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我很假,但是我很紅啊

我很假,但是我很紅啊

十年前是網紅崛起的元年,以 Lady Gaga 為代表的各路網紅在那年橫空出世。十年過去,Gaga 早已洗心革面,但其它網紅的命運卻各不相同,有些銷聲匿跡不見所蹤,有些還一直活躍在紅紅火火恍恍惚的網路江湖裡,塑膠小姐就是紅了十年的資深網紅。

塑膠小姐江湖名稱Pandemonia,她是時尚博主,也是跨界藝術家,明星和路人都爭相與她合影。雖然常年以塑膠娃娃的形象出現,但在塑膠外表之下,是一個怎麼樣的靈魂,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轉載一篇《南都周刊》的原創文章,記者韓嘉琪與Pandemonia 塑膠內的神秘人士進行了深入對話。讓人意想不到,這位人人眼中光鮮亮麗的網紅,真實身份竟然是個男人。他為何要假扮女人,還是一個塑膠女人,真實和假象是否讓他迷失過?請往下看。

(c) Pandemonia

世界名流塑膠小姐爆紅的背後,居然是個他:「我曾感覺自己被掏空」

文:韓嘉琪 編輯:胡雯雯

來源:南都周刊(ID: nbweekly)

Pandemonia,這位身高七英尺(2.13米),頂著標誌性大捲髮、遛著一隻名叫「Snowy」(白雪)的寵物充氣狗的塑膠小姐,在過去十年中,吸引的眼球比任何大牌明星都多。

在過去十年中,她頻繁出現在全世界各大秀場,並且立即就能成為人們爭相拍照的一道景觀,她在社交網路上的粉絲,包括了大量名流與明星,只要她助力宣傳的品牌,一定會成為焦點話題。

然而,從來沒有人知道這位大名鼎鼎的網紅到底是誰,叫什麼名字,所有媒體關於她的報道,也是簡單而概括的幾個問答。我們只知道,這是位來自倫敦的藝術家,而且是個「他」。

(c) Pandemonia

塑膠小姐的扮演者,是一名畢業於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工作領域涵蓋雕塑、行為藝術、繪畫、版畫複製以及攝影。在這個被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所形容的「人人成名十五分鐘」的年代,塑膠小姐出乎意料地搶佔著時裝周、藝術節的頭條,名氣一直在線。除時裝周外,她還時常現身於各種藝術展、文化活動、商業活動、名人的私家派對等。

Pandemonia 告訴《南都周刊》記者,她出門必帶三樣東西:手機、自拍桿、自行車打氣筒。偶爾大腦短路時,他也因為生活習慣而誤帶一些根本用不著的東西出門,比如防晒霜。

扮演塑膠小姐 Pandemonia 這個瘋狂的想法,源於 2008 年,「我發現媒體上總是充斥著大量的名人。在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名氣的狂熱嚮往,讓我突然想製造出一個虛假的明星,去諷刺一下當下社會。」

(c) Pandemonia

之所以選擇塑膠,是因為其質地光滑、色彩明麗,完全契合著商業社會的特點。在他看來,一個女性形象會比男性更符合他的創作意圖:「女性在消費社會中,總是更多地以符號的形式展現在廣告中。Pandemonia 就恰恰符合消費主義對女性所期待的一切:金髮,高挑,苗條,外表浮華,而且永遠年輕。」

2015 年,塑膠小姐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了一場名為「慾望的市場性」(The marketability of desire)的雕塑展。這些色彩亮麗而抽象的雕塑被命名為:「無用」(useless),「無意義」(futile),「徒勞」(vain),「空虛」(empty)等,塑膠小姐聲稱,這些名字旨在描述人的慾望被轉化為商品的過程。

塑膠小姐的雕塑作品:「無效」(ineffective)

