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

文//浩男

這是論壇成立之初,我們論語組的一位小同學寫的文章的一小部分。裡面涉及一些很重要的概念,比如道長在文後解析的「誠樂」。如今一年過去了,大家聽了性自命出課和立志課之後,應該對這段文字和問題有一些新的理解。所以登出此文,歡迎大家一起以所學重新思考和討論。

論壇啟用之後,道長給了我一個新任務:讓我自己讀道經並選出三五句理解翻譯,發到論壇上來。因為道長知道我好這個,所以給我這樣的一個機會。我也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時機和平台來和大家共同分享學習。於是在兩漢之後的道經中挑了很久,因為大部分是講修鍊或者論玄的內容,完全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外,所以最後選擇了《抱朴子?外篇》,既是道經,又比較符合目前的學習水平。因為自己的水平有限,手頭又沒有合適的註疏或者參考,因此除原文及字義外所有內容都是我自己粗淺的理解,會有很多不理解或者理解錯誤、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錯誤與不足之處。另外在有些段落的最後我會寫出我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想不通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學習進步。鞠躬!

GIF

原文

抱朴子曰:夫學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揚埃穢,雕鍛礦璞,礱煉屯鈍,啟導聰明,飾染質素,察往知來,博涉勸戒,仰觀俯察,於是乎在,人事王道,於是乎備。進可以為國,退可以保己。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當世哉?誠樂之自然也。

勖,勉也。

性,生也,天命之謂性,天所予之氣。

理,物質本身的紋路,客觀事物的次序。

礱,磨,引申為反覆學習磨礪,同練。

屯,難也,草木初生的樣子,同鈍。

勸,勉勵。

戒,警也。

人事,人間事。

王道,聖王之道,與人事相對,指需細緻而微,深入治學所得。

學習的人要澄澈性理,去除污穢雜質,如同雕琢璞玉、鍛造礦石。反覆磨練突破困難瓶頸,引導啟發智慧,如同飾染白布。仔細審視過去以知將來,廣博的學習涉獵,時刻努力學習警醒自己。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如此可完備於人事與王道。進以兼濟天下,退以獨善其身。因此聖賢莫不孜孜不倦的追求,日夜勉勵自己發奮圖強,命盡日中而釋,面對饑寒危困也不廢止。難道他們這樣做是有求於當世嗎?實為沉醉於自然之理。

《抱朴子?外篇》中我最後選擇了勖學篇,這一篇通篇在講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而且側重儒學,有些宗教學者對葛真人的評價是「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其實也在理。由儒入道,這一點道長也已經強調過很多次了,但對我來說還不是很明晰,所以我選擇這一篇,來明確學儒的重要性,以及以此入道修道的原因。其實也是在勉勵我自己,前路漫漫,尚需努力。

這一段中「夫學者所以清澄性理......飾染質素」,葛真人在講,天予之性與自然之理要通過不斷反覆磨練才能習得,並明明德,這段話與《論語》的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大學》中的明明德、止於至善的思想宗旨相吻合。「察往知來......退可以保己」則強調了學習要格物,而格物則包含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而且這段話既有儒家入世的抱負,也有道家出世的理想,以起到勸學的目的。「是以聖賢......樂之自然也」講了學習要專心致志,醉心於學問而忘世俗,與《論語》中「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於議也」的意思相近,都注重於學習的專註。

GIF

Q1:「性理」二字的理解,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

(按:那個時候沒學過杯水為性,固有此問,現在應該沒有這麼難了吧)

Q2:「飾染質素」一句的翻譯,我有些困惑,這句話應該是結束句,後文另起。根據前文來看講的要反覆磨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明至理,而這裡是「染飾」了「質素」,似乎有些不太合適。

