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厚資本吳智勇:要麼強技術,要麼強運營,項目該這樣投
題圖:豐厚資本創始合伙人 吳智勇
吳智勇笑稱自己是個典型的「價值投資人」,投資邏輯簡單粗暴——產業到了可規模化複製的成熟期、能變現,就投這個產業;反之,則不投。
道理看似簡單,但承載這套邏輯的核心卻是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力和洞察力,這需要多年的積累和聚焦,「否則項目來了看不懂,只會拍腦袋投,人就會變成一個機會主義者」。
這是吳智勇十餘年國際投行和VC經歷後,交了無數「學費」摸索出來的。與大部分早期投資機構不同的是,豐厚資本從成立之初「大而全」的天使打法逐漸變為「小而精」的縱深打法,開始聚焦在科技、消費和文娛的上下游產業鏈,而吳智勇則更加關注前兩者,決心把投資做深、做紮實。
科技領域與消費領域的項目屬性截然不同,前者多為技術導向型項目,後者多為模式創新型項目。在他看來,「技術導向型項目看研發門檻,模式創新型項目則要看運營能力,即便模式相同,但不同團隊來做,結果一定不一樣。」
所以能把這兩種項目做成功的人,其履歷背景也必然不同,找到他們的方式也不同。對於天使投資來說,找到對的創始人就意味著項目成功了一半。吳智勇對兩種模式的領悟,也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搶人」打法——理解產業、找到對的人,剩下的就交給運氣了。
編導|李興雨 記者|郭佳瑩 後期|徐彬
以下為吳智勇的口述。
1、技術+標準=物聯網產業的成熟
物聯網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五六年前,我就看過很多找融資的項目,說的就是物聯網相關的產品技術。
當時所謂的「物與物連接」,更多是通過運營商信號來完成的,比如3G 、4G,這導致信號覆蓋範圍、傳輸速度等很多方面都有限制,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漂亮的小應用場景,在往外推廣時,用戶體驗並不是特別好。很關鍵的原因是,技術成熟度和政策支持度都還沒到時間點上。
經過前期的實驗,現在全球已經推出了大家公認的標準,像NB-IoT(窄帶物聯網)、LoRa(超遠距離無線傳輸)慢慢已經成為全世界都接受的標準之一。這些標準被推出後,大家就可以用這些標準來進行技術產品的開發,做應用產品的落地。而通過這些標準來做的物聯網,無論是覆蓋面、傳輸速度還是功耗,各方面都比以前要完善。
除了物聯網標準,技術發展也越來越成熟。5G正逐漸試點推廣,一旦實現普及,這對物聯網的推動無疑是巨大的;從感測器的角度講,現在MEMS感測器(微機電系統)比以前感測器的技術指標強太多,非常易於集成和實現智能化。
包括近年來比較火的智能家居、服務機器人等應用場景也在逐漸完善,這些產品和技術在百姓消費者中進行教育,讓大家逐漸接受物聯網相關的使用場景和習慣,這與物聯網的標準、技術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
而不管是全球推出公認標準、5G技術試點推廣還是感測器技術的成熟,都是最近兩年的事情。但各大做物聯網標準的公司以及運營商已經開始做研發投入和區域布局的試點了,那麼「鋪開」不過是時間問題,再加上政策也大力支持,幾方面綜合起來看,我確定物聯網已經到了爆發前夕。
2、絕大多數都是偽物聯
智能家居是在互聯網影響之下,物聯化最明顯的體現形式之一。最近我也看過一些智能家居類的項目,但其實我買的智能家居產品還不是很多,因為站在一個用戶角度來看,很多智能家居的互聯都是偽智能,都不是我個人特彆強的痛點。
比如通過手機來控制家裡的家居,這是非常簡單的物聯網技術,很多創業公司都在做「遠程控制」這樣的產品。好比說我現在要回家,可以通過手機操作提前把空調打開,或者是凈化器打開,但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都只是淺需求,如果僅僅是這麼一個產品功能的話,還不足以稱為特別智能的家居,這種改變也不足以支撐一個特別大的公司出來。
