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施,如何成「凈施」

布施,如何成「凈施」

覺廬在家律學班 寬行

《優婆塞戒經》雜品之餘學習筆記

布施,有五乘共法中的布施,有大乘菩提道中的布施,有世間的布施,有出世間的布施等,而這些布施的意義及福德又有深淺,均依於動機、對象、事物、境界而得,比如:五乘共法中的三福業之布施,重在物資的布施,依於此布施的福德,可以修集人天善業;大乘菩提道中四攝法中之布施,重在攝取眾生,不但以物質布施,還用言語禮貌等而攝化,達到大眾信任,同願同行,是菩薩的布施;還有菩薩六度之布施,是與「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為方便」相應而修習的,三輪體空的施波羅蜜多,即到彼岸的布施,這是菩薩最殊勝最圓滿的布施。

《戒經》雜品之餘為我們說的是菩薩的「凈施」。那麼,什麼是「凈施」呢?簡單概括的理解:(1)一切施,菩薩發菩提心,願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財物,身體,功德善法等,舍與眾生,再不看作屬於自己的,而是無條件的奉獻給一切眾生;(2)清凈施,菩薩精勤持戒,消除煩惱,以身口意三業的清凈修行布施,並將布施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使眾生趣向佛道,早日成佛。這樣的一切施、清凈施即是菩薩的「凈施」,是最可稱嘆的!以下就比較詳細的說說「凈施」:

一、對治慳貪

布施重在舍己利他,首先要對治慳吝之心。什麼是慳呢?「於身命財慳吝不施,是名為慳」。慳是我我所執的表現,一般人認為世間的財物是真實的,自己擁有的財產是我的,是辛苦賺來的,與別人無關,攢得越多越好,不懂施捨。還有把五蘊和合的身體,看成唯一的自己,拚命保養愛護,來不得半點損傷,哪還能施與他人呢?

相反的,菩薩卻認為,不僅財物,就是自己的身體、法財等都不為私有,因為這一切是依於父母師長以及社會而來的,沒有父母的養育,師長的訓導,親朋好友以及社會的幫助,公共的醫療,生活環境等的資養,自己是不能好好生存的。而且一切的一切都在瞬息變化中,沒有永久的存在,財物會流失,身體會病老,生命會告終,哪一件能攝取為己有呢?佛法告訴我們:只有受持五戒,修習十善,來世才能保住人身。菩薩之所以色身具足相好,是無量世中常施衣服和燈具;身力充足,是無量世中常施飲食;財寶豐足,是無量世中常樂說法(法布施)。所以說,布施的果報是不可思義的,不但能得今生樂,後生亦樂。慳貪是布施的對立面,只有破除慳貪,才能毫無顧惜的施捨。

二、遠離不凈

要行善就得止惡,要凈施就得離不凈。因此,經文提出須遠離四惡:

一者遠離破戒。要使布施如法,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修學戒行。如果身心不清凈,動機不純,所作布施不但沒有功德,還會損害惱亂眾生,造作三惡道罪業。比如有些人一邊所謂的「放生」布施,一邊又吃鮮活,什麼山珍海味都弄來吃;還有不如法的「放生」,造成生靈的死亡,環境的污染,生物鏈的破壞,後果非常嚴重。自己墮落不堪,還能修布施利他嗎?所以,布施更要修持凈戒!

二者遠離疑網。疑即懷疑,懷疑就像一張網緊緊的覆蓋你的心,不讓你去修施行善,疑網是布施最大的障礙。俗話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有正信才有正行,菩薩布施一定明白布施的意義——舍己為他,自利利人。還要堅定信念,如法的布施必獲其利益,後必得安樂!

三者遠離邪見。邪見即無視布施之理,不以為布施能得福樂得善報,甚至趣向佛道得解脫,反而以言無罪無福,無如來等賢聖。不信因果報應,不信有善有惡,不信生死相續流轉,起此邪見,則墮惡趣,所以一定要遠離。

四者遠離慳吝。即對於財、法、身體的布施有慳吝心,不願施捨。以上四惡都是障礙布施的修行,對修施有很大的危害性,佛告誡我們一定要遠離這四惡。

布施的存心不同,功德也會不同,菩薩布施一定以大悲為上首,如果沒有悲憫與尊敬心,布施只能是世間的行善而已,談不上什麼功德。更有甚者,布施夾雜自己的私慾或目的,連行善都不是,反而會造作惡業。所以,佛又說:「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佈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為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這13個「不為」,為我們遠離不凈施指明了方向。

三、正明凈施

明白了「不凈」,那麼,什麼是「凈施」呢?

