是說,經過訓練,他們獲得了天才一樣的表現。
莫扎特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親熱衷於音樂並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全職來教他音樂了,莫扎特每天接受音樂訓練的強度比那24個小孩還要高。
這說明什麼?極有可能,莫扎特天賦是訓練的結果。
還有那個實驗,為什麼要招2到6歲的小孩而不是成人?或者更大一點的小孩?
鉉鉉小時候去學彈鋼琴,鋼琴老師說小孩子最好是6歲之前學琴,過了6歲之後,他就分辨不出半音和全音了。
因為什麼?因為神經元連接音樂的那一塊沒有受到外界的刺激,斷掉了,刪除了。而半音和全音之間的微小差別的感知也是有神經元連接的。
就象我,我是天生的五音不全嗎?會不會因為我也只是小時候沒有接觸過音樂,沒有這方面的刺激,所以我這方面的神經元細胞都死翹翹了呢?
就象有人擁有完美的音高一樣,我擁有完美的沒有音高,我是完全分辨不了音的高低度的。我也去學過彈古箏,古箏只有五根弦,正常C調的7個音符里有兩個音是要按下一根弦才能彈出來的,我在學的過程里完全聽不出自己彈的是什麼音,那我是靠什麼學的?我是靠觀察老師教這個音的時候,手指按到哪個程度,然後我在練的時候,老師說我彈對這個音的時候,我就記住自己用了多大的力氣去按,按到哪個位置來記的。很奇葩吧,我學彈一首曲子,我有我自己的辦法,從頭到尾靠的全是記憶,記住彈的是哪根弦然後到哪根弦再到哪根弦。身體是有記憶的,當身體某個動作被重複許多許多次以後,我們是會記住這個動作並在不用思考怎麼做的情況下做出來。這樣刻意去練習,大約一萬個小時,也有可能學會彈幾曲自娛自樂的,但有這樣學音樂的嗎?也太沒意思了,最後我就放棄了。
扯遠了,回到正題,我不是想說要怎樣去培養一個天才,難度太高,我只是想,我們有沒有可能,讓孩子保留更多一點的神經元連接?就算只是為了讓他和她成長為有健康人格的人?
TAG:沒什麼意思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