從物聯網的角度來講,當我們把物連接起來的時候,也應該盡量賦予這些物以「人」的感覺。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是看、聞、聽、觸覺讓我們能夠接收到外界信息,同時對外界的信息做出反饋和反映。而「物聯」應該做的,是讓這些物能夠感測到溫度、氣味等,幫助我們感知自身所無法感知到的事物,再通過數據分析幫助人類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如果它不能成為我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強替代,那豐厚肯定不會投資這類項目。
不僅如此,目前這種智能家居的連接還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多數情況下,各個品牌的設備之間是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的。在我看來,不管什麼樣的品牌、什麼樣的家居產品,都應該有個統一連接、控制所有智能家居的入口,將所有「物」智能的聯結在一起,一定不是說用戶買了一個智能家居物品進來後,發現各個介面都匹配不了。
當然這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就好像共享單車,剛開始是一堆共享單車,完全競爭的市場。後來會變成寡頭壟斷競爭,統一到1-2家,做到最後,大家可能會有一個公認標準,或者是用一個方式來做整體的打通。
智能家居也是一樣的,其實從目前的技術儲備上來看,想要實現各設備之間的互通沒問題,但問題就在於各家有各家的壁壘。比如我是小米,我做我的標準,你做你的介面,我為什麼要跟海爾相通?就這一點來看,目前智能家居還沒走到完全成熟的階段,當然這也需要消費場景倒過來推動生產廠家的改變,推進他們在互聯互通領域的發展。
3、只投可以規模化複製的產業
我是典型的價值投資者,投資邏輯很簡單,就看這個產品或者服務所滿足的應用場景,未來幾年是不是可以規模化複製,可以成為爆發產業、可以變現。看物聯網項目也是一樣,物聯網很大,不可能所有行業都去看,主要還是看這個產品在未來三五年內能不能成熟,如果說還需要十年,那我們投不了。
就目前物聯網的發展來看,中國幾大運營商都在拿這些標準做小範圍的試點和布局,等試點成熟、開始全國推廣之後,可能物聯網應用也會慢慢普及開來。個人認為,物聯網接下來會在應用層面出現很多落地項目,尤其是在一些政府推動的大項目上落地,比如智能工廠、智能交通、智能水表、智能電錶方面的應用,甚至包括攝像頭聯網智能化這類與交通警察相關的應用產品。
智慧城市的需求是非常剛性的,這也正處於政府大力推進的過程當中。豐厚在這個領域也投了一些工業4.0方面的項目,都是跟智慧工廠相關的。
比如原來在老工廠裡面,物料傳輸、布局、廠區內的物流、電、水都是憑人的經驗去控制,包括一些運轉設備可能會逐漸出現老化、疲勞等問題,總是要等到設備壞了才知道,或者是憑員工的經驗感知,但人的感知並不客觀的,甚至會非常主觀;如果我們能夠幫助這些工廠配備感測器,員工就可以在設備到達臨界點之前感知到,包括水、電的消耗,知道什麼時候該節省,哪個點可以節省,甚至可以知道廠區如何布置才能有利於效率的提高。
當然,物聯網越往後發展,它要鏈接的設備就越多,絕對會比我們今天手機終端的數量多出很多個量級。這些設備一旦連接起來就會產生數據傳輸,不僅僅是數據隱私問題,甚至還可能被攻擊和破壞,所以安全是個巨大的問題,這也是豐厚第一天看物聯網就開始關注安全方面項目的原因。
最近看了好多項目,大家都在急迫解決的物聯網安全問題就是「攝像頭」的問題。你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我也不清楚,但正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或者大家都在想辦法解決,我才覺得這裡有很大機會。如果就目前技術發展情況來看,未來物聯網的安全可能會越來越偏晶元級的安全,比如在我鏈接設備的時候可以植入晶元,幫助做一些最根本的防護。還有一些方法就是類似網銀插U盾的原理,鏈接需要配以相關認證。
4、投技術導向型項目怎麼投?
