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土味漢語vs土味英語,誰說誰「土」!

土味漢語vs土味英語,誰說誰「土」!

我可能學了「假中文」

近日,在日本的社交網路上興起一股「偽中國語」的浪潮,即日本網友發明出去掉平假名和片假名、只保留漢字的「超級簡練」書寫方式。雖然是不完整的日語表述,但並不影響溝通。因為一句話全部是漢字,看起來像中文一樣,所以被叫做「偽中國語」。

來看兩個例子:

上述對話的意思是:

—我今天會晚點回來

—為什麼?

—今晚要在橫濱的中華街吃晚飯

—知道了!羨慕!

請你多帶點土特產回來!

—知道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

午後,參加了赤倉庫草莓節

乘坐了遊覽車,夜景很美麗

克服了恐高症,開心

在中華街的重慶茶樓吃了自助餐

麻婆豆腐美味!其他店吃不到的!

你get到了嗎?

事實上,「偽中國語」早在2009年就已出現。日本的一個網站還專門推出「偽中國語」教材,讓大家熟悉基本的日語漢字辭彙的意思。比如「大変感謝」就是「非常感謝」,「全然問題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意思,「意味理解不可能」意思是「不能理解意思」。現在,甚至有日本人在「推特」上成立「偽中國語研究會」來規範這一交流方式。

「偽中國語研究會」的對話

這股潮流也引起了中國網友的注意,大家的態度多是包容,甚至有些「會玩」的網友也加入其中,創造出如「君中國語本當上手」(你的中文真不錯)等等「偽中國語」的句子。

這樣的話,不用學日文也能輕鬆看懂日語了嗎?

上述進階版對話你能完全理解嗎?

所以,看懂日語當然沒有想像中簡單。「偽中國語」是日本網友根據日語的語言習慣和自己理解中的中文,對日文中的漢字加以組合,應用於對話。看上去像是在說中文,但對於日語零基礎的中國人來說,就會產生「每個字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卻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情況。

在日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一陣「偽中國語」熱,並且伴隨著新詞的產生。這是為什麼呢?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在夏商時代就已經成熟,是記錄漢語的工具,也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曾經是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近鄰諸國的唯一文字,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消長,嚴格說來, 今天仍然採用漢字的國家只有中國和日本

中日兩國長期以來都使用相同的繁體字。為了普及教育, 提高漢字的使用效率, 中日兩國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簡化漢字的主張, 發起簡體字運動。中國在1956年頒行了《漢字簡化方案》, 這才確定了簡體字的地位。而日本則在1949 年就頒行了《當用漢字字體表》,整理、簡化了漢字的字體, 確定了它的標準。

正是由於日語漢字和漢語漢字由來已久的聯繫,使「偽中國語」成為日本網友通過漢字接觸、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同時也讓中國網友了解到「別人眼裡的漢字」,體會到自己國家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總的來說,「偽中國語」的熱潮,構築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樑

還記得當年的Chinglish嗎?

「偽中國語」可以說是一種「日式漢語」,是一種試圖用日文語法和漢字進行表達的現象。這種現象似曾相識,你還記得當年的Chinglish嗎?

Chinglish,即中式英語指帶有漢語辭彙、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

中式英語是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學習者在寫作中往往先用漢語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綱,再把漢語一句句機械地轉換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語為母語者所接受。

但中式英語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作為一種英語國別變體,它是英語國家使用的英語跟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雖然中式英語中的一部分給英語國家的人帶來了困惑,甚至被中國人認為是「土味英語」,但是其中的另一部分仍被西方人津津樂道。

2018年3月,《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列舉了海外認知度最高的100個中國辭彙。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辭彙入選。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移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辭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著世界

從「土味英語」到「土味中文」

「中式英語」和「日式漢語」是否會隨流行熱潮的減退而消失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從Chinglish越來越多被英語國家接受、「偽中國話」多次掀起熱潮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土味外語」是受到本國人民的青睞的。

隨著全球經濟交往的日漸緊密,各國的文化輸入和輸出也在不斷變化。中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飛速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走出去」,接觸到各種文化和思維方式並與之發生「反應」。

雖然不可否認這些「反應」也存在消極影響,但多數人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這些的。語言的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也會有「優勝劣汰」。就「中式英語」而言,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先生認為,這就需要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調節,這樣才有利於語言的健康發展和人們的溝通交流。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雖然這些「土味語言」使交流變得便捷,但在教育和考試中,還是要以規範的標準來學習正規的語言,切忌因為「好玩」而失分哦!

參考文獻:靳衛衛. 日語漢字的演變[J]. 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05):11-16.

文章資料來源於環球日報、北京晚報、國際在線、中華網等,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不用於商業用途,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個稅起征點上調至5000元,那調整到1萬元可行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