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窯、渾源窯黑釉剔花器的比較研究
黑瓷是中國古代北方瓷器中最為普通的一種釉色瓷器。說它普通,是因為黑瓷的生產對胎料、釉料、燒成溫度要求不是很高,選用高嶺土質的黏土,以氧化鐵為主要的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即可燒造。黑瓷一般施釉較厚,漆黑的釉面可以掩蓋粗糙的胎體,因此黑瓷的胎料不需要精細加工,具有原料豐富,工藝簡單、燒造容易、成本低廉的優點,一般窯場均可燒造。
山西是黑釉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唐以後幾乎每一處窯址都生產黑瓷,燒造遍及全省。由於黑瓷的生產以滿足百姓日用為主,生產容易,成本相對較低,因此長期以來,黑瓷的生產久盛不衰。作為百姓用瓷,黑瓷大多品質粗劣,總是給人一種傻大笨粗的感覺,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的追求,並沒有因為瓷質的粗劣、器物的笨拙而捨棄。宋金時期窯工們在充分掌握燒成溫度,釉中氧化成分變化的基礎上,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鴣斑」「鐵鏽花」等品種,還在黑厚的釉面上做出了剔花、劃花和印花等裝飾。其中在黑釉上剔花是黑釉瓷中裝飾性最強、最具藝術效果的品種,為金代山西民間瓷窯裝飾藝術的一朵奇葩。
渾源窯、大同窯是金代山西重要的古窯址,在黑釉上剔花是兩窯具有特色的產品。本文通過窯址調查,對大同窯、渾源窯黑釉剔花的不同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對天鎮夏家溝出土的黑釉剔花器及金代黑釉剔花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
1
窯址概況
宋金時期是山西黑瓷蓬勃發展時期,也是黑釉剔花最為興盛的時期。調查已知生產黑釉剔花器的窯址有大同的青瓷窯、渾源的界庄、懷仁鵝毛口、朔縣下磨石溝、臨汾龍子祠、鄉寧西坡窯等十餘處。其中尤以山西北部的大同青瓷窯,渾源界庄窯剔刻花數量較多,剔刻技術最為嫻熟,線條粗獷而富有特色。
渾源窯 位於渾源縣東南24公里處青瓷窯鎮的界庄村,窯址在界庄村東北的一個山坡上。主要燒制白瓷、黑瓷。白瓷大都胎質較細,薄胎,有的在碗內印有印花圖案。黑瓷的胎質多為土黃色,相對較粗,釉面光亮,器型主要有瓶、罐、碗、燈、器座。窯址中採集有白釉剔刻花、黑釉劃花、黑釉剔花瓷片。黑釉剔花的器物主要是罐、瓶,盆,剔花集中在罐、瓶的腹上部,器形相對較小,胎質較細。可以看出,該窯是將優質的原料用做白瓷和製作黑釉剔花器,而將較粗的原料燒造普通的黑瓷。
大同窯 位於大同市西郊青磁窯村,東距大同20里,西距雲岡石窟10里。與乾隆四十七年《大同府志》所記載青磁窯的地理位置相同。窯址在村西的瓦窯溝,暴露面積不大,主要燒制黑釉器,亦有褐釉、茶葉末釉產品,器形以生活中常見的碗、瓶、缸、罐、雞腿瓶為主,以大件居多,製作較粗糙。剔花器物主要有梅瓶、罐,器底足滿釉。窯址中出土有一刻有「公用瓶」字樣雞腿瓶的殘片,說明大同窯雖是民窯,可能也偶為官家訂燒某種器物。
大同、渾源兩窯地處晉北高原的大同盆地,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山西重要的煤產區。其地下蘊藏著豐厚的煤層,煤系地層中所夾的泥岩是以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一種黏土岩,是優質的制瓷原料。桑乾河從西向東經大同盆地「亂流縱橫」,十里河、刁窩峪河等支流從窯址流過,充足的燃料、豐富的水資源和原料為瓷器的燒造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2
黑釉剔花的特點
所謂的剔花,可分為兩種,一是器物成型後,在施釉的胎體上,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圖案,在釉面上勾勒花紋,然後將釉面剔去,露出胎體,由於釉色與胎體的顏色不同,形成了對比鮮明的裝飾效果,可稱之為釉面剔花。二是在成型的器物上施白色的化妝土,按照圖案設計剔去化妝土,然後罩釉燒制,可視為化妝土剔花。從裝飾效果看,二者都是利用顏色的反差形成對比,而達到美化器物的目的。大同窯,渾源窯的白釉剔花器所採用的是化妝土剔花,而黑釉剔花器則是採用前一種工藝,即釉面剔花。窯工們正是利用了黑釉這種色澤自然美的特點,在釉面上剔出裝飾性的花紋圖案,使剔出的白地胎體與黑色的釉面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出了高超的工藝技法和極佳的藝術效果。
