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迄今發現的中國俗文學最早刻本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迄今發現的中國俗文學最早刻本

20世紀60年代,在上海市嘉定縣城東公社澄橋大隊宣家生產隊古墓群中發現了一批古書。到1972年,上海書店在嘉定地區收購古舊書籍,才意外發現了這批古書。收購後,送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組鑒定。經專家鑒定,這是一批極其珍貴的明代說唱詞話刻本。隨後,專家根據查訪所得與文獻資料推斷,這些說唱本是曾任西安府同知的宣昶妻子的隨葬品。

一、刻本的文獻價值

《詞話》收錄的是明成化七年至十四年(1471-1478)間的作品,北京永順堂刊印,所用均為竹紙,有大量插圖,版式承元代風格。

說唱詞話是流行於元明時期的一種說唱藝術,是民間藝人講唱故事的腳本,也是鼓詞、彈詞的祖先。聽眾大多是一些沒有文化或粗通文字的市民階層。唱詞中的故事,大多散見於元曲和雜劇之中。從刊刻時間推斷,明初詞話類的唱本已在民間廣泛流行和傳播,只是當時的一些藏書家並不把這類唱本當做文獻與史料入藏,文人也視其為下里巴人的街頭文化而不予重視。在乏人關注和整理的狀態下,這類唱本很少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在論述《詞話》的價值時,趙景深認為:「這在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和唱本發展過程的研究上,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新發現。這是過去中國任何書上從來沒有著錄過的。」過去,人們常把明末諸聖鄰的《大唐秦王詞話》看做我國古代最早的說唱詞本,成化本《詞話》的發現將這一時限上推了200年。據此專家推斷,它是我國現存詩讚系說唱文學最早的一部刻本。它記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尤其是插圖中的人物裝束、活動場景、生活器物,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宋元明時代服飾、風俗、人情等的珍貴的形象資料。汪慶正說:「成化說唱本的發現,弄清了『詞話』的全貌。」

在發現這批珍貴文獻40年之際,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該書。《詞話》線裝12冊,分別為:《花關索傳》4種、《石郎駙馬傳》《唐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包待制出身傳》3種、《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張文貴傳》《包龍圖斷白虎精傳》《師官受妻劉都賽上元十五夜看燈傳》《鶯哥孝義傳》《開宗義富貴孝義傳》《劉知遠還鄉白兔記》共16種以及白兔記傳奇1種。這裡所列只是每一種說唱詞話的簡稱,其全稱往往還要加上「新編全相」「足本」等稱謂,以示最新、最全,且有繡像。

16種詞話按題材可分為講史、公案、志怪3類,多以3段或4段式敘事結構,形成一定的故事模式。《詞話》韻散結合,以唱為主。關索、薛仁貴、包公等故事,在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反覆出現,流傳廣泛。因此《詞話》的發現,為研究這些故事的發生與流變,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線索。

引起專家特別關注的是《花關索傳》。它講述了許多三國故事,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成書的依據之一。關索是民間傳說中關羽的小兒子,但不見於正史。《詞話》雖是成化年間刻本,但書中刊有「成化戊戌仲春重刻」字樣,說明初刻成書的年代更早,而從其上圖下文及版式看,與元代平話基本相同,很可能是據元刻本重刊。汪慶正認為《花關索傳》是研究《三國演義》不同版本的一份重要資料:「成化本《花關索傳》的發現,提供了更早、更詳細的關於關索的民間傳說的資料……說明這種有關三國故事的說唱詞話在明代中期已經流行。由此也可以看到,說唱文學對於後期長篇、短篇小說的影響之大。」

二、精美的插圖

《詞話》採用元代的流行版式,上圖下文的插圖有44幅,整面插圖有104幅,這是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一份精美而珍貴的遺產。

著名學者鄭振鐸曾說,明初到明中葉的木刻畫資料非常稀少,主要原因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多。「萬曆以上的作品,得之之艱,奚啻百倍。」現存戲曲小說類插圖版畫以元代《全相平話五種》最早,為日本內閣文庫所藏。就目前國內而言,《詞話》中的插圖就是最早的了。可惜鄭振鐸壯年早逝,不然在他的名著《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定會重彩濃墨地記上一筆。《詞話》的插圖風格,屬傳統寫實線描畫,陽刻為多,偶有陰刻。人物造型,生動傳神;山水樹木,栩栩如生;屋宇器物,纖毫畢現,顯示出古代刻工的高超技藝和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

明代是書籍插圖從上圖下文到整頁插圖這一版式的過渡期,《詞話》中僅《花關索傳》是上圖下文的插圖樣式,其餘都是整頁插圖,構圖更為廣闊,畫面更加豐富。這從一個側面使人了解到明代商品經濟繁榮,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讀者希望看到更有觀賞性的插圖,而書坊為招徠讀者,也盡量放大插圖尺寸,刻工更為精細,以至從整頁插圖發展到雙頁的大圖,從而迎來了中國木刻版畫史上被鄭振鐸稱之為「光芒萬丈的萬曆時代」。

整頁插圖的風格可分為兩類,一類以簡拙為主,刀筆輕鬆,活潑生動,以《包待制出身傳》和《開宗義富貴孝義傳》為代表;一類精細豐滿,刀筆凝重,像纖巧的工筆畫,有極強的裝飾性,以《唐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和《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為代表。總體看來,《詞話》的插圖版畫風格具有民間性的特點,拙樸自然,不求雕飾,與明萬曆後金陵版畫那種精緻絢麗迥異其趣。

三、簡化字的大量使用

另一引起專家關注的特點是,《詞話》已大量使用簡化字,這在其他古代典籍中極少見。簡化字易讀易寫,受到底層人士的歡迎,往往先是由民間創造並傳播使用。《詞話》的民間性特徵也由此可見一斑。

《詞話》中使用的簡化字與今天的簡化字基本一致,大約有200個。漢字簡化字主要是對繁體字作簡筆、快寫處理,有的由草書快寫演化而來,有的則採取一個字的局部替代整體演化而來。如:雲(霎)、余(餘)、聲(聱)、義(羲)、萬(萬)、過(遇)等,說明今天的漢字簡化字也是對前人創造的一種繼承。另有一些雖為民間自發簡化,但今天並不使用,如:龍(龍)、肖(留)、碎(碎)等。一個「聖」(翌)字,繁體字原由「曰、耳、王」三字構成,含有「傳授知識的權威」的意思,簡化後僅為「又、土」二字構成,就說不上有什麼意義了,據此也有人極力維護繁體字的表意功能,這當然是另一個話題。「聖」字在500年前就出現在《詞話》中這一現象,印證了漢字的不斷發展與簡化的過程。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紅色收藏,另一種時尚
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卜筮書刻本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