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發現|詩經中的「簧」長啥樣?

考古發現|詩經中的「簧」長啥樣?

原標題:考古發現|詩經中的「簧」長啥樣?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詩經·小雅·鹿鳴》




石峁古城的外城東門

榆林石峁遺址,是中國考古的一個傳奇,經過連續兩年的發掘,石峁遺址考古隊在皇城台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最令人驚喜的是,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考古專家還甄別出了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骨制口弦琴


目前已掌握的資料表明,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於皇城台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8—9厘米、寬超過1厘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一同發現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於距今約4000年前。專家判斷其為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其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骨制管哨


《詩經·君子陽陽》中:「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詩經·小雅·鹿鳴》中記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些先秦文獻中的「簧」就是此次發現的口弦琴。它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


中國早期樂器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為早期管樂器。而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絕對年代距今約4000年,數量達20餘件,系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



陶制球哨

口弦琴是一種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在石峁遺址的骨制口弦琴出土地附近,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此次展出的骨哨和陶哨,根據文獻的記載,專家推測這些口弦琴當初的演奏場合可能與某些重要的祭祀有關。結合目前我國羌族男女還在用口弦琴傳情表意的實際情況,專家推測,石峁先民或許當年在祭祀之外也曾用口弦琴互訴衷腸。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流行於我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類樂器。可見,口弦琴具有廣泛的民族性,為世界上多個民族所使用,保持著人類早期弦樂器的原始特質,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承擔著共同的功能——溝通人神天地。


來源:中國文物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精彩導覽|《大眾考古》第五十九期目錄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