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的屈原
從屈原的死說起。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兵攻陷楚國都城郢。季節已然是六月,汨羅江上水波蕩漾,景美人歡。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早已經被朝廷流放在外多年的屈原正沿著汨羅江畔鬱郁而行。他衣寬頻長,發隨風舞,從遠處看很有一種道骨仙風的飄逸,只是近了看有點不堪,他臉上的表情過於獃滯,無神無采,寫滿滄桑與沮喪,全沒有了往昔的貴族氣。
初夏的天氣盛陽,
百草萬木茂暢。
我獨不息地悲傷,
遠遠走向南方。
眼前一片蒼茫,
聽不出絲毫聲響。
心裡的憂思難忘,
何能恢復健康?
反省我的志向,
遭受委屈何妨?
我堅持我的故常,
不能圓滑而不方。
······
有人與屈原擦肩而過,聽到了屈大夫類似於夢囈般的吟哦。那人覺得屈大夫的神色異乎尋常,走出不遠,聽得身後有重物落水聲,回頭去看,卻不見了屈大夫,只見江中濺起一股浪花,浪花開著晶瑩四散的瓣,美麗無比,轉瞬即謝。
司馬遷在他的作文簿上寫道:屈原因政治憂憤而自沉汨羅江。有人問司馬遷,你憑什麼這麼說?司馬遷問,你沒讀過屈原的《懷沙》吧?《懷沙》具有遺書的性質。什麼叫「懷沙」?「懷沙」就是懷抱沙石以自沉。那人說,你錯了,「懷沙」是懷念長沙的意思。湖南是屈原的流放地,長沙是湖南重鎮。那人的解釋似乎也不無道理。歷史老人在旁邊靜靜聽著雙方的爭論,他更傾向於司馬遷的說法。據此,他將屈原的死定義為自沉,將屈原的身份定義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兩千多年來,屈原因此備受後人景仰。
最終還是司馬遷說了算。他的作文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的聲音被官方執為正統。
可是,江湖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的,不然,那又怎麼叫江湖呢?有關屈原的爭議並沒有就此平息,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遠的就不說吧,民國的胡適拿著放大鏡一番窮經索據,乾脆說《懷沙》不是屈原所作,而是後人的偽作,理由是《懷沙》的用語與屈原的語言風格略有出入。胡適是誰,居然如此狂妄?胡適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北京大學的校長。一個是歷史之父司馬遷,一個是北大校長鬍先生,不同朝代的兩位猛將偏偏相逢在同一個角斗場上,且不管誰的功夫更了得,單是要找一個裁判就沒有人敢站出來。
可是,故事還沒完。
1944年,有一位叫孫次舟的學者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當時的《中央日報》上,說屈原其實是一名文學弄臣,並轉述友人言「昔聞一多先生亦有類似之說,以屈原與梅蘭芳相比」。何為弄臣?即帝王狎昵的臣子,讓帝皇弄來弄去的臣子。現代沒有「弄臣」之說,現代的說法似乎更加直截了當,也更加有失斯文,叫同性戀。首先舉手同意這一觀點的居然是朱自清。繼而,楚辭研究的領軍人物聞一多也撰文支持孫次舟,而且聞一多的文章就發表在郭沫若主編的《中原》雜誌上。認識孫次舟的人不多,但認識朱自清、聞一多、郭沫若的人也不多嗎?他們同為民國巨擘,文章學識俱是高山仰止,是彼時天下道義的形象大使,他們不是信口開河、顛倒黑白的群小。
看來,民國的學界對於屈原,真是一處風波亭。唉,怎麼會是這樣?真讓人頭疼。或許,真是屈原的身份充滿了疑點?
可是,故事還沒完。
還有一種觀點,說屈原並非自沉,而是死於一場帶有政治色彩的婚外戀。屈原有一首詩,叫《湘夫人》。屈原說,湘夫人就是河之女神。可是有人不相信。不相信的人說湘夫人的原型是鄭袖吧。鄭袖又是誰?是當時楚懷王的愛妃。屈原因此被判疑似動了懷王的乳酪。懷王從《湘夫人》里果真也讀出了曖昧,於是以政治的名義將屈原放逐。後來懷王死,皇室怕屈大夫和鄭袖死灰復燃,於是決計讓他消失。殺手在汨羅江上發現了正在散發弄扁舟的屈原,於是划船追殺。屈原發現了身後的異常,也奮力划船要逃離險地。兩隻舟子就在江上你追我趕,壯觀異常。但最終屈原被趕上了,捆了個嚴嚴實實,像粽子入鍋一樣被沉入江中。
膽小怕事而又冰雪聰明的人民目睹了整個過程,但不敢聲張。為了不忘卻的紀念,就以端午賽龍舟、包粽子來含而不露地演繹那一場謀殺。一切說得不僅有鼻子有眼睛,而且有嘴巴有睫毛。信不信由你。
究竟有沒有有目擊者?即便有,兩千多年過去,他的證言一傳十,十傳百,早已經面目全非,南轅北轍。即便江中曾經有目擊的魚,那魚終究也無法游過兩千多年歲月的河流。
還有人說,鄭袖不僅不是屈原的相好,而是和靳尚、子蘭一樣,是屈原的政敵,死敵。
真相撲朔迷離,歷史充滿太多的迷霧。從時間上說,爭辯雙方,司馬遷最靠近案發現場。可是,他的論證並未能讓會場安靜下來。是的,有關屈原的一樁無頭公案早在學術界鬧得沸沸揚揚,只是尋常百姓遠離學界沒有聽聞罷了。又或許,這只是歷史組織發動的一場文字獄。文字獄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一道人文景觀,就像是路旁的里程碑,時不時總可以碰到。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可是,這是清風嗎?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誰敢來趟這場歷史的渾水?
但不管誰對誰錯,都已經沒有對錯。何況,並非所有的真相都有益無害,也並非所有的謊言都具備欺詐性和破壞力。是的,這只不過是楚辭研究中需要順帶釐清的問題,大家都只是說說而已,沒有誰帶著修改或者顛覆屈原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詩人這一定義的動機。維護屈原的正面形象是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的責任,人類的發展需要正能量的引導和主導,需要一種良好的輿論秩序,需要信仰,需要英雄和榜樣。
屈原的家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不容懷疑,他最早提出美政的設想與主張,是最早的「香草美人」。他在文學上的建樹舉世公認,他一生創作了《九歌》、《九章》等二十多首優美的長詩,採用楚國方言,採用民歌的形式,開創了「楚辭」這一詩歌新體裁,他的代表作《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這麼文采飛揚的話誰說的?屈原,一個詩性的屈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這麼富有哲學思維的話誰說的?屈原,一個理性的屈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麼富有昂揚鬥志的話誰說的?屈原,一個烈性的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麼孤傲不群的話誰說的?屈原,一個率性的屈原。
今天是端午,我倒了一杯酒,希望能在靈魂深處,與屈原對飲。
寫於二一八年六月十八日。
TAG:昭明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