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如何辨別各朝代龍泉窯真偽?

如何辨別各朝代龍泉窯真偽?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並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窯址,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於三國兩晉,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本文將江蘇如何辨別各朝代龍泉窯真偽。

龍泉窯三足爐

龍泉瓷器的初步鑒定主要是熟悉龍泉釉色的特點和觀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紅的特點。龍泉的釉色一般比較肥厚,不管成色為哪種,釉色都較純正,層次的變化不明顯,蓮瓣和突棱的地方由於釉相對較薄,因而略發白。火石紅幾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都是圍繞著胎釉結合的地方形成,顏色自然較純正,火石紅的走勢自然而不規則。底足都有磨損,自然磨掉火石紅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盤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燒殘留痕迹,星星點圍成一圈,與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較密集較細小的氣泡,大小不一;有的浮於釉面,有的位於釉下,但分布絕無規律。龍泉瓷器一般不開片,有的幾條釉面有裂紋;有的火候不高的龍泉瓷器有較多開片,開片細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龍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一般很柔弱,隱隱約現。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處往往無光澤。龍泉以釉色勝,釉色不好或偏窯口的器物沒有收藏的價值。龍泉青瓷各個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一、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

北宋早期的產品風格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相似。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這一時期的新產品有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其中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

北宋中期多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黃現象,釉層薄,釉面有光澤。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以生活用具為主,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篦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製作工藝上,有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北宋晚期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二、南宋時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南宋時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窯工們根據南宋官窯制瓷工藝,將胎釉配方作了調整,創造性地生產了白胎厚釉青瓷,猶如翡翠碧玉,同時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深得宮廷和官僚的喜愛。

南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南宋龍泉窯可分為前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前期,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到定都臨安前後10多年時間,政局動亂期。龍泉窯主要生產日用器皿及冥器。

南宋早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1)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質不夠緻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3)紋飾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範」、「金玉滿堂」等。

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展瓷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宋晚期龍泉青瓷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型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1)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那裡有收購古玩的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2)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鹼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3)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颳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後出現硃紅色一圈細線,俗稱「硃砂底」,別有韻味。

4)器型豐富多樣,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三、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

元代龍泉窯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造型特點為粗壯高大,胎體變厚,釉色減薄,觀賞價值降低。為獲得元統治者喜愛和促進銷售,匠師們採用刻、劃、印、貼、雕和點褐彩等工藝來美化器物。蓮花瓣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的主要裝飾之一。元代初年蓮瓣寬矮,系用刀或鉗子划出蓮瓣邊線,製作方便,這種紋飾是元代特有的。隨後多數瓣面演變成為狹長,形似菊瓣。因為它是從南宋時瓣面豐滿、瓣脊突起的蓮瓣發展而來的,所以人們仍稱它為蓮瓣紋。元代蓮瓣紋有以下幾種形式瓣面平,蓮瓣的邊線用刀或鉗子劃成;兩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間有瓣脊,多數瓣脊粗細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盞、洗或盤的內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較寬,沒有瓣尖;龍泉溪口窯生產的用模子製成的瓶、罐的蓮瓣紋,蓮瓣的邊線是細凸線的。

元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露胎泛紅,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突起。

四、明代製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於粗糙

宋元盛極一時的浙江龍泉窯至明代雖逐漸衰落,但明早中期製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龍泉窯系的青瓷造型,大體上和元代一致,其風格和宋代的纖巧秀麗不同,而代之以碩大厚重。產品多大型瓶、盤,日用的小件器物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種柔和、含蓄的藝術效果。這時的青瓷釉層薄而透明,光澤度較強。

明朝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從傳世產品看,明代龍泉窯的製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閃灰、胎質細膩厚重,製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滿釉,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墊燒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澤度很強,滋潤勻凈,釉色綠中微泛黃。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壽、金玉滿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劃花裝飾,圖案構圖疏密得體,刻花精細。粗品胎質淘洗不精,質地較粗。製作也不精細,胎體特別厚重,尤以底部為甚。所見多為碗、盤類製品,釉色多綠中閃黃。器皿仍採用滿釉刮圈墊燒,但工藝較粗,常見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裝飾以印花和刻劃花為主,圖案紋樣有器外壁的瘦長菊瓣紋,內里的花卉紋,以及頗有特色的印花歷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圖多印在器內壁,人像旁根據人物的具體形象分別書「孔子泣顏回」、「韓信武之才」等,由於製作較粗,印花紋樣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明代龍泉青瓷還形成有別宋瓷的裝飾特色不以釉色取勝,而以印花、堆貼,刻劃花為主。明龍泉青瓷的裝飾範圍也大大增加。明龍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採用刻、劃、堆貼裝飾,使作品另具一種工藝美。但總的來說,明代的龍泉窯系,大多產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後,就每況愈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成熟瓷器與原始瓷器的劃分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