大同青瓷窯,渾源界庄窯都是以黑釉剔花為其裝飾特點。從窯址調查及出土的遺物看,產品主要是滿足周邊地區民用,因此大都是民間實用的日用器皿,以碗、瓶、罐、缸居多。兩窯的黑釉剔花器頗有相似之處。如剔花器物相對其他黑釉器來說,胎的質地都較好,可見兩窯均是在胎質較好的黑釉器上剔花。因剔花器屬於黑瓷中的精品,因此燒造不同於一般器物,不採用疊燒或套燒,而是一匣燒一器。剔花器多為瓶、罐、盆。剔花主要集中在器物的腹上部,其剔花紋飾及製作工藝是:依據設計的圖案,先在器物腹部剔刻出上下二道弦紋,組成邊框,然後在弦紋內飾草葉紋等主題紋飾,剔花則採用剔地留花的手法,用篾子等尖狀物剔去圖案外的釉面,以此襯托突起的釉色花紋,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於均使用當地的瓷土做原料,而當地瓷土的質量不高,因而胎質總體較粗,釉色不純,除黑色外還出現黑褐、醬色等。從窯具看,所使用的桶形匣缽及大小支托等窯具也完全相同。可以看出,兩窯相距不遠,地域接近,在生產工藝上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因而形成十分相近的燒造風格。
儘管兩窯生產的黑釉剔花器有諸多相似的地方,但從窯址採集的標本仔細對比觀察便不難發現,其剔花器物從胎質、器形上還是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胎質上看,渾源窯剔花器的胎體有粗細之分,胎細者呈白色,稍粗者呈土黃色,相對大同窯而言,胎質細膩;大同窯則胎體多為粗質夾沙,呈灰褐色,由於淘洗不凈,胎骨可見大小不等的顆粒狀黑色雜質。從器形上看,渾源窯剔花器為小口瓶、小盆、子口罐,胎薄體輕,器形較小;大同窯主要為梅瓶、罐、盆、缸,器形較大,胎的厚度一般為1厘米左右,夾沙粗胎,體厚重,胎質堅硬。從釉色上看,渾源窯剔花器施釉較薄,釉色漆黑、釉面潔凈光亮,施釉均勻。大同窯則施釉較厚,釉色深淺不同,多為黑褐色、少數呈醬色,由於胎體表面的光潔度較差,釉面多有褐色斑點,光澤暗淡。兩窯最主要的區別是剔花紋飾的不同,渾源窯的剔花以草葉紋為主要紋飾,葉邊多呈齒形,舒蔓翻轉,形象寫實,以單線條刻出花葉筋脈,線條柔和,其作輔助紋飾的菊瓣紋、曲帶紋、朵梅紋也都比較形象。大同窯的剔花則粗獷奔放,有花草紋、魚鱗紋、曲帶紋、水波紋,花草寫意性極強,花大葉闊,似花似草,花葉中象徵性地刻划出葉脈或花蕊,線條簡練,刀法自然,剔刻有力,給人一種洒脫豪放之氣。
兩窯不同風格、特點的形成,主要是由胎質不同造成的。渾源窯的胎質較細,適合製作胎薄體輕的小件器物,也不需要施較厚的釉面,剔花亦可精細些。相反,大同窯的胎質較粗,粗糙的胎質很難做出胎輕體薄的小件器物,只能做一些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施釉薄了又掩蓋不了粗澀的胎體,根據胎厚、器物大的特點,窯工們選擇了粗放洒脫的寫意性剔劃花,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頗具特色。
3
天鎮縣夏家溝出土黑釉剔花器
1955年5月,大同市天鎮縣夏家溝一居住遺址中出土了12件瓷器,其中有3件黑釉剔花器。一件為黑釉剔花梅瓶(圖一)、一件為黑釉剔花小口罐(圖二)、一件為黑釉剔花鼓腹瓶(圖三)。這三件黑釉剔花器,被認為是山西北部黑釉剔花的代表器物,一些陶瓷著作在談到山西黑釉剔花時,往往引用或提及,但具體到窯口,則有認為是渾源窯,也有認為是大同窯,或籠統稱其雁北地區所產。由於大同窯和渾源窯的剔花器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在缺少可供對比窯址標本的情況下,確實不容易分辨。筆者根據多年前對窯址的調查及採集的標本,通過認真比對試作如下分析。
金 黑釉剔花梅瓶 山西博物院藏
金 黑釉剔花小口罐
1955年山西天鎮縣夏家溝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金 黑釉剔花鼓腹瓶 底部墨書「郭舍住店」
