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道不遠人〗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見,道生天地萬物之後,道之本體屬性功能仍然混溶於天地萬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萬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麼道付諸於人身是什麼?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說,人性即道。孔儒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正指道付諸於人身為性而言。

道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水與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見,道有什麼功能與作用,人本身也會有。

人的言行舉止、處世接物,應該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應該摻雜任何私心雜念。只有真誠無妄地對待事物、應人處世,才符合道的法則。《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唯能盡自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說人要時時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鞏固自己的本來之德,使之不被後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如此立身處世,方可萬無一失。

〖而人遠道〗

孔儒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又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識為子,而人往往由於為世情名利所驅趕,忘本逐末,愈驅愈遠,無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純潔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慾念侵蝕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說人的良知為慾望所阻撓,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扭曲變異了,往往會幹出一些有悖於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縱慾享受、貪圖名利,以至於作姦犯科,最終淪落為狂妄之徒。

人在各種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陣地往往會被七情六慾所佔領,本性也就喪失了棲身之處。故佛經說,一旦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阻礙,則本性便不能自在。

〖返樸歸根,與道合真〗

怎麼得道?如何成真?

儒家的《大學》在開篇之首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將「明德」、「 親民」和「至善」三者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並以「誠意」為修、齊、治、平的先導,以「修身」作為人成就自我的基礎。「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日常的處世接物中,儒家主張人要每日三省其身,並以溫、良、恭、儉、讓自律,這樣才能最終達到至善的境界。

《周易·乾卦》九三爻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子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是孔子對此爻之解說。意思是說,德才兼備的君子,其胸懷在眾人之上,被人們擁戴。到此地位如何立身?必須保持忠誠信實,以繼續增進自己的美德。其言辭發自誠摯的感情,積蓄功力,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地努力,知道終止的時候就及時終止。這樣就能居上而不驕傲,處下而不憂愁。自省自律,隨時謹言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能免遭咎害,保全自身。

道家

傳承道家思想弘揚道教文化

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一一起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 的精彩文章:

歷代道教著名醫學家有哪些人?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