經曰:「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凈施」。這裡主要指布施的東西要具足色香味觸,比如,衣服好看又穿了舒服;吃的東西新鮮味道好;用的東西合適且耐用。不論是穿的、用的、吃的等都要是好的,不能已經用過了,自己不要的東西,但又不主張鋪張浪費,而是適量適可,這樣的布施是名凈施。

經曰:「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凈施」。這是指財施要如法,比如,布施的財物是凈物,就是自己通過合法正常的渠道得來的財物,不是違於國法佛法的。佛為在家人制定的戒律主要是:不殺盜淫妄酒,如果以這些殺盜……為職業(邪命)獲取的錢財,是不凈的。還有,布施出去的財物是要幫助利益眾生的,決不能助成他人的殺盜淫業等;如果布施於自己的道業有損,於他人無益的,都不應該施。

經曰:「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凈施」。一般人總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是我我所有,寧可積蓄或者任意的揮霍,都不願意布施。殊不知,世間的一切東西,包括身體都是依於因緣而存在的,沒有永久不變的,如不能好好的使用財物,一旦損失,或者人死了,那才是可惜可悲。菩薩大悲大智,把自己的無常物,投入波羅蜜多大海,積集成佛的資糧,是名凈施。

經曰:「為破煩惱故行布施,是名凈施」。煩惱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貪瞋痴。貪是貪愛自我的一切,瞋是對於境界不滿而引起的惱怒、嫉妒等,痴是對於真實事理的無知。煩惱是人內心的不良因素,也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布施居於一切善法的首位,布施最大的煩惱就是:不明白布施的意義是舍己利他,不知道慳貪是執取我見。只有破除了煩惱,身口意三業清凈,布施才能清凈。所以說,菩薩為破除煩惱而修行布施,是名凈施。

經曰:「為凈自心因緣故施,是名凈施」。由於我們的心不清凈,經常會受到煩惱的雜染,有意無意的做出種種不善,甚至是邪惡的行為,惡行成為惡業,就會感招苦果。比如,貪慾而引發謀財害命,瞋恚而引發報怨鬥毆,愚痴而引發殺生拜神祭天等,這些三不善根所造作的惡業,悉從不凈心引起的。相反,心不起雜染的煩惱,心清凈就是善!那麼,要使心清凈,就得精進修學,不斷消除三毒煩惱,惡止善行。所以,菩薩為凈自心因緣故施,是名凈施。

經文又說:「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凈施」。

十二入,入,即入處,是指人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引生認識作用的意義,為生識的有力因,由六根而引發六識,才能分別境界,六根為認識的重要根源。由於六根門,所以有六塵,六塵為生識的所緣緣。因外六塵與六識,繼之而引起心裡作用,所以,人的認識作用是不能獨存的,要依於因緣的。按此理,觀察認識布施的施者、受者、施物、果報等,也是相依相成緣起的,不為實有獨存的。所以菩薩的布施,不認為有能施的自己,受施的受者,所施的東西;也不取著布施的功德,以平常心布施,不為煩惱所系縛,是名凈施。

四、較量施福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布施也一樣,隨其所施獲其福報。比如:布施給受施者,受者受已能得五果報,即壽命增長,面色潤澤氣色好,身力充足精神好,有安全感不恐懼,言語辯了有智慧等。那麼施主也能得如是五報。更有甚者,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佛還說:「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憫,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這裡進一步說明了,一切善法悲為根本,發心的重要性!布施有憐憫心、恭敬心、至誠心、歡喜心,不論布施的對象是誰?福德一樣廣大。經中列舉了佛的自說:「我施捨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之多也」。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常隨從佛陀,被譽為「智慧第一」。佛與舍利弗互施,因為佛大悲遍虛空盡未來,普遍平等同情一切眾生,心量廣大無邊,所以得福甚多而舍利弗不能及也。

2018.6.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涼苑 的精彩文章:

二諦本融通,三假見真實

TAG:清涼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