(按:這是個好問題,我們論壇有位周覽約行同學也問過類似的問題,他大概的意思是既然出生的時候已經純,我們為啥還要再返其純呢?跟這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回答如下:我們杯水為性,性自命出中給出了答案,因為杯水相對乾淨,相對純,但絕非足以返於天的。這個過程依然受到了各種人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難以稱為純,所以我們是不會滿足於回到初生之性純這個程度的。那麼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目的,最後窮理盡性,自身先天的優缺點都會明了,那麼微微泛黃的白板,或者頗有瑕疵的畫布上才會出現更加純白的可能,才會更接近在我們的語境中所說的水庫,天命。所以學的過程,修的過程是要補足完善的,學不是為了越弄越複雜,而是叫杯水純凈的辦法。但只要學就是飾染質素。但這是有可能越質更素乃至純的。所以學要有方向,學要學對的東西。越學越混亂,越學心思越雜蕪,不如不學。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原因就是學的不對,學的志向不對。所以仁義道德不過是粉飾之言語,而不是行為,不是杯水之純,而是杯水之濁。之間區別就在於你是去做還是知道就自以為明白滿足的自大呢?嘿嘿)

Q3:「人事」、「王道」的理解?

(按:道貫三才,謂之王。就明白了吧。o(* ̄︶ ̄*)o)

Q4:「命盡日中而釋」一句,我不是很明白,但根據上下句來看似乎是要表達與「饑寒危困而不廢」類似的意思?

(按:朱子臨死之前,還在修改他的大學文稿。愛因斯坦臨死之前還在病床上推演他的大統一理論,霍金在臨死前沒多久還發過論文。不到命盡不撒手釋然的勤勉,這種精神恆古於天地,才是華夏真精神。既然如此專註於學,自然無論饑寒,也不會有求於俗世名利。)

Q5:「誠樂之自然」一句還有什麼其他的理解嗎?

先生解答載入中……

道長回復:

誠樂之自然,其實是戰國晚期之後出現的一個命題。或者說組合方式。下面小高摘錄的淮南子(小編按:這一段摘錄是指論壇上的回帖,篇幅所限,就不放在文中了,請大家諒解)和你挑的淮南子都是和這個思想一脈相承。

同時戰國儒道有兩位最有名的人用過這句。其實意思很相近。

《莊子.至樂》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當世哉?誠樂之自然也。

為學之勤勉,俗人之大苦,聖賢之誠樂也。惟精惟一,無求於當世,入道之象魏門闕,非不可求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雖然此句斷於誠樂之間,但意思依然是如此。

反身而誠,大樂無為與天地同和,誠樂之自然也。

其實,專註不過是我用現代人的話講出來的,自古儒道聖賢皆以此入道。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至於由人而天,由儒而道,是一個適合絕大部分的過程,人心已成,俗氣滿身,不能在人際中明理,貿然進山修道絕俗,未必日後不動人情。而且這符合現代現實環境的遠近關係,我們離人近,離山川天地自然遠。那麼從近處入手是合理的。其實哪裡入手,做什麼學問,只要練的是專註。日後反身修道,都是磨刀不誤砍柴工。^_^

解惑

問題

浩男提問:

道長好,這裡莊子所說的以無為誠樂該怎樣理解呢?它和專註於學習心無旁騖又是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會是俗人之大苦?另外原道訓和至樂要表達的似乎都是真正的人生至樂在於修道悟道知天命?

道長回復:

無為其實就是專註的代表詞,你專註的鑽研某種東西得到的樂趣,是誠樂。專註本身就是誠,誠者天之道。這就是天予人之樂。其餘的事情都是承載這個誠的衣服,寓所。那麼自然不關心這些部分帶來的樂。也就是莊子說的,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

所以專註於學,和你專註於打球,跑步都會達到誠的狀態,那麼就是天樂。誠樂之自然。但對於不及其質者,總要循序踐行,所以還是有苦樂之別,但大的方向總是要淡然處之為上。那麼在俗人眼裡,我們的樂趣往往是大苦之事。

怕苦畏難就是常人的常態,在溫水舒適區中逝去的每天就是我們的生命。而我們每天都不斷的在困難中前進。在委曲中做事。旁人看來也許是苦事,但登山就是這樣的要求,明白之後,志氣立起來,也就樂在其中了。

解惑

GIF

圖片 /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山小敘 的精彩文章:

TAG:博山小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