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我印象中的端午節和江西民俗
作者:金滿樓
端午節對我來說是最好記不過的,因為端午節前一天是我姐的生日,端午後是我媽的生日。所以我媽常說:還是我們省錢,生日和節日一塊就給過了!
端午節是五月五日,故名「重五」,不過在漢唐乃至兩宋,通常也被稱為「端陽」,這和秋天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是相對應的。
據我個人的觀察,端午和重陽兩個節在南方北方是區別挺大的,那就是:南方基本不過重陽節,而北方很多地方也是不過端午節的。
而這,大概又與南北方的氣候作物乃至風土人情有關吧?
道理其實挺簡單,端午的幾個習俗,譬如賽龍舟和吃粽子,這是南方才有的東西啊。
賽龍舟,顧名思義必須要有江有河,而競渡本就是吳越一帶的土風,北方很少聽說;
至於吃粽子,那種植的得是稻米,而北方通常是種小麥的。
據我了解,在山東很多地方,確實是不過端午節的。
說起賽龍舟這些東西什麼的,其實我老家江西也是沒有的,至少我從未見過。不過說起粽子,倒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粽子古稱角黍,「角」字好理解,粽子四隻角嘛。至於「黍」字,又稱「糜子」,是一種帶粘性的黃米,這和我們現在包粽子用的糯米倒是接近的。
而且,黍色偏黃,粽子多放幾天,也會變黃。
當然,南方的粽子,各地的包法其實並不一樣,譬如我們江西通常是四角尖錐形的小粽子,而目前各城市裡最出名賣得最好的,莫過於嘉興肉粽。
嘉興肉粽也是四角,但它是長條狀的,而且米用醬油染過,裡面包一個煮熟的大肉,吃起來比較肥膩,吃上兩個,完全可以充饑(當然,最多也只能吃兩個)。
包粽子其實很有講究的。先要采新鮮的粽葉洗凈晾乾備用,接著要找做蒲扇用的棕櫚葉,去筋留葉並拆成幾十條細繩,這個是用來綁粽子的,通常粽子包好後,一提溜就是幾十個。
之所以不厭其煩的講述這些,就是要說明一點:材料全是純天然的。我爸媽在上海幫帶孩子時,還曾按老辦法包過一次,粽葉和棕櫚葉都是在周邊找的。
當然,現在菜市場也有賣粽葉的,嘉興肉粽什麼的乾脆就用線繩,這卻感覺有點不自然不正宗。
包粽子的糯米,一般都要提前洗凈泡好(一天或是兩天?這個我卻不記得了),然後把水濾盡開始包,這是個集體活動,婆婆媳婦小姑,所有家庭女眷都要會的。
當然,我小時候也試著包過,不難,就是包紮的時候要緊,不能松,否則一煮全撒其他粽子上了。所以,有經驗的主婦在將粽子下鍋前都是要仔細檢查一遍的。
以前我家包粽子,通常只是糯米,吃起來味淡而清香,因為個頭小,吃個七八個也不覺得膩,但略顯清淡。
後來,也學嘉興粽子,開始往裡面放大肉啊火腿啊鹹蛋黃啊或者紅豆棗泥之類,這個通常要看個人口味,我比較喜歡火腿鹹蛋黃的,紅豆棗泥之類感覺不如不放。
不過再怎麼變,有一點還是和嘉興肉粽不一樣的,那就是不放醬油。
除了粽子,我們老家還有個端午吃「五子」的說法。粽子是其中一「子」,其他四子分別是「雞子、蒜子、油果子、麻子」。
雞子就是鹹蛋,是腌好的鹹鴨蛋。這是端午必吃的。我們小孩子,以前還會在端午時比碰蛋,比的時候握住大半個蛋,露出頭相撞,看誰的鹹蛋殼不碎誰就贏。
因為這個,經常把全家腌好的鴨蛋全碰碎,為此沒少挨罵。記得有一次,我哥用一個石頭冒充鹹蛋,在被發現先,很是禍害了不少的鹹蛋。
腌鹹蛋也是很有講究的,好的鹹蛋,切開後不但黃多,而且必須有油,這是好鹹蛋的標誌。反之,則是乾癟而黯然失色的那種,通常是很不受歡迎的。
蒜子就是煮熟的蒜瓣,因為端午時大蒜出瓣已收,掛在屋檐下風乾下,這時可以取一點下來煮上幾瓣,去去邪。
當然,蒜子這個通常是象徵性的,未必真吃。不過我倒是吃過的,味道還可以。
油果子和麻子是油炸類食品,前者像個小圓球,吃起來甜甜的,後者就是麻花。不過,麻花這個屬不屬於五子,我卻有些吃不準了。或許是別的,我一時記錯了。
當然,所謂「五子」,大概也只是因為端午是五月初五而用來湊「五」;此外,「五子」同時有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的意思吧!
除了「五子」之外,端午還要掛兩樣東西,那就是掛艾草和菖蒲。現在上海都是菜市場買來掛,在江西卻都是就地取材。
艾葉的氣味接近於中藥,驅蚊子毒蟲的效果大概很好;而菖蒲的樣子像是一把劍,味道也比較芬芳,這是我小時樂於去採摘的。
端午的時期,通常是比較悶熱的,菖蒲上常有蜻蜓立上頭。有時候,還會和小夥伴拿菖蒲比劍,可惜這劍太軟,擺弄兩下就斷了。
按中醫的理論,五月五日是一年中陽氣最勝的時候,各種毒蟲蚊子全都出來了,艾葉、菖蒲可以驅蟲,還可以辟邪,掛在門口窗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關於喝雄黃酒這一節,卻自小到大,從未見識。
以上就是關於端午的一些記憶,隨手寫來,備忘。
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端午安康!
※乾隆的「獅子吼」威力驚人,大阿哥永璜、三阿哥永璋竟被他活活嚇死!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