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品歷史文化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春秋戰國時期,祭祀用香主要有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以及供 香酒、供穀物等。香蒿常被視為美好之物,
燃香蒿是一種重要的祭禮。向神明奉獻穀物是一種古老的祭法,「香」字本身就源於穀物之香。
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出現了所謂的百刻香印,印香熏點,是用以計時之用。《周氏香乘.卷二十三》有熙寧癸丑歲,大旱,夏秋衍雨,井泉枯竭,民用艱,飲時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曉。又同書錄有【五更印刻】計晚上的時刻(下午八時-早上六時),按照節氣的推移,而由不同的篆香十三個,可以說精密至極。這種香時計應該是線香的發端。
「線香」的出現,線香的名稱在明.李時珍(1518-1593)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本草綱目.卷十四》李時珍言:金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線香,又作仙香、也稱長壽香。《禪林象器箋?二八》無著道忠禪師言或言仙香。雜抹眾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煙長久,故稱仙香,又雲長壽香。其制纖長如線,故稱線香。無著道忠禪師(公元1653-1745),日本高僧,編著《禪林象器箋》,成書於一七一五年。我國線香的製作傳入日本,最早的史料見於亭保五年(一七二0)《長崎夜話草》所言,有位取日本名字五島一官的人,來自中國福州,在長崎開始教人製造線香。線香很快取得日本文人及煎茶人士的喜愛,由於其自由、飄逸的氣質,使人產生超越世俗,隱逸的聯想,所以也稱為仙香。
焚香的煙霧繚繞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寺院與道觀。佛經把香作為一種修行的方法,以香講述佛理和修持功德,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用「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見知香」五香來講述「五法分身」的修行道理。而在道觀中也以香作為修行的方法,在修道、做法事活動中,香料成為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形香使用是為了代表誠心和敬心,突出於禮。無形香的修持是為了證道,有形無形,都不可或缺。道家經文也雲:「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台。」既是說有形無形香的契合。
TAG:終宮香坊手工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