1955年山西天鎮縣夏家溝出土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黑釉剔花梅瓶,高29.7、口徑3.9、底徑7.3厘米。直口,短頸,腹上鼓下收,底內凹呈圏足狀,底內施釉。肩部露胎,腹部刻上下二道弦紋,中間剔刻一舒捲的寫意草葉紋,草葉隨意。黑釉剔花小口罐,高24、口徑5.4、底徑13.1厘米。直口,圓唇,溜肩,腹上部圓鼓,下部漸收,底內凹呈圏足狀,足內有釉,漏胎處呈十字形。腹上部剔花,花紋分上下兩部分,以線條相隔,上部十一個花瓣環繞器口,腹部為卷葉紋,線條粗放。這兩件器物均為粗質的缸胎,胎呈焦黃色,施釉較厚,釉表面混濁不清,釉上有棕眼及斑點狀雜質。從其胎質、釉色看均與大同窯相同,圈足內底施釉,是大同窯的一個主要特徵,大同窯中不僅剔花瓶、罐,大宗生產的雞腿瓶亦是如此,在渾源等其他窯址中則未見。兩件器物的器口均為環形直口,口的上下沿有明顯的折楞,與此類似的器口在大同窯其他器物中也較為常見。腹部卷葉紋剔花,隨意揮灑,線條粗獷,充滿寫意,與渾源窯剔花相比顯得草率,隨意,在窯址中採集的一件剔花梅瓶的殘片(圖四),與黑釉剔花梅瓶在形制、釉色、剔刻技法、紋飾完全相同。從上述這些特徵來看,黑釉剔花梅瓶、黑釉剔花小口罐與渾源窯明顯不同,而與大同窯的產品基本一致,因此,可認定這兩件器物為大同窯產品。
大同窯黑釉剔花梅瓶腹上部 山西省文物鑒定站藏
另一件黑釉剔花鼓腹瓶,高24、口徑4.3、底徑11.5厘米。小口,平沿,細頸,圓鼓腹,圈足,底足內為無釉的細紗底,底部墨書「郭舍住院」四字。米黃色胎,從胎體上看明顯與大同窯的不同,胎體細密,釉黑而光亮,而與渾源窯的相似。頸肩部的一周菊瓣紋,腹部一周剔刻四個錢紋開光,開光內折枝卷葉紋,開光間剔刻的草葉紋,一枝一葉清晰可辨,十分細緻,與大同窯粗獷的風格迴然不同。我們在渾源窯採集到一件剔花瓶的腹上部(圖五),其頸肩部一周剔花菊瓣形葉,葉長且為曲形,與此瓶所飾菊瓣葉相似。綜合以上分析,此剔花鼓腹瓶應為渾源窯產品。
渾源窯黑釉剔花瓶腹上部 山西省文物鑒定站藏
4
黑釉剔花器產生的原因
大同窯、渾源窯是山西兩處重要的古代窯址,考古調查證實,金代是它的興盛時期,黑釉剔花器正是在這一時期所燒造。黑釉剔花器之所以在金代興盛,並非偶然,探究起來主要應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
大同、渾源地處雁北塞外,936年後晉石敬搪把燕雲十六州割讓遼之後,即歸遼管轄,1044年遼興宗將大同升為遼的西京,客觀上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繁榮和發展。1122年金女真人攻佔大同後,大同、渾源為金的統治範圍,金仍以大同為西京,先後設左副元帥府,都元帥府,西京大同不僅是中原北部軍事、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中心。1125年,金朝開始了對北宋大規模的戰爭,西京大同作為金入主中原的戰略基地,與自幽州南下的金軍東西夾擊,攻破開封,滅亡北宋。從中國陶瓷發展看,戰爭是影響瓷器生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宋金戰爭期間,雁門關以南戰事頻繁,由於戰爭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一些窯場停燒,而地處雁門關以北的大同、渾源,是金人入侵中原的立足點和戰略後方,是金人統治經營的地區,從雁北幾處窯址調查來看,從1122年女真人佔領大同到1212年蒙古軍攻陷大同,這期間瓷器生產一直沒有中斷,由於沒有戰事,人民生活相對穩定,作為生活必需品生產的制瓷業,在這一時期得到恢復和發展。
二是市場需求刺激黑釉剔花器的生產。
大同窯、渾源窯屬民間瓷窯,作為民間瓷窯,它的產品直接面對的是普通百姓,因此它的生產必然要受市場的影響,市場需求,社會需要決定它的產品。在金統治近百年的時間裡,金之西京由宋遼、金遼戰爭的戰亂地區而成為金統治的中心區域,人口激增,經濟發展迅速,始終處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由於人民生活較為安逸,人們對瓷器的使用已不僅僅是滿足簡單的實用,而是在實用的基礎上增加了審美的需求,這種需求直接刺激了制瓷業,導致了產品的變化。為佔有市場,滿足不同階層的需要,窯工們必然要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調整,產品分為三六九等,質量有高低不同、價格有貴賤之分,不僅要生產價格低廉、生產成本較低的普通用瓷,也要生產價格較高的高檔製品。在黑釉上剔花,費工費時,顯然比生產一件普通瓷器工藝要求高,過程複雜得多,不論從胎質、釉色、燒成工藝上看,都屬於產品中的高檔品。窯工長期從事瓷器生產,利用自己的經驗,用優質的材料生產品質較高的產品,用普通原料生產一般用品,黑釉剔花器正是在黑釉瓷燒造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燒的一個品種。
來源:《文物天地》2018.5
TAG:在線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