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荀子》:這樣做 讓你通達一生

《荀子》:這樣做 讓你通達一生

導讀

義利之說,乃儒家第一要義。儒家向有「安貧樂道」的思想,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主張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理性態度來對待義利。

時至今日,義利觀已成為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今天,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要有一個健康的義利合一的金錢觀。

義與利的準確定位是儒家抵禦物慾的法寶。道義與利益是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的兩個層面。

荀子說:「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在做事情時,我們要考慮到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和安危利害的多種情形。如果將道義放在利益之前,得到的就是光榮。相反,如果將利益置於道義之上,得到的就是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

義與利二者有時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糾纏在一起。荀子說:「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道義和利益,是人們同時需要,共同兼有的東西。

即使是堯、舜也不能完全除掉民眾追求私利的慾望,但是能夠讓人們將道義置於前,私利放於後。即使是夏桀、商紂也不能去掉民眾對道義的愛好。但在他們的統治之下,民眾對私利的追求超過了對道義的愛好。

《左傳·襄公十五年》曾講到子罕不以玉為寶,以「不貪」這種廉潔的品質為寶的故事。

春秋時期,宋國子罕位列六卿,擔任司城一職,主管土木建築之事。國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他。子罕拒絕接受。獻玉之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打包票說:「這塊美玉請玉匠鑒定過了,是塊寶玉,所以我才敢拿來獻給您。」

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卻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玉,你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子罕以不貪為寶,以義為寶。他的行為給後世的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給義利關係做了最好的註腳。

《後漢書》中記載了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楊震在陞官赴任的途中,遇到了昌邑縣令王密。王密曾受過楊震的舉薦之恩。到了晚上,王密懷揣十斤金子,送給楊震以報恩。

楊震很生氣地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你這是幹什麼呢?」王密說:「天色已晚,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楊震厲色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很羞愧地退出去了。

楊震與子罕都是清廉之人,注重道義而不是私利,值得後人學習。

看一個社會治理的好壞,就要看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道義勝過私利還是私利勝過道義。

道義勝過私利的社會是治理得好的社會,私利勝過道義的就是混亂的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做菜如做人:過猶不及 最要緊是恰到好處
今日夏至:荷氣夜來雨 百鳥清晝遲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