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所軍校,一群學生 和一個國家

一所軍校,一群學生 和一個國家

歷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主持,正式宣告黃埔軍校成立。

2018年6月16日是黃埔軍校成立94周年的紀念日。"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黃埔軍魂一直流淌至今。

"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在那年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對來自全國的教官和學生共500餘人致開學詞,希望他們心懷革命精神,能為民族未來而奮鬥,"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種責任。諸君都到這個學校內來求學,我要求諸君,便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種責任。"

黃埔生,自此成為了一個影響中國風雲激蕩幾十年的群體。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一處,因革命理想並肩作戰,因驅除外辱同仇敵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見。在20世紀上半葉,他們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劇,塑造了今天中國歷史的滄桑面貌。

無論是彪炳史冊的名將,還是飽經風霜的老兵,在他們身上,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民族所有過的苦難與彷徨,失落與夢想,絕望與希望。

老兵張訪朋身上,依然可以見到年輕時的軍旅生涯留下的痕迹。他的襯衫洗得潔白,筆直地扎進西裝褲里,像是一座挺立的豐碑,記錄著歷史的刻度。這位黃埔16期學生,家裡的擺設時刻提示著人們那所軍校曾經的追求——"天下為公",這是孫中山的志願;"親愛精誠",這是黃埔軍校的校訓。

張訪朋在1938年正好20歲,血氣方剛,眼見山河破碎,心緒難平。興寧縣傳來一個消息,黃埔軍校正在當地招生。"黃埔軍校很出名的,我們的很多軍官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凡是想抗日就要進黃埔軍校。"

在抗戰時期,黃埔軍校一共成立了九所分校。張訪朋所在的分校,原是在南寧,幾經變動,1938年遷到桂林,全稱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主任馮璜。

據1984年台灣《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會刊》記載,學校"將校部及步兵隊,先移桂林李家村,開始建築校舍,其地依山帶水,有甚多天然防空岩洞。"

在黃埔軍校,第一期時開設的科目只有步兵,到了第二期,才出現了炮兵、工兵等多兵種。革命軍的火種,逐漸在長洲島上薪火燎原。

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他28歲時那封著名的《上李鴻章書》:"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

1884年6月,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收下了這篇8000多字的上書,但李鴻章卻沒有召見那個年輕的醫生。1924年,58歲的孫中山終於將當年的理想一一變為現實——國立廣東大學和陸軍軍官學校先後建立。

陸軍軍官學校以後幾經更名,但一直俗稱"黃埔軍校"。大門彩樓兩側懸掛了一副著名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這副對聯也成了黃埔軍校的一個標誌。它正是孫中山開學講話的精髓所在——革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國民革命。建立於這一時期的黃埔軍校,也可以從其中看出國共兩黨那段時間的親密。軍校成立後,國共雙方均在黃埔軍校共事,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先後擔任過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黃埔軍校一步步實現了國民革命的目標。直到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告終。黃埔軍校的學生,也因此分化出了信仰不同的兩派。分道揚鑣,日後分別成了國共兩軍的重要統帥。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蔣介石積極籌備軍校遷往南京的工作。直到1928年3月16日,新的軍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39年的6月16日,是黃埔軍校成立15周年的紀念日。當日,在成都北校場舉行的校慶活動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以及宋氏三姐妹的宋靄齡、宋慶齡在檢閱台上參加盛典。

黃埔軍校第一次被動遷校還要追溯到1938年8月15日。那是個星期天,在拂曉時分,當時還在南京的黃埔軍校響起了緊急集合號聲,全校師生集合出太平門向紫金山麓金大農場樹林中疏散。下午3時,日軍飛機轟炸了南京城區,黃埔軍校部分校舍被毀。當日,校部宣布學校將西遷九江。

黃埔軍校在教育綱領上也進行了多方面改革,校長蔣介石尤為重視自動自發革命教育。抗戰在這一時間進入了僵持階段,1938年10月25日武漢會戰後,雖然日軍取得了勝利,但卻極度損耗了國力。

抗戰八年國軍犧牲三百八十萬人,最高軍銜陸軍上將,現在的人們是很難想像,當時中國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抗戰的。普通國民革命軍每個師裝備:士兵粗布衣服兩套,草鞋兩雙,每師平均兵員九千六百人,步槍二千支,子彈每人二十發,輕重機槍六十挺,山炮五門,汽車二十輛,坦克無,空中掩護無。士兵每日吃兩頓,其中一頓稀飯。

1945年的8月,抗戰結束了。國民黨軍隊先後前往越南、台灣接受日本投降,之後又返回大陸。那時大概沒有人會想到,台灣會在日後成為國民黨敗逃大陸後的停留地,兩岸隔海相望,雨打風吹去,時間已過了半個多世紀。

內戰開始之後,四野一路南下,指揮的林彪正是黃埔4期的學生。他打敗的陳誠、杜聿明等也都是出自黃埔軍校。內戰期間,國民黨的主要將領大多為"黃埔系"。

國共內戰開始後,已是中校軍銜的張訪朋主動要求調往上海,遠離內戰。他曾在1949年去台灣住了幾個月,但因為大陸的妻子手續辦理出現問題,他又返回了。不料,此時大陸已經解放,張訪朋沒能再回台灣。他留在了廣州,在一所民辦中學——曙光中學任職校長。

1956年,學校合併成立三十七中,張訪朋成為了一名教師。到了1959年的鬥爭中,張訪朋因特殊原因,被發放至白雲山農場,直到1977年才返回到了教師崗位。

1984年6月16日大陸重新成立的黃埔軍校同學會,黃埔生徐向前元帥在賀詞寫道:"切記中山先生教導,發揚黃埔精神,惟發展國家統一、民族強盛為己任,拋嫌釋怨,攜手合作,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貢獻餘力,為中國革命和自己的歷史增光添彩"。

同學會的成立,對一批黃埔生來說都是好消息。然而當時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黃埔生的歷史問題一直沒有平反,那些學生有的工作降了級,有的被送回鄉下。

作為校訓,"親愛精誠"保證了黃埔軍校同學間的感情。早在1924年5月8日,蔣介石就對黃埔一期學生訓話時,解釋校訓寄語道:"我所盼望於諸位同志的重要點,就是大家相親相愛,和衷共濟,如同手足一個樣子。"

在官方層面,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的最主要作用,在於方便開展對台工作,並將其宗旨定為:"發揚黃埔精神,聯繫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國家統一是老兵談論的一個話題,"黃埔同學脫離不了政治了"。

1996年黃埔軍校於舊址重建後,成為了遊人參觀的景點。大門裡人進人出,迎接他們的不再是槍林彈雨,國破家亡。滾滾珠江在門前奔流,轉而向南洶湧。江上煙波浩渺,遠處的廣州城區看不見輪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里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