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駛過家鄉路
難忘舊時光
交通工具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從中品味出百姓生活的幸福。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津南百姓的衣食住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們出行的變化。從過去的土路、沙路、石路、爐灰渣子路到如今寬闊的柏油馬路。從過去出行坐馬車、擠公交車,到如今自行車、摩托車比比皆是,計程車招手就停,公交車、地鐵、輕軌四通八達,小轎車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這短短四十年的變化,豈是一個「快」字所能說盡?交通工具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從中品味出百姓生活的幸福。
我是土生土長的津南鹹水沽人,過去,津南地區多是坑坑窪窪的土路,颳風暴土揚場,下雨泥濘不堪。人們走親訪友或是去市裡,除了坐馬車,就是坐「二等」(一種后座上固定一個小椅子的自行車),後來建了公交站,就能到那時唯一的一條公路上坐公交車了,這條公路現在叫「津沽路」,過去俗稱「海大道」。說是大道,實際上也只能並行兩輛車,而且公交車又少、又慢,間隔時間又長,真不如騎自行車方便。可在我小的時候,自行車可是稀罕物件。記得那時,鄉下的舅舅把自己用白水管攢的自行車送給了正在上初中的哥哥,這種自行車俗稱「大鐵驢」,讓哥哥在同學面前著實風光了一把。
有一次,哥哥用「大鐵驢」帶著我去給鄉下的舅舅家送收音機,收音機是爸爸自己組裝的。騎車到半道,哥哥忽然內急,便趕忙下車去方便,誰知他竟然忘了我在後衣架上坐著,從後面一偏腿,把我也捎帶下來啦,結果人仰馬翻,收音機也摔壞了,舅舅家也沒去成。最可氣的是,哥哥竟然沒去管趴在地上疼得呲牙咧嘴的我,也沒管摔得七零八落的收音機,卻只顧看他的「大鐵驢」摔沒摔壞。唉,誰讓人家對自行車比對我這個親妹還親呢。後來我和弟弟用這輛「大鐵驢」也學會了騎車,我也從此與自行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升入鹹水沽第一中學後,騎的第一輛紅旗牌自行車是早已參加工作的哥哥為了鼓勵我而買的,這輛車在上學路上陪了我好幾年。參加工作後,我託人搞到一張自行車購買證,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這輛車伴我在上下班的路上風風雨雨七八年。待到我結婚時,三大件里有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這輛車為我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當時交通還不太方便,坐公交車不但要排隊購票,還要等很長時間,所以每次和老公去市裡婆婆家都是騎車,樂得個逍遙自在。再到後來,我家由平房搬入了老公學校分配的樓房,為了搬進搬出方便,我換了一輛摺疊自行車,那時我還不想換電動車,因為騎車是一種有氧運動,既活動了筋骨,又欣賞了沿途的風景,何樂而不為呢!後來我歲數越來越大了,體力也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充沛了,所以才換了一輛電動自行車。就這樣,從上學到工作直到退休,我騎著自行車既欣賞了沿途風景的日新月異,更見證了家鄉道路的舊貌換新顏。
現如今,我的兄弟姐妹、女兒女婿都有了自己的私家車,周圍的鄰居、同事、朋友、同學家裡基本也是這樣對交通工具進行了升級和更迭,讓生活更加舒適,出門更加便捷。
四十年春風化雨,四十年眾志成城,四十年天翻地覆,四十年砥礪前行。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輝煌成果,感受嶄新時代的更多奇蹟吧。
來源:天津日報
TAG:網信津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