豐厚從投第一個項目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4年進入第5年了。在過去投資的項目當中,我們逐漸把範圍聚焦在科技、消費、文娛這三個領域,我主要看科技和消費這兩個領域,也是因為我們希望順著產業鏈去研究,把投資做深做紮實,即便是天使投資也不能是大範圍的投,那樣很容易變成機會主義者。
當然我們做出這番改變,也是因為曾經受到過很大的經驗教訓。
回想豐厚成立之初的第一期基金,那時候我們真是「天使」投資人,帶有一定機會主義打法。我們四個創始合伙人身邊有很多優秀的創始人,想創業就約過來談,不錯,就投,項目領域的覆蓋面是極其廣的。天使投資,越早期的項目死掉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只是機會主義打法,是很難持續的。逐漸地,我們也在反思,開始帶著團隊研究怎麼才能形成系統性打法,怎麼做才能對行業足夠了解,把它吃透。後來我們逐漸打磨和形成自己的打法體系,投資也越來越自信和精準。
對早期投資機構來說,獲得優秀的項目源很重要,熟人圈給推薦項目也可以,但這不足以支撐一個優秀投資機構的長遠發展,所以現在我和投資經理們會做更多的「主動出擊」。
比如我投技術類項目居多,尤其隨著新興科技的浪潮打過來,這兩年技術導向型的項目偏多,那其項目門檻就在於研發能力了。而很多技術類項目的創始人都是高學歷人士,尤其是這批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者,往往都是搞科研的博士、千人計劃、院士的學生來做的項目。想要在這些人創業的時候第一時間接觸到他們,就得思考這些人集中在哪裡,他們一般都是院士以及他們的學生,而這些老師集中在各個工科類大學,或是中科院的科研院所裡面。
如果找項目,這個領域就是一個很大的圈子,我作為早期投資人就得去混這個圈子。這些老師也會時不時告訴我,他的哪個已經畢業的優秀學生在創業,哪個博士準備要幹什麼?這樣我才能率先接觸到這些項目源,而不是天天坐在辦公室里去等。像我們前段時間投的一個人工智慧+金融的項目,就是一位清華老師給我推薦的,創始人的履歷非常優秀,剛開始做,還沒融資就被我一手按住投了。
5、投模式創新類項目怎麼投?
當然這個科研院校圈子的打法更適合尋找「技術導向型」的創業者,而在尋找「模式創新類」項目源時可能並不適用。
幾年大浪淘沙下來,我們發現市場上「模式創新類」的公司越來越少,該死的也死了,該成的也成了,不成的大家也都試過了。我們發現,模式創新項目的門檻不在於創新和技術,而在於整個團隊的「運營能力」。
比如摩拜、抖音、拼多多,這都是模式創新,技術上能有什麼門檻呢?但他們都非常成功,還是在於創始人的運營策略,即便這個模式已經存在過了,但你做和我做那就是不一樣,這類項目很看團隊過去的經歷和背景。
所以尋找這類項目,更適合把目光聚焦在各大優秀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們身上,他們創業成功率也是比較大的,這也是投資行業共識。過去這些年,有個別投資機構會梳理各大互聯網公司高管內部的架構體系,比如每個公司裡面有哪些崗位,崗位上是什麼人,這個人的聯繫方式是什麼,每個人離職創業的概率有多高,做一個完整的排行榜;或者是和這些大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混得很熟,任何一個人離職,投資人第二天就能知道,馬上一個電話打過去,這也是很多投資機構挖掘項目源的一種方法。
當然,挖掘到項目源是一方面,「投不投」才是更為重要的。對於豐厚來講有一個原則,如果我覺得這個項目風險和回報一半一半、可投可不投,那我就不投了。
早期項目無非就是看人、看團隊、技術強不強、門檻怎麼樣。而每個投資人「看人」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對於我來講,還是看這個創始人給我的綜合感覺,如果創始人太油嘴滑舌、不真誠不誠信,再好的項目我都要仔細思考一下。
但歸根究底,「找人和看人」也是個運氣活。我之前還和一個同行感慨,運氣很重要,尤其是做早期投資,投到好的項目、好的創始人,可能就成功一半了,或者說這個項目成功的概率就大了一半。
那怎麼才能投到這些好的創始人?就像前面提到的,需要自己的人脈圈子足夠多,而且要高端一些。所以純講運氣也不對,因為運氣都是根植在一定層級上的,首先還是要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和行業認知,要能夠找到這些項目,而且項目來的時候要能看得懂,而最終到底投不投,還是看運氣了。
做天使投資,錯過是必然,遇到是偶然,一定是這樣的。
來源 / 品途創投
本文作者郭佳瑩,行業交流歡迎加微信:121880526,添加時請備註姓名、公司。
※馬斯克發布內部郵件回應工廠失火,稱不少公司盼著特斯拉死掉
※網劇「瘦身」,養肥口碑,MINI劇時代正在到來!
TAG:品途商業評論 |