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無意發生」,還是「蓄意挑釁」?「長崎事件」究竟因何而起?

是「無意發生」,還是「蓄意挑釁」?「長崎事件」究竟因何而起?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富國強兵」戰略指導下,持續增加軍事投入,明治初年將國家收入的1/4用於「強兵」。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後在清政府支付了50萬兩白銀之後,日本方才撤兵。甚囂塵上的「征韓論」雖然一時處於劣勢,但是日本從未放鬆過對朝鮮半島的關注與爭奪。日本在明治維新海外雄飛急進的過程中,效仿西方模式構建東亞秩序的努力一直進行著。1876年,日本迫使清政府同意承認朝鮮乃「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努力建構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新秩序,日本成為亞洲的新的主導國家。

19世紀中葉以後,俄國通過各種條約奪取了清朝的大片領土,然而依然在覬覦朝鮮半島勢力的擴展,英國為防止俄國獨佔東亞朝鮮半島的局面,1885年4月出兵佔領了位於朝鮮半島南端濟州海峽的巨文島。圍繞朝鮮半島引發的爭端,隨時可能擴展成一場區域性戰爭。然而此時中日之間《天津條約》的簽訂,暫緩了戰爭的爆發。

中日《天津條約》

在《天津條約》簽訂前的3月16日,日本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對日本影響甚大、甚遠、甚深。福澤諭吉在《脫亞論》一文中明確闡釋「當今之謀,不可再有等待鄰國文明共同興亞之猶豫,不如脫離其伍與西洋文明共進退。對支那朝鮮之方法……按西洋人對待之法處理。」按此邏輯擺脫「惡鄰」的最好辦法就是按「西洋人對待之做法處理」,意即戰爭是實現這一方式的最佳途徑,遵循弱肉強食的西方準則對待日本東方的近鄰——中國與朝鮮。

福澤諭吉

李鴻章利用簽訂《天津條約》之際,對朝鮮採取了主動積極的措施,將朝鮮海關事務委任給美國人墨賢理(H·T·Merill),並且任命在處理「甲申政變」一事上表現果斷的袁世凱取代陳樹棠為新駐朝通商委員,管理朝鮮事務。此時(1886年7月),中俄正就邊界問題舉行勘界會議,李鴻章派丁汝昌同琅威理率「定遠」「鎮遠」等6艘軍艦「自膠州回煙台裝煤,即……赴朝鮮釜山,……由元山駛巡永興,聊作聲勢」,31日船隻駛向海參崴,迎接勘界大臣吳大澂回國,「各船即往遊歷」然「鐵艦需上塢油修,矣由崴折赴日本之長崎,酌量進塢。」8月7日,丁汝昌帶「定遠」、「鎮遠」等4船因需補充燃料及修理駛往長崎,8月9日丁汝昌所率艦船到達日本長崎,不及一周便發生「長崎事件」。

袁世凱

(劉景瑜:《1886年長崎事件述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俞氏水師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如何?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這一位中國人提出了哪些重要主張?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