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祛濕前,一定要弄清這件事!否則濕氣只會越來越重,還傷脾?

祛濕前,一定要弄清這件事!否則濕氣只會越來越重,還傷脾?

最近的天氣,已經開啟蒸爐模式。這幾天下來,小編是飯不想吃、覺睡不好,腦袋也昏昏沉沉的。擔心自己得了什麼病,小編趕緊去問了問學中醫的朋友,她說你這明顯是「體內濕氣重」,得祛濕!

僅憑几句話,就斷定要祛濕,是不是有點玄啊?

於是朋友告訴小編,其實有一套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對照來看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濕氣

濕氣重不重,看身上這 4 個地方

1. 大便黏不黏

當你上廁所時,如果總看到大便不成形或容易粘馬桶,體內必然有濕。

2. 舌頭膩不膩

可以對著鏡子,觀察一下舌頭:如果舌上有一層較厚膩的舌苔,是體內有濕的表現。舌苔越厚,越膩,說明濕邪越厲害。

3. 皮膚癢不癢

當天氣變得濕熱,有的人身上很容易出現瘙癢或皮疹,特別是在下半身陰囊、腳等部位,這也證明體內有濕。

4. 精神好不好

早上起床時總覺得困,頭上像是有東西裹著,人覺得煩躁,說明體內濕氣很重。

另外,「肥人多濕」,體型較普通人肥胖的人體內也多有濕氣。

這幾個有濕氣的表現,你中了幾條?

中了 2 條以上,趕緊祛濕了。

說到祛濕,最常見的方法是食療。近幾年很流行的網紅祛濕茶,就稱「含有多種祛濕藥材」,不少人覺得這種茶包比自己煲要方便,也跟風喝上了。

但是有些人喝完不僅沒感覺身體輕鬆,還開始出現拉肚子、腰痛等癥狀......怎麼回事?這都是因為喝祛濕茶之前沒辨清自己的體質!

祛濕前沒做好這件事,濕氣越來越重

人體內的濕,由於飲食習慣、個人體質、居住地的不同,濕重者多見兩類,一是寒濕,寒邪與濕邪兼夾;二是濕熱,熱邪與濕邪兼夾。

要通過飲食祛濕,首先要辨別濕證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

寒濕,這樣吃

這類人平素多喜歡吃涼食,如喝冰飲,吃雪糕等。

【表現】舌質淡,舌苔白;怕冷,吃涼食,受涼後容易腹脹、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嚴重的可出現浮腫,如手腳腫、眼泡腫。

【適宜食材】煲湯、炒菜時,適宜加入溫性的薑片、花椒、陳皮、砂仁,能起到苦溫燥濕的作用。寒濕者往往還存在脾胃虛寒,可適當加一些健脾的藥材,如茯苓、淮山、党參。

常見的祛寒濕湯,包括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扁豆茯苓豬骨湯等。清濕熱的藥材多偏涼,有時候人體未必能接受,可以在煲湯時適當加點陳皮,這在中醫稱為「引經」。

【調理方】生薑20克、党參10克、砂仁6克、陳皮5克,一起熬煮。

【不宜】對寒濕者來說,雞骨草、火炭母、土茯苓偏寒涼,會加重脾胃虛寒。脾虛,則水濕運化更不順暢,加重濕邪內生。

推薦菜譜: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

材料:豬排骨300克,太子參30克,茯苓15克,陳皮1瓣,生薑3片,食鹽適量。

做法:豬排骨斬段,焯水洗凈備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熱濕,這樣吃

這類人平素多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品。

【表現】口苦、口乾,舌苔厚、黃,睏倦乏力,老覺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較多,大便不通暢、黏膩,精神煩躁。

濕熱,還可以細分為三類:濕重於熱,有一點口乾,口苦不嚴重,舌苔膩而不黃;濕熱並重,口乾、口苦嚴重些,舌苔黃厚膩;熱重於濕,特別口乾,舌質紅,苔黃而干,大便乾結。

【適宜食材】如果濕重於熱,內熱不嚴重,可用偏涼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湯,濕熱並重甚或熱重於濕的,可用偏寒性的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等。

常見的祛濕熱湯,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豬骨湯、薏仁白扁豆雞腳湯、木棉花蓮蓬薏米湯、綿茵陳鯽魚湯等「清濕熱的藥材多偏涼,有時候人體未必能接受,可以適當加點陳皮。中醫稱之為『引經葯』。」裡面放入的食材,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所增減。

【調理方】蒲公英、綿茵陳、火炭母和紫蘇葉各30克,一起熬煮。

推薦菜譜:薏仁白扁豆雞腳湯

食材:雞爪8隻、薏米60克、白扁豆100克、姜適量、胡椒粉適量、料酒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發,雞爪用涼水浸泡去血水。鍋中加適量水,放入泡發好的白豆和薏米等材料,燉至雞爪熟爛,白豆和薏米變軟熟透,加入適量鹽、胡椒調味。

辨不清寒熱的,這樣吃

有人看完感覺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是熱,給你支個招:

直接去找專業的中醫師幫你辯證,清楚體質再進行飲食調理。

可以選擇比較平和的祛濕藥材煲湯煮粥。

【調理方】四神湯: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各20克左右,一起熬煮。

一般來講,所有祛濕方里,都可以加一些芳香化濕的藥材,比如蘇葉、藿香、佩蘭、砂仁等。

這就好比。衣服濕透了,用火烤、加溫總是不幹,風一吹就幹了,芳香化濕的葯就相當於是風吹。像芡實、白茯苓、扁豆、淮山這些藥材,性味不寒不熱,可以加到日常食譜里。

推薦菜譜:四神粟子糖水

材料: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各20克、粟子肉1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乾淨放入鍋里,倒入清水,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繼續用小火煮10分鐘即可。

運動祛濕

以微微出汗為宜

運動有助於激發人體陽氣,陽氣充足,則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減少體內水濕停滯。同時,運動排汗,也有助於祛除濕氣。

劉鳳斌教授建議,運動化濕,可以選擇慢跑、走路、練八段錦等中低等強度的運動。

運動的時間、強度,以自覺微微出汗為宜。不宜鍛煉到大汗淋漓,出汗過多,又未能及時擦乾或及時更換衣服,也會招致濕邪入侵,或導致風邪侵襲而感冒。

不建議在夜間、清晨進行運動。這些時段霧氣較重,容易祛濕不成反而招來外濕。

葯浴、艾灸

振奮脾陽,以助化濕

除了飲食、運動以外,葯浴、艾灸也有祛濕之效。

祛濕葯浴方:將佩蘭、藿香、艾葉煎煮後,把葯計兌入洗澡水中。佩蘭、藿香有芳香化濕之效,艾葉祛寒散濕。

由於人體的水濕代謝,主要依賴於脾胃,所以,艾灸的部位,也要跟著脾胃經走。可以重點艾灸脾經上的幾個關鍵穴位,如足三里、神闕(即肚臍)、三陰交、陰陵泉、商丘等穴位。

上面有濕氣的表現

你中了幾條?

除了文里說的食療,你有什麼祛濕食譜

想推薦給大家嗎?

文獻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養生每日推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聚點 的精彩文章:

TAG:星聚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