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價值觀——「聞道」

華夏價值觀——「聞道」

筆者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做聖賢,就是為了做君子,就是為了做大人,人活著就是為了「聞道」和「求道」。

君子,在中國人的字典里常常是指道德高尚和人格高尚的人,也稱為正人君子。在古人的眼中,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呢?孔子對君子的概念有著詳盡的闡釋,「君子」一詞在《論語》一書中,共出現107次之多。那他都是如何論述「君子」的呢?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為道而努力,不為吃飯而奔忙。種田的人,也有可能挨餓;求學做官,俸祿也就有了。然而君子,只是為大道不行而擔憂,而不為自身的貧窮與否而擔憂。」孔子認為,君子是追求真理大道的人,不為衣食而奔波勞碌。那麼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君子又是怎麼做的呢?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勤勉於事,謹慎於言,找有德有才的人指點自己的錯誤,這樣可以稱為好學之人了。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把道義看作根本,按照禮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表達它,用誠實的態度實現它。這才是君子啊!「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怕自己無能,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因為一個人的言辭而提拔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的品行不合乎自己的標準而忽略他的話。此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不要貪戀女色;等到壯年,血氣方剛,不可好勇鬥狠;到了晚年,血氣已衰,不能貪得無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敬畏天命,敬畏長輩,敬畏聖人說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所以他們不知畏懼,輕視長輩,詆毀聖人說的話。

孔子還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懂的命運是由天註定的,不懂得因果,沒有可能成為君子。這正是孔子的天命觀。除了三戒三畏之外,孔子還認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神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體態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敬業,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不可以苟且偷生。發怒時要想到後果,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子貢詢問成為君子之道,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說之前先做,做到了之後再說。子貢又問:「君子亦有惡乎?」孔子說:「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子貢問:「君子也有所厭惡嗎?」孔子說:「有啊!厭惡那些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那些身居下位卻詆毀上官的人;厭惡那些勇猛卻不知禮的人;厭惡那些果敢卻固執己見的人。」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孔子問:「賜啊!(你)也有所厭惡嗎?」「厭惡那些把竊取或竊取他人的東西當作聰明智慧的人;厭惡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不懂得謙遜而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那些攻訐人家的隱私,把說道別人的短處而自以為正直君子的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矣。」孔子說:「唯獨你這樣的君子與小人在一起是難以相處的。你親近他們,(他們)就對你無禮,你疏遠他們,(他們)就抱怨和嫉恨你。」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孔子說:「一個人年齡到了四十歲,已到不惑之年還被別人所厭惡,那他這輩子可以說是完了,不會再有什麼大出息。」

子路也曾詢問君子之道,子曰:「修己以敬。」又問:「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再問:「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告訴子路:「修身,以達到恭敬謹慎。」子路又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又說:「修身,讓家人感到安心。」子路再追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進一步說:「修身,讓百姓安居樂業。這連堯舜也難以完全做到的事情吧?!」孔子與子路的這三問三答,正是孔子一貫倡導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子路好勇,又問:「君子尚勇乎?」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把義放在第一位。君子有勇氣而不遵守道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氣而不遵守道義,就會做盜賊。

司馬牛詢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不憂愁、不恐懼就可以叫做君子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自己而問心無愧,還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至此,孔子把君子應該具有的人格特徵描述的很透徹了,但還不足夠,又與小人做了一番比較,讓後人更容易理解他對君子的人格理想所包涵的內容。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心地坦蕩;小人總是心胸狹窄,恐惶不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為義所動,小人為利所動。又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對人一視同仁而不徇私護短,小人則結黨營私而不一視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處,而不助長別人的壞處。小人則正好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用自己的正知、正見、正等、正覺和正確的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使一切都恰到好處,卻不隨便符合別人的意見。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別人,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君子可以和任何人和諧相處,但(也)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小人不一樣,小人可以接受相同的意見,但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何晏《論語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但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君子能夠保持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且能和睦相處。小人是不能形成一個團隊的,離心離德,沒有共同的追求與目標。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君子坦蕩蕩,即使意見不一,卻是心胸寬廣,能和氣而公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彼此之問(間)不搞小動作,小人之間卻是該表達時不表達,表面隨聲附和,私下卻在互相拆台。要想做個公正的人,就要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就像君子那樣,即使互相之間有異議,也能不存私心地表達出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質,小人表面上的「同」並不能代表「和」,「和」應該是更高意義上的、更本質的一種美德,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也是一種很高的道德要求。今天的「和諧社會」應該正是基於這種「和」的要求,而達到的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高度的統一。我們現在所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一種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們要建設的社會是一種真正的和諧而不是表面的和諧,是長久的和諧而不是一時的和諧。所以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用科學發展觀看問題,提高自己的素質,努力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如果我們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麼,我們的家庭、家族、單位、社會和國家就既可以一團和氣,又可以不斷發展。如果從個體到團體都能做到和而不同,能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好(去掉)核心價值觀,努力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指日可待了。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心存道德標準,小人只顧念鄉土之情,君子行事遵循自然法則和人倫法度,小人只從是否有恩惠自己的角度著想。

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容易被人家侍奉而難以被人家討好,如果身邊的人不以正道來討好,那君子就不會高興。任用下屬時,君子能量才而用。小人難以被侍奉卻容易被討好:只要是討好,即使是歪門邪道,小人也很受用。小人任用下屬時,則求全責備。

孔子的「君子」人格觀,首先要重視的就是個人修養:要敬天、敬人、敬業,使家庭的親人、家族的族人和天下的百姓安居樂業;次之,要具備三項道德:仁愛、智慧和勇敢;第三,要堅持四項原則:正義、遵禮、謙遜、誠信;第四,要做到知止定靜安慮得,要做到處處思慮周祥、遵守規範、避免過錯。孔子確立了君子的標準,賦予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責,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擎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闡發並規範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正因為如此,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高歌依然縈迴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為我們華夏兒女樹立了人生追求的偉大目標,在當前社會變革轉型的重要時期,對於我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人格品位、弘揚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強大民族根基、振興民族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聖賢智慧,共贏幸福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心連心聖賢智慧 的精彩文章:

TAG:華夏心連心聖賢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