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不知道!石窟「雙頭瑞像」國內獨一無二,巴州有座千年小莫高窟
到了四川巴州時,已是下午3點。巴州宣傳部的徐老師已早早在等候我,於是,放下行李,就直接去了南龕石窟——這座始造於隋,盛興於唐,一直延續到民國保持完好的南龕石窟,經過歷代開鑿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距今它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
這座石窟離市區很近,有造像176龕,2700餘尊,內容主要是佛教彩繪雕刻,兼有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藝術內容,還有大量的碑碣、造像記、題刻、詩文。南龕石窟雕刻精湛、造型精美、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石窟原來的名字是「光福寺」,這是唐肅宗皇帝在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元759年)為南龕山上的寺廟賜的名。關於皇帝對南龕寺的賜名,可以從「嚴武奏表」碑記中了解。嚴武在唐代被貶到巴州做官時見南龕寺廟破敗不堪、荒蕪,經他帶頭髮動當地鄉坤捐資修繕後,上奏朝庭請求皇帝賜名的奏章。
南龕石窟的形成與「米倉道」有著密不可分聯繫,「米倉道」在唐代一度非常繁榮,當時的唐代政治經濟中心長安、洛陽與四川聯繫密切,往來平凡。
米倉道是當時京城與四川地區聯繫的主要交通道路之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交往的日益深入,京城的佛教文化通過「米倉道」傳入四川,巴中作為「米倉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南來北往的商客、官員、文人墨客眾多,很多人在此開龕造像,裝彩題詞,南龕石窟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規模。在造像特點上,南龕石窟受京城佛教文化影響十分明顯,造像設計與盛唐時期的佛教造像一脈相承。目前,「米倉道」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即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也希望各位來賓對巴中文化大動脈、世界文化遺產——「米倉道」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米倉道」從秦漢至今歷經了3000多年的歷史,在各朝代均發揮了重要的連接傳播作用。在這條道路上,勤勞的大巴山人民不斷繁衍生息,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各個歷史時期的形態特徵在這條道路上被積澱下來,巴文化、石窟文化、抗元文化、紅軍文化、非物質文化孕育而生。在這條巴中歷史文化大動脈中,保留了大量文化遺迹,如:古道、題刻、遺址、城址、寨址、石窟造像、題刻等,至今保存完好,真實的反映了巴中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徵。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龕里坐滿了小佛像,那些小佛像總稱千佛,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有783尊了,有些小佛被破壞掉了。其實在佛叫里,千佛只表是多,並不是確切的一千尊,有的時候造千佛往往不只造一千尊,有的時候又不足一千尊。
南龕石窟不但造像雕刻得十分精湛,而且還留有許多名人的書法藝術作品。大家請看這幅黑底白字的書法作品。這是由兩隻動物分別勾畫成的一個象形文字,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片語。
南龕石窟最精美、最世俗化的一龕造像「西方凈土變」,這龕造像的內容非常豐富,首先請看正壁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台上,後室伸出枝蓮梗,每枝蓮梗上都有一位思維菩薩,各菩薩聽法入神,姿態各異,妙趣橫生,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千佛,最初佛教只有一尊佛,那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其它的人無論你怎麼修鍊你最多只能成為羅漢,不能成佛,這就是小乘佛教。現在世界上有的國家和地區還流行這種佛教。後來佛教發展了,產生了分化,出現了另一個派別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宣傳的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要你修行積善,犯了再大錯誤的人都有機會,有一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敦煌的莫高窟里,大家能看到一幅漂亮的壁畫雙頭瑞佛。此刻,在這裡,您可以看到一尊高浮雕的石刻雙頭瑞佛。龕中雕有3身像,居中者為「雙頭瑞像」他自胸部以上分出兩頸,各長一頭,頭上有高肉髻,共一頭光,身著袈裟,結跏趺坐於經壇上。這龕造像全國獨一無二,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
下山的路上,美麗的徐老師說,巴州不僅有南龕石窟,還有東龕、西龕和北龕。巴州有如此多的石窟,而且保持如此完美,國內罕見。尤其是這些佛教彩繪雕刻,兼有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藝術內容,還有大量的碑碣、造像記、題刻、詩文。南龕石窟雕刻精湛、造型精美、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TAG:簫寶剪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