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夏至不熱,五穀不結

夏至不熱,五穀不結

2018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8:07:12

農曆戊戌年 五月初八 星期四

6月21日或22日,夏至節氣。這是一個源於天文的節氣,它代表了一種極致,這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標誌著盛夏季節的開始。

《呂氏春秋》中說「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

古人認為,所謂夏至,「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助陰氣之始至,三以見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也就是陽氣將衰,陰氣始萌,陽光的直射抵達最北,感覺是陽光最親民的一個節氣。

既然夏至時我們從太陽那裡獲取的熱量最多,但為什麼最炎熱的天氣卻發生在夏至之後的小暑、大暑呢?古人給出的解讀很形象。

「大寒在冬至後,二氣積寒而未溫也。大暑在夏至後,二氣積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後,二氣寒暑即未即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溫,弗事加薪,久而愈熾,既遷之,猶有餘熱也。」

此時,地表由陽光獲得的熱量達到最多。之後一段時間,熱量收益雖然逐步減少,但依然大於熱量散失,所以天氣繼續趨熱。直到熱量收支達到平衡、盈虧相抵時,氣溫達到峰值。

諺語云:「夏至不熱,五穀不結。」炎熱雖似煎熬,實則為饋贈。

至今,北半球諸多國家都「一刀切」地將白晝最長日(夏至)作為春與夏的分界線。雖然不名之為「節氣」,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令節點,尤其是那些身居高緯度、享受極晝待遇的國家。

夏至祭祀

自古以來,夏至雖被稱為夏節,但這個節日的慶典活動卻很少:一是因為農事繁忙:二是因為「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此時最具儀式感的活動便是祭祀,往往是北方祈雨,南方求晴。

夏至日祭祀的傳統非常悠久,周代已有之。古人認為夏之大祭,可以消除國之機荒、民之疫癘。夏至、冬至的祭祀規格最高,但祭祀對象又有差異。所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按照《周禮》的說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藉此消除國之凶荒、民之札喪。

所以,「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方丘奏之,地祇皆出」。

——摘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著

夏九九

「火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夏至之後便進入盛夏,就如同冬至之後便進入隆冬一樣。

諺語說:「夏至未來莫道熱。」

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數伏,所以入伏日期並不固定。如果夏至日恰好為庚日,入伏便早。如果夏至日恰好為辛日,入伏便晚,但大體上在7月中旬。

數伏的習俗,始於秦漢時期。「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謂伏,並不是指人們熱得懶洋洋地趴著,而是指陰氣潛伏。

如同冬至起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有數九的習俗,一個是冬九九,一個是夏九九。

古時冬也數九,夏也數九。儘管夏季南北氣溫梯度遠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謠具有顯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謠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但夏九九歌潘為什麼遠不及冬九九款謠那般流傳呢?我覺得或許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冬閑夏忙,無暇仔細數;第二,嚴冬之苦甚於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氣更為多元和複雜,人們的關注點比較分散,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氣溫方面;第四、夏九九說的是溫度轉變過程,而冬九九說的是生機的醞釀過程。那份守候,更為唯美,更值得人們憧憬。

當然,關於數伏,聽起來是「一刀切」的,都在同一天。所以見到報刊上「我市明日入伏」,大家就會覺得特別有喜感。實際上,古時候人們已經逐步意識到各地氣候的差異太大,同一天入伏,不十分合理。

《風俗通義》記載了關於部分地區可以自行選擇三伏起止日期的故事:

「漢《戶律》雲『漢中、巴蜀、廣漢自擇伏日。俗日:漢中、巴蜀、廣漢土地溫暑,草木早生晚枯,氣異中國,夷狄畜之,故令自擇伏日也。』」這在曆法一統的古代,算不算是一種靈活的氣候「自治」呢?當時,只聽說該此地區土地溫暑,其實比它們更溫暑的地方還有很多。

夏九九歌謠的版本雖多,但含義大同小異,舉婁元禮《田家五行》中的一例。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摘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著

夏至養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合理安排午休時間,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

夏至飲食

時令果蔬

夏至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節季,此時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品。暑熱傷津要多吃時令新鮮水果,蔬菜。

滑動查看:

桃子

桃的原產地在中國,人工種植逾三千年,古已列為五果之首,有「仙桃」、「壽桃」之美稱。

荔枝

荔枝的古名叫「離枝」,意即離枝即食,正如白居易所云「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莧菜

常見食用的還是紅莧菜,即赤莧。宋朝的蘇頌曾描述:「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傳統的臭豆腐即是以莧菜梗發酵腌制的滷汁炮製而來。

馬齒莧

比起莧菜,馬齒莧更為中醫藥學所青睞,其性寒涼,多部中醫古籍均記載其益氣、清暑、解毒、消腫,功效尤其顯著。馬齒莧是南北常見的野菜,夏季莖葉最為肥嫩多汁時,便可採擷入饌。

絲瓜

絲瓜的歷史並不算太久,推廣應用倒是挺快。《本草綱目》中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絲瓜處理極方便,口味也均清淡滋潤,夏日食之,最是沁人心脾。

黃花菜

作為中華傳統食材之一,黃花菜在我國栽培甚廣,湖南、湖北、河南乃至遼寧都有其特色產出。食用歷史也古已有之,《本草綱目》載曰:「今東人采其花而貨之,名為黃花菜。」然而黃花菜稟性濕熱,易引發過敏或哮喘,食用還需有度。

食譜

幾道夏至養生食譜,吃著美味的同時,輕輕鬆鬆祛濕防暑。

滑動查看:

山楂湯

材料: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白菊花100克。

做法步驟:

1、山楂片、酸梅加3.5千克水煮爛;

2、放入白菊花,煮5分鐘;

3、放入適量白糖,晾涼飲用。

功效: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荷葉茯苓粥

材料: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步驟:

1、荷葉煎湯去渣

2、將茯苓、洗凈的粳米/小米加入葯湯中,同煮為粥

3、加入白糖調味,放涼食用。

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的功效。

薏仁綠豆粥

材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

做法步驟:

1、將洗凈的糙米、薏仁、大米、綠豆放入水中浸泡2小時;

2、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煮開;

3、轉小火,邊攪拌邊熬煮,半小時至熟爛;

4、粥濃,根據口味加入鹽或糖調味即可。

功效:薏仁健脾化濕,綠豆清熱解毒。

冰鎮西瓜露

材料:西瓜,冰糖、白糖適量。

做法步驟:

1、西瓜瓤切丁,連汁倒入盆內冰鎮。

2、冰糖、白糖加水煮開,撇去浮沫,置於冰箱冷藏。

3、食用時將西瓜丁倒入冰鎮糖水中即可。

功效:可清熱消暑、消毒利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