(c) Pandemonia

一邊批判消費主義,一邊消費消費主義

無論從塑膠小姐本身,還是從其創作的雕塑作品來看,扮演塑膠小姐的藝術家對時下的消費社會是持著反思態度的。許多人認為,他在借用這個面具形象,以及毫無質感的塑膠外衣,諷刺著時尚圈和消費主義的虛假。

然而,塑膠小姐從誕生之日所創造出的眼球效應,讓她攜帶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出道近十年,各個秀場仍舊熱情地邀請其助陣,而她的影響力甚至蔓延到了中國。2018年3月,中國某電商就曾邀請她來拍攝視頻廣告。

(c) Pandemonia

於是,她一邊戲謔著這個世界,一邊又從消費主義中賺得盆滿缽滿。她不停地為品牌代言,遊走於各種商業活動,而且直言:「我很喜歡購物」。所以這恰恰成了塑膠小姐創造者身上的一個悖論:他似乎從一個警惕消費主義的人,變成了消費的一部分。

對於這個評價,Pandemonia 給《南都周刊》記者的答案是:「我從不評判也不譴責消費主義。它是性感的、令人陶醉的。一個人無法脫離消費主義而活」。

塑膠小姐為萬寶路香煙專門設計的連衣裙,毫無違和地打了一場行走的活體廣告。在他看來:「這個年代,藝術已經轉化為一件件消費商品,而廣告商則想把商品變成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塑膠小姐無疑成功地把藝術和商業縫合在了一起。

塑膠小姐版本的唐·吉坷德

(c) Pandemonia

作為時尚博主,塑膠小姐從不跟風各大品牌的最新設計。和時裝周上滿身高定服裝的達人們不同,她的裙子完全由流水線上的廉價塑膠製成,從不佩戴珠寶,髮型幾乎一成不變。

塑膠小姐的行頭,全部是藝術家本人親自設計製作的,平均製作時間為六個星期。在他看來,塑膠小姐根本不需要靠華服博取關注,她本人就是一個行走的logo,辨識度夠高了。即使混跡於苛刻的時尚圈,她也絕不會因搭配出錯而被拋棄。

另一個有趣的悖論是,塑膠小姐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名人,而塑膠之下的他卻無人知曉。藝術家就過著這樣的雙重生活人生:套上 Pandemonia 的服裝,藝術家進入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閃光燈無處不在;卸下 Pandemonia 的行頭,他則迅速淹沒在人群中,買咖啡、擠地鐵,無人問津。

塑膠小姐就像是的一個面具,掩藏了他真實的身份,所有公眾行為都成了一場與本人毫不相關的表演,就像他說的:「面具下的人究竟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理念——即每個人都活在面具之下。」

塑膠小姐出鏡《時尚芭莎》時尚大片

(c) John-Paul Pietrus

每個人都是塑膠小姐的製造者

「塑膠小姐的意義完全取決於觀眾自己的理解。」藝術家反覆強調,塑膠小姐作為一件藝術作品的「互動性」:她不是讓觀眾單方面仰望的,相反,你可以擁抱這位巨大的金髮女郎,可以同她自拍,與她交流。

他說,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不是走紅毯、不是名流派對,而是收集大眾對於他的反應,以及透過塑膠小姐的視角——塑膠外衣上的兩個孔,去觀察這個社會,尤其是精英圈。根據大家的理解,「我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塑膠小姐對於媒體的採訪,也永遠立場曖昧,他總是避免給出實質性的答案。例如,當你問他:「請問塑膠小姐是怎麼呼吸的?」,他會說:「這麼美還需要呼吸嗎?」這似乎維持著塑膠小姐作為「假面形象」的虛空,同時也給了觀眾一個開放性的解讀。

從她身上,我們似乎可以洞見當下社會的某些特性:商業世界每時每刻改寫著人們的動機行為,而被人捧上神壇的「名流」,可能不過是個虛假形象?但是對於一切稍加深刻的討論,塑膠小姐本人拒絕多做闡釋。正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德·庫寧說的:「內容是對某物之一瞥,如剎那間之一遇,內容微乎其微。」

塑膠小姐的回復是:「我的目標只是給大家帶去一點樂趣。」

塑膠小姐演繹時尚雜誌大片

(c) Morgan T. Stuart

左右滑動

Q&A with Pandemonia

Q:你每周會扮演塑膠小姐多久?穿戴塑膠小姐行頭的過程是怎樣的?

A:我會儘可能多地去扮演塑膠小姐這個角色,以確保一個持續的公眾形象。Pandemonia 是一個成品,無需化妝,所以不需要花費太久時間穿戴。倒是每次扮演結束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整理行頭。

Q:作為一名男性,長期穿高跟鞋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A:穿高跟鞋改變了我的姿態,也徹底改變了我的態度。

Q:你受到過例如「女士優先」的特殊待遇嗎?

A:一直都有!公眾的回應就是我藝術表演的一部分。實際上,大家對我不僅限於對待女士的那種風度、禮貌。應該說,整個公眾都是塑膠小姐這個國際風格偶像的製造者。

Q:人們看不到你的面部表情,你如何傳達情緒?塑膠小姐會生氣會笑嗎?

A:身體語言很重要。

Q:塑膠小姐這個角色是如何影響你的身份認同的?

A:Pandemonia 這個角色允許我從不同角度看待這個世界。我生活在鏡頭前也生活在鏡頭後。秀場前排可以看到人性最好也最壞的一面。

Q:你會把作為塑膠小姐認識到的朋友帶到你私生活里去嗎?

A:不會。

Q:你更喜歡塑膠小姐的名利場生活?還是卸裝後默默無聞的生活?

A:兩者都不錯!我確實在塑膠小姐裡面迷失過,然後就想念起自己像大多數藝術家一樣的生活:在畫室里閱讀、思考、繪畫。正是這些安靜的時刻,給了我關於塑膠小姐的靈感。但同時,扮演塑膠小姐與這個世界互動,也十分令人著迷。

Q:有厭倦扮演的時候嗎?

A:有,很消耗體力。比如,洛杉磯藝術節七天之後,我就覺得自己被掏空了!

(c) Pandemonia

Q:你曾說「去戲仿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是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明星。我以消費主義精神創作了一個真正的人造名人。」所以你對消費主義真正的態度是什麼呢?你是有意反諷的嗎?

A:我不是完全批判性的。消費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個人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脫離它。

Q:你出道已經將近十年,對於「名氣」以及「名流文化」的理解,與一開始相比改變了嗎,有什麼新的想法?

A:社交網路允許每一個人去接近甚至影響最小的亞文化。今天作為一個名人的體驗,與十年前充當文化守門人去引導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很不一樣的。沃霍爾是對的,我們都有15分鐘的成名時間。我們現在就處於沃霍爾所形容的時代。

Q:你如何延續公眾的關注呢?會擔心人們有一天失去對Pandemonia的興趣嗎?

A:我創作了一個新的概念。這些年我的作品仍舊是前衛先鋒的。塑膠小姐是多維度的,橫跨各種媒體。最近塑膠小姐就指涉了古典作品裡的唐·吉坷德和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當然還有很多待發掘的。你可以說我的藝術前無古人。

Q:你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什麼?

A:每次作品設計完成以後,我發現公眾討論這個部分是最吸引人的。在公眾場合或者媒體上出現,隨後緊跟大家的討論,這是最令人振奮也是能啟迪我的地方。

Q:你想要在未來探索新的領域嗎?

A:我想要去做一些品牌合作、設計,同時推出一些時尚收藏系列。我已經產生了一些很棒的創意。

(c) Pandemonia

END -

本文作者

韓嘉琪

來源: 南都周刊(ID: nbweekly)

空白雜誌

空潮四季 野生共和

「空潮研究院」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潮 的精彩文章:

等待安娜離開的日子
邵忠的翻身仗,難打!

TAG:空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