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梅雨季如何維持訓練效果

梅雨季如何維持訓練效果

今日夏至,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也是江南梅子黃熟期。

和去年一樣,上海於6月19日正式入梅,21~23日主雨帶位於江南中北部,上海處於雨帶北部邊緣,以陰到多雲有短時陣雨天氣為主。24日起主雨帶北抬至江淮地區,上海市多雷陣雨,氣溫較高。

一年一度的江南梅雨季,在這個陰雨連綿、萬物發霉、牆壁上掛水珠的痛苦季節,已經給日常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悶熱的天氣、頻繁的降雨、「晾著晾著就發霉」的跑鞋和衣服,更是讓廣大身處其中的馬拉松愛好者煩惱不已。

梅雨季節為什麼讓跑者飽受煎熬?

1、降雨

濕滑的路面、飛濺的積水、腳底磨出的血泡、還有永遠晾不幹的衣服和鞋子,無疑是雨季中跑者們很頭疼的問題。但是降雨雖然很煩人,卻不一定會影響人的運動能力。

下雨後悶熱天氣會有所改善,並且落在身上的小雨可以有效的降低身體表面溫度,只要不適大風大雨,反而容易興奮。從很多「雨戰」馬拉松的前幾名成績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2、低氣壓

梅雨季節,氣壓要比晴朗乾爽時候低許多,也就是體感上的「悶」。這時,大氣中「氧分壓」較低,氧氣進入身體的輸送效率就會減慢,因為相對缺氧而容易出現頭暈、乏力、胸悶等現象。

3、高溫高濕的環境

當我們在跑步時,體內會產生大量熱量,在高溫環境下這時汗腺會分泌出更多汗液到皮膚表面,使其在那裡蒸發散熱。然而,在高濕度的梅雨季節,汗液會難以蒸發,特別是形成汗珠將毛孔堵住,使得體表透氣性下降,人就失去了散熱的重要方式。

所以,我們不應只注意天氣預報的實際溫度,而體感溫度以及相對濕度才能讓你對室外究竟多熱有最準確的認識。通常來說,一旦相對濕度超過40%,就會使汗液蒸發能力下降,讓體感悶熱程度增加。

當散熱不佳時,身體又會本能地分泌更多汗液促進散熱,加劇了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梅雨季節如何維持訓練效果?

1. 維持一定的訓練頻次,避免長時間停跑

當耐力運動訓練變得不系統後,循環系統、能量代謝、神經和外周組織的適應性都會發生變化。一兩周完全不跑步之後,心臟跳動一次能泵出血液的總量就會明顯減少;各種代謝相關的酶也會變化, 肌肉會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脂肪酸的能力,以及儲存糖原的能力,都會下降;神經系統對跑步也開始變得生疏。

所以不能完全看天色跑步、每逢下雨或太熱都不跑,如果不是特別惡劣的天氣,能跑的話還是在量力而行、盡量跑一跑。

2. 無法跑步時,選擇合適的替代方式

無法室外跑步、又沒有室內跑步條件(室內田徑場、跑步機等)時,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替代方式呢?

很多跑者的第一反應會是力量訓練。除此之外還有爬樓梯、腳踏單車等,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每天只用力量訓練來替代跑步。上面已經提到過,循環系統、能量代謝對訓練的連續性很敏感,而這方面能力是單純的力量訓練不能刺激到的,只能通過一定的有氧、無氧訓練。神經和外周組織對跑步的適應性,也需要通過維持一定的跑量,來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相比之下,通過力量訓練得到加強的肌纖維的絕對力量,卻更容易保持。

而且,光練力量,很難避免一次性做過多的力量練習。輕者肌肉酸痛厲害,重者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一種急性的肌肉溶解現象),尤其是某一個動作重複次數太多、局部負荷過大的時候。

大負荷的力量訓練,也需要比常規跑步訓練更長的恢復時間。每天練力量,最後很可能過度訓練,造成力量的負增長。所以,當訓練條件受到干擾、跑量較少時,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彌補力量短板的機會,但力量訓練只是跑步的輔助訓練,並不能代替跑步本身。

如果無法室外跑步、又沒有跑步機等室內器材。那麼爬樓梯就是一種更好的跑步替代運動。樓梯這樣巨大的爬坡(40-50度),運動強度比同等速度的平跑大得多,更加鍛煉跑友們的心肺功能。也可以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臀肌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8跑 的精彩文章:

乾貨分享!馬拉松中的「吃」文化

TAG:98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