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大清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分別是滿清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和第四位皇帝乾隆,此二位留給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如果說起這祖孫兩代帝王的史事,都繞不開他們倆的共同嗜好,那就是「出巡」或者「南巡」。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康熙帝南巡圖)

史料介紹,康熙帝在位62年,期間各種出巡總計達百次以上,應是清帝之最。

康熙帝第一次出宮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這年已18歲的玄燁從北京起駕,東巡龍興福地盛京、吉林。出巡歷時兩個多月,在告謁祖先陵墓後返回北京。

不久「三藩之亂」爆發,平息叛亂歷時8年有餘。直到撤除三藩後,他才得以繼續出巡。

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的42年中,康熙帝先後出巡129次,平均每年3次。一年當中幾乎有五個月不是在紫禁城裡度過的。

但給歷史留下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六次南巡及三次東巡、一次西巡。

據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十一月, 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迴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朝之後,間隔雍正朝13年。乾隆帝弘曆繼位後,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到乾隆四十九年,33年中也曾六下江南巡視。

清代引以自豪的「康乾盛世」,就是指這兩位皇帝執政期間。康熙帝一直是他孫子乾隆帝崇拜的偶像。兩人喜好利用出巡體察民情、考察吏治、理政解難,本無可厚非。但二人出巡動機、到訪地及形式效果卻大相徑庭,因此才讓後世褒貶不一。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乾隆帝南巡圖)

簡單說,康熙帝出巡是為了穩固大清江山,讓百姓安居樂業;乾隆帝卻是打著訪查民情的旗號,遊山玩水,行樂民間。康熙帝簡樸出巡,盡量少擾民;乾隆帝豪華出陣,招搖過市,一路弄得雞犬不寧。

古稱吳越的江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要策源地。江浙兩地人口密集,自古以來一直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尤其是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影響,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浙江和江蘇還皆是明末遺民活動中心。當初清軍入關時,曾經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進行過大規模殺戮,因此江南一代的反清情緒一度居高不下。

穩固控制住江浙兩地,利用這一帶的人、財、物發展「康乾盛世」,應是康熙帝與孫子乾隆六下江南的出發點所在。

康熙作為清初的開基創業皇帝之一,幼時經歷過艱難困苦,因此執政兢兢業業。他南巡,從大的目的說,是安定民心和社會秩序,築牢統治基礎。具體任務則有視察河工、開科取士、選拔人才等。如康熙二十三年,他第一次南巡,便親臨工地,視察河務,了解河勢之洶湧、堤岸之遠近高下···。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時,他親乘小舟,不避水險,又登上堤岸,用水平儀親自測量。

京南的武清,是康熙南巡必經之路。南巡時,他多次駐蹕武清,視察河道,詢問水情。在筐兒港,康熙親題「導流濟運」四字,後製成石碑立在那裡。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乾隆帝下江南也有籠絡天下士子之心,視察河工等內容,但不過這些都是次要任務,他最關心的是欣賞江南美景和美女,甚至衍生出「私訪生身父母」的傳說。

乾隆南巡所到之處,頗喜愛題詩題字,留下的墨寶諸多,但多是風花雪月之類。據說光暗含「風月」的「蟲二」兩字,乾隆帝就題了不少。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康熙帝勤於執政,且「躬行節儉、不講排場」。每次南巡都簡約儀衛,鹵薄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康熙二十八年,他巡行至江寧,當地官吏「裝飾舟船以待」。康熙帝抵達後,不乘坐,不觀看,反嚴令「將造飾物料俱行拆毀,於用處用之」,並傳令當地官員引以為戒。

康熙在南巡途中,為了不勞煩地方官而驚擾百姓生活,經常舟馬不停往前趕路。有幾次南巡,還都專門視察了發生自然災害的落後區域,按照災情酌情減免百姓賦稅。

再看乾隆帝出巡,動輒隨行上千上萬,聲勢浩大的船隊沿大運河南下。運河兩岸的城市,象濟寧、無錫等是他必須停游的地方。此外,揚州、蘇州、杭州、鎮江、南京等風光秀麗的城市也都要轉一轉。

乾隆帝借先輩打下的基礎,效法祖先南巡,雖然名義一樣,但實質內容已經已經完全變了。

但對於南巡,乾隆帝在《御制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可見,乾隆帝已把南巡作為他生平最重要的業績之一。

史料記載,乾隆第一次南巡的路線是渡黃河後乘船沿運河南下,經過揚州、鎮江、常州、蘇州、嘉興,最後到達杭州。在過嘉興時,還指名一定要去景色秀麗的煙雨樓看看。

乾隆第二次南巡,是先到天妃閘,再到范仲淹高義園,之後到蘇州、杭州,最後到江寧府。他第三次南巡時,由於海寧一帶的大堤遭洪水沖毀,也親臨海寧災區作了察視。

乾隆皇帝每次南巡也都「提倡節儉」,但多是虛晃一槍。雖然表面是「不動用國庫一分錢」,但卻任由寵臣和珅打著他的旗號,讓地方官為皇帝出遊「捐款」。

羊毛出在羊身上,層層盤剝下去,還是靠百姓支撐沉重的南巡費用。乾隆出巡也有為地方減免賦稅的記錄,但他更沉醉於大臣對他的頌揚聲中,而無暇顧忌當地是否真的是比別的地方更需要減免賦稅。

康熙帝南巡時,跟在他身邊的都是當時飽覽群書且聲名顯赫的朝臣,可以在與基層士子交流中暢通融合。他晚上一般住在當地官員的府邸;而乾隆出巡,身邊的都是富甲一方的權貴豪紳,晚上在專門為他南巡修建的富麗堂皇的「小宮廷」里下榻。

康熙乾隆祖孫倆都愛「下江南」 結果被一褒一貶 到底差在哪

(劇照)

據說,乾隆六次南巡,各項花費總數達白銀二千多萬兩,是康熙所花費用的百倍以上,這還不算所帶隨從趁機對地方的敲詐勒索。

乾隆帝直到臨死之前才意識到六次南巡,鋪張無度,勞民傷財,為無益之事。勸誡後世之主,再不要像他去南巡了。

乾隆之後的清代各位皇帝還算聽話,清史中果然再也沒有了哪位皇帝下江南的記載。但後人無不認為,大清王朝的衰敗就是從乾隆皇帝開始的。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嘉靖帝因煉丹險被勒死 雍正一生吃丹藥過兩百斤 煉丹下了啥血本
李鴻章奏請修鐵路被慈禧拖了十四年 最後靠什麼招獲准施行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