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清朝兵制經歷了哪些變化?

為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清朝兵制經歷了哪些變化?

原標題:為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清朝兵制經歷了哪些變化?


清朝在入主中原前的主要軍事力量為八旗制度,八旗兵的總兵力約二十餘萬人,1644年清軍入關,自此正式代明統治中華,但二十餘萬人的八旗軍放在關內如滄海一粟,顯然無法滿足清朝的統治需求。因此在穩固統治後,清朝統治者開始著手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


經過幾次變革,清朝前期的兵制大致經歷了八旗兵、綠營兵以及勇營兵制度三個階段,而清朝在士兵衣服上印製的「兵」字,這種士兵主要為八旗兵或綠營兵,八旗兵和綠營兵為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正規軍。八旗兵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牛錄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兵農合一的產物,即平時務農生產,而戰時則為士兵,後八旗軍經過不斷吸收,逐漸形成了滿洲八旗軍、蒙古八旗軍以及漢軍八旗軍,因此共有二十四旗。清軍入關後,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旗負責皇帝的保衛工作,同時全國的關隘要地的駐兵基本為八旗兵,根據《清史稿》中記載,在京畿附近的駐防八旗兵共14238人,在東三省駐防八旗兵共35361人,而在其餘省份共駐紮55521人。


八旗兵


綠營兵又稱為綠旗兵,其兵種有馬兵、守兵、戰兵以及水兵,主要扮演著補充兵力的角色,其士兵主要為漢人,他與八旗兵最大的區別為綠營兵是自由應募,八旗兵因為數量上的不足,因此各省不光有八旗兵駐紮還有綠營兵的身影,在平定「三藩之亂」、「金川之亂」中,綠營兵的表現十分突出,所以在此之後,綠營兵逐漸成為軍隊主力。同時,在京畿及附近駐紮的綠營兵稱為巡捕營,又稱京營,由步軍統領,駐紮在各省的由各省總督、提督等統領,且綠營與八旗兵都由國家補給。根據《清史稿》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綠營兵人數為661671人。由於八旗和綠營兵為清朝常設兵,因此二者又合稱為「額役制兵」。


勇營兵


而士兵服裝上印製的「勇」字,意為該兵隸屬勇營兵,勇營兵為上述正規軍的後備部隊,通常是因綠營兵和八旗兵兵力不足,所以採取臨時徵招,徵召對象一般為地方鄉勇,由此組成勇營兵,主要作用為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清初,勇營兵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待遇都是低於正規軍的,直到清末勇營兵才成為主角,由於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腐壞,戰鬥力十分底,而湘軍、淮軍勇營兵戰鬥力十分強悍,由此迅速取代「正規軍」成為作戰主力。駐紮在地方州縣之中的士兵,則其兵服上印製「卒」字。



兵服


參考資料:

1.趙爾巽,《清史稿》


2.王濤,《清軍火器、軍制與戰爭》

3.曲永恆,《古代軍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醫學溫病四大家分別做了什麼貢獻?
維新變法期間的「圍園殺後」真的